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采用高脂饮食干预结直肠癌模型大鼠,观察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情况,分析高脂饮食引发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9月,选取4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普通饮食+乙二胺四乙酸(EDTA)非诱导肿瘤组(SDC组)、普通饮食+1,2-二甲基肼(DMH)诱导肿瘤组(SDT组)、高脂饮食+EDTA非诱导肿瘤组(HFDC组)、高脂饮食+DMH诱导肿瘤组(HFDT组),每组30只。SDC组和SDT组大鼠给予含13.5%脂肪的普通饲料,HFDC组和HFDT组大鼠给予含45.0%脂肪的高脂饲料。SDT组和HFDT组大鼠给予40 mg/kg DMH腹腔注射,1次/周,连续注射10周;SDC组和HFDC组大鼠给予等量的EDTA+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获取大鼠整段结直肠,收集大鼠肠道粪便样本,病理学检查结直肠组织,利用QIAamp DNA Mini Kit试剂盒进行基因组DNA抽提,然后进行基因组DNA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6S rRNA V3可变区,采用焦磷酸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高脂饮食与普通饮食干预下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HFDT组平均结直肠癌数目多于SDT组〔(3.0±0.4)与(2.0±0.4),t=2.143,P=0.038〕。焦磷酸测序结果分析显示,4组大鼠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DC组、SDT组大鼠Shannon多样性指数高于HFDT组(P<0.05)。SDC组检测到1 407个门、134 581个属菌群;SDT组检测到808个门、128 582个属菌群;HFDC组检测到1 519个门、125 197个属菌群;HFDT组检测到896个门、91 957个属菌群。基于光转换单位(OTU)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DT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螺旋体门相对丰度较SDC组降低,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SDC组升高(P<0.05);HFDT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HFDC组降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HFDC组升高(P<0.05);HFDT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SDT组降低,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SDT组升高(P<0.05)。结论 高脂饮食干预下结直肠癌诱导大鼠发生肿瘤的数量多于普通饮食的结直肠癌诱导大鼠,高脂饮食能够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增加多种潜在性致病菌,特别是梭杆菌门,提示高脂饮食及其导致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50例,肠道腺瘤性息肉)、B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C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分析4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前3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 A、B、C组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D组,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腺瘤性息肉、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菌群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发生肠道癌变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且癌变患者可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组织分型及手术治疗对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的不同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5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Dukes'B组、Dukes'C组和Dukes'D组IFN-γ、IL-2、IL-4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ukes'B组、Dukes'C组和Dukes'D组较正常对照组IFN-γ、IL-2明显降低,IL-4、IL-10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随着Dukes'分期的升高,IFN-γ、IL-2逐渐降低,IL-4、IL-10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和黏液性腺癌组IFN-γ、IL-2、IL-4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IFN-γ、IL-2明显升高,IL-4、IL-1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较正常对照组IFN-γ、IL-2明显降低,IL-4、IL-10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脂多糖(LPS)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收集结直肠癌(CR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采用鲎试剂法分析外周血LPS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ɑ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表明肠菌组成丰度明显改变。肠道菌群主坐标分析(PCoA)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在健康对照组与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肠道菌群β多样性在该疾病状态下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增加(P<0.05),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显著增加的有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变形菌门(Prevot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微生物制剂和中药序贯应用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期间结直肠癌手术后罹患EPISBO的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既往传统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肠道微生物制剂与中药粘连松解汤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应用肠道功能病情程度量表(IBS-SSS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功能状况;应用WHO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身心情况;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IBS-SS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1、2周后IBS-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病情逐渐痊愈及肠道菌群恢复,两组患者IBS-SSS评分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 0.05);且治疗组WHOQOL-100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5、7、10 d后,WBC和PCT检测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5、7、10 d后WBC和PCT检测值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IL-2、IL-6、hs-CRP、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患者炎性因子IL-2、IL-6、hs-CRP、TNF-α水平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微生物制剂联合中药粘连松解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减轻炎症,缩短各项炎性指标的恢复时间,缩短恢复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度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γ-干扰素(IFN-γ)对免疫低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醋酸考的松皮下注射复制大鼠免疫低下模型,检测气管内注射白色念珠菌并雾化吸入IFN-γ l、3、7d的免疫低下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培养上清中TNF-α活性和IL-1β、IL-6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IFN-γ、TNF-α活性,肺组织IFN-γ、TNF-α、IL-1β、IL-6表达,以及血清IFN-γ活性和IL-1β、IL-6水平。结果:吸入IFN-γ组大鼠AM培养上清中TNF-α的活性和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吸入IFN-γ组大鼠BALF中IFN-γ、TNF-α活性高于对照组大鼠(d7 TNF-α除外)。