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发现有8项因素与之密切相关,且相关因素越多,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此8项相关因素可作为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报指标,A组1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3周内死亡5例,B组35例未并发心源性休克,3周内无1例死亡,B组溶栓再通率(60%)显著高于A组(25%)P<0.01,认为冠脉早期再通可以降低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亦能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将其按是否并发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分为三组。A组,单纯AMI;B组,合并心功能不全;C组,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与28例心绞痛(AP)及24例正常人(N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心绞痛发作期,较正常对照组ET浓度有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1),单纯心肌梗塞者2~10小时ET迅速上升至峰值,24小时后逐渐下降,一周内正常,而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者ET浓度持续升高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华琦 《心脏杂志》2008,20(5):596-59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1995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照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分为两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化验指标、危险因素、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休克组年龄显著高于非休克组[(70±9)岁vs(63±12)岁,P<0.01];两组间血清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WBC和电解质水平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吸烟者明显少于非休克组(19%vs52%,P<0.01),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心律失常和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死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83%vs8%,P<0.01)。结论高龄是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情况更为凶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资料,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1.7%(46例)。其中病死组平均年龄[(74.1±10.1)岁]高于非病死组平均年龄[(66.8±11.4)岁],急诊PCI比例[10例(21.7%)]低于非病死组[26例(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09,95%CI:1.29~3.4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OR=4.831,95%CI:1.05~22.26)及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OR=0.171,95%CI:0.06~0.48)与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而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积极抢救,25例病人治愈出院,12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在抢救中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严密监测病情,积极贯彻各项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和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中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在离心泵支持下进行。24例(92.3%)梗塞相关动脉PTCA成功。在成功的患者每次最长的球囊加压扩张时间平均299.8±298.8秒,较常规PTCA长;扩张压力较常规PTCA小。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存活,非休克患者无死亡,无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急诊PTCA是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在操作方面,长时间加压扩张有助于使反复再闭塞的病变保持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例57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其进行综合护理措施。结果:在48hIABP过程中,由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对比分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1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对比,以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对心肌的损害程度。1资料与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21例均为1985年6月至1997年12月间住院患者,男80例,女41例,平均年龄53.80±10.35岁,其中经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未合并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患者的心绞痛特点,以及心绞痛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1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完整记录胸痛的相关症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在非糖尿病患者中,更年期女性组、对应年龄男性组及老年女性组的心绞痛特点,分析心绞痛不同表现类型对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患病率。结果2027例研究对象中,更年期女性组冠心病104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13例、26例和65例;对应年龄男性组冠心病662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92例、255例和315例;老年女性组冠心病414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64例、162例和188例。无论是胸痛一组症状(非心源性胸痛)、二组症状(不典型心绞痛)或三组症状(心源性心绞痛),对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更年期女性组患者典型心绞痛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对应年龄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结论在未合并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患者中,胸痛的国际临床分型对其冠心病诊断有意义,使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883例60~89岁的AMI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74岁为老年组共473例,75~89岁为高龄组共410例)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临床检查及诊断、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老年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高龄组(5.9%vs 14.6%,P=0.00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率明显高于高龄组(92.6%vs 69.8%,P=0.000)。两组患者死亡均与尿素氮、血糖、白细胞、脑钠肽(BNP)水平高,并发窦性停搏、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心源性休克、Killip 3-4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未手术呈正相关;与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呈负相关。尿素水平高、并发窦性停搏与心源性休克、未手术为两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PCI治疗可改善老年AMI患者预后,需重视其尿素氮水平及窦性停搏、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张玉香  孙虹燕 《山东医药》2006,46(22):50-51
根据脉压水平将211例患者(60岁以上)分为脉压〉40mmHg组(67例)和脉压≤40mmHg组(144例):并对两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同脉压≤40mmHg组患者相比,脉压〉40mmHg组患者的CK—MB显著升高(P〈0.01)。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P〈0.05)。认为脉压增大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一例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吕学苏田智华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溶栓疗法的效果,目前尚有争议。我院对1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时,试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自入院前1月始,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休克分级与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支持难治性心源性休克(refractory cardiogenic shock,RCS)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安贞医院VA ECMO支持的RCS患者,根据心源性休克工作组(cardiogenic shock working group,CSWG)共识制定的SCAI休克分级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就患者的基本信息、ECMO前基线条件和临床结局比较组间差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出院死亡率,次要终点为ECMO撤除率和30d死亡率。结果:39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62(54,67)岁,男性占71.9%。在VA ECMO辅助前,处在SCIA休克分级B级的患者有49例(12.4%),C级78例(19.7%),D级65例(16.5...  相似文献   