吸入IFN-γ组灌菌后d7肺组织IFN-γ和IL-1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TNF-α表达低于对照组,IL-6表达二组无显著差异。吸入IFN-γ组大鼠血清IFN-γ活性和IL-1β、IL-6水平,除d3 IL-1β外,与免疫低下大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雾化吸入IFN-γ可明显提高肺内IFN-γ、TNF-α、IL-1β、IL-6水平,但对相应血清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溶性CD86(sCD8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过敏性鼻炎患儿外周血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患儿15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74例和中重度组76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4、IL-9、干扰素-γ(IFN-γ)、sCD86、HMGB1水平,并对观察组患儿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IgE、IL-4、IL-9、sCD86、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组患儿IgE、IL-4、IL-9、sCD86、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P<0.01)。IgE、IFN-γ、IL-4、IL-9、sCD86及HMGB1均为过敏性鼻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观察组患儿血清sCD86、HMGB1水平与IgE、IL-4、IL-9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FN-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循环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DGP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在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每次5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给予红霉素(每次0.25 g口服,每天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轻瘫症状改善效果、肠道菌群数量及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胃轻瘫改善总有效率为58.82%(20/34),观察组总有效率82.35%(28/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3).监测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等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肠球菌菌落减少,拟杆菌菌落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CR)为(0.96±0.08),对照组CR为(1.07±0.0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35).观察组治疗前、后TNF-α、IL-lβ、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lβ、IL-6、INF-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治疗DGP效果明确,对肠道菌群菌影响有限,且能改善炎症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灌胃对健康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处理组在大鼠第4、5、6、7、8周龄分别用具核梭杆菌灌胃1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大鼠第3、8、12周末收集粪便,提取DNA后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粪便中针对具核梭杆菌的特异性IgA。 结果 第3周时,两组在菌群多样性、主要菌门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时,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处理组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含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两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主要菌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具核梭杆菌灌胃刺激机体产生了特异性IgA。 结论 具核梭杆菌通过未定植方式,对肠道菌群产生了影响,并可持续一定时间。具核梭杆菌刺激产生的特异性IgA可能是其不能在肠道定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赤芍总苷(TPG)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小板功能及血清sCD4OL水平和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8周龄雄性SHR40只随机分为赤芍高、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另设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全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脂水平;取血清,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ELISA法测定可溶性CD40L(sCD40L)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白细胞总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在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R大鼠MPV、sCD40L及hs-CRP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G高剂量组MPV、sCD40L、hs-CRP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HR组MPV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呈正相关(r=0.36,P<0.05;r=0.48,P<0.01);hs-CRP与sCD40L水平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 赤芍总苷能降低SHR大鼠sCD40L、hs-CRP水平,提高NO水平,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稳定的结直肠息肉动物模型。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皮下注射二甲肼(DMH)20mg.kg-1,对照组皮下注射与模型组DMH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持续18周。停药后继续喂养2周,自实验开始于第8、10、12、14、16及第18周分别处死模型组5只,对照组2只,其余大鼠全部于第20周处死。结果实验20周后,对照组无息肉生成,模型组共诱导出息肉83个,以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为主;近、中及远段息肉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段和远段多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8~20周比较,第10~12周及14~16周诱导出的息肉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肼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结直肠息肉SD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千佛菌对衰老模型小鼠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千佛菌大、小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千佛菌大、小剂量组小鼠按25 mL·kg-1体质量腹腔注射D-半乳糖,每日1次,连续注射6周,制备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第21天起,千佛菌大、小剂量组每只小鼠分别以1 000和500 g·L-1的千佛菌0.4 mL·d-1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周后,检测比较各组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和IFN-γ/IL-1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升高,IFN-γ水平、IFN-γ/IL-1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千佛菌大、小剂量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降低,IFN-γ水平、IFN-γ/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千佛菌大剂量组血清IFN-γ水平、IFN-γ/IL-10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SOD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千佛菌大、小剂量组小鼠脑组织MDA水平明显下降,SO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千佛菌对衰老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辅助性T细胞(Th) 1型[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Th2型(IL-4、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8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流式检测报告单,记录85例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IL-2、IL-4、IL-6、IL-10、TNF-α以及IFN-γ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组的IL-4、IL-6、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器官转移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高于无远处器官转移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直肠癌患者较术前IL-6、IL-10明显下降(P<0.01)。结论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血清Th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皮损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低、中、高剂量组(简称"凝胶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复制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均经皮外涂相应药物,比较各组大鼠的皮损评分及血清IL-4、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皮损评分及血清IL-4含量均明显降低,INF-γ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凝胶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损评分及血清IL-4含量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和凝胶低剂量组,INF-γ含量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和凝胶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能明显改善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皮损,降低大鼠血清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其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稳定的结直肠息肉动物模型。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模型组皮下注射二甲肼(DMH)20mg.kg-1,对照组皮下注射与模型组DMH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持续18周。停药后继续喂养2周,自实验开始于第8、10、12、14、16及第18周分别处死模型组5只,对照组2只,其余大鼠全部于第20周处死。结果实验20周后,对照组无息肉生成,模型组共诱导出息肉83个,以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为主;近、中及远段息肉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段和远段多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8~20周比较,第10~12周及14~16周诱导出的息肉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肼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结直肠息肉SD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膳食益生菌-海带复合发酵液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分为肥胖对照组(高脂饲料+普通饮水)、益生菌发酵组(高脂饲料+饲水中添加体积分数10%的益生菌发酵液)、益-海复合发酵组(高脂饲料+饲水中添加体积分数10%的益生菌与海带发酵液),并设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普通饮水),每组10只。膳食干预8周后计算实验前后大鼠体重增加量、大鼠处死前1天饮水量以及日均食物摄取量;处死大鼠,取结肠内容物,选择焦磷酸测序法鉴定肠道菌群菌属,利用气相质谱分析肠道丁酸和丙酸含量。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菌属和短链脂肪酸生成的差异。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肥胖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处死前1天饮水量均下降(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肠道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与益生菌发酵组肠道的厚壁菌/拟杆菌比值降低(P<0.05),与益生菌发酵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厚壁菌/拟杆菌比值降低(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益-海复合发酵组大鼠肠道肥胖相关菌群相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的区别,以及复合乳酸菌胶囊对肠道菌群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住院的确诊NAFLD患者40例为NAFLD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NAFLD患者分为A、B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A组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疗程8周),B组为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前NAFLD组、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G~+杆菌、G~-杆菌、G~+球菌和G~-球菌),比较治疗前后A、B组肠道菌群、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NAFLD组G~+杆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对照组,G~-杆菌、G~+球菌及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G~+杆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治疗前、B组,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治疗前,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数量少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TG、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组(P0.05);B组治疗前后菌群比例、TG、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差异,有益菌减少,通过补充含有有益菌的复合乳酸菌胶囊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脂,对NAFLD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10、IL-18和IFN-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0、IL-18和IFN-γ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IL-10、IL-18和IFN-γ的水平.结果:SLE组IL-l0(76.24±8.37)pg/ml、IL-18(251.32±71.28)pg/ml较正常对照组IL-10(17.92±6.32)pg/ml、IL-18(191.41±64.2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LE活动组IL-10(95.76±11.89)pg/ml、IL-18(394.24 ±138.16)pg/ml与非活动组IL-10(41.35±13.27)pg/ml、IL-18(214.80±69.21)pg/ml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IL-10与IL-18呈正相关(r=0.521,p<0.01),而IL-10与IFN-γ以及IL-18与IFN-γ间无相关性.结论:IL-10、IL-18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判断疾病疗效的监测指标.IFN-γ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可能与IL-10与IL-l8等细胞因子之间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结肠镜术后未予特殊处理;观察组30例,结肠镜治疗后给予美常安口服(2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及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及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对比,美常安治疗后患者粪便中的乳杆菌数量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目较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美常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镜治疗12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56,P=0.047)。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复发率,微生态制剂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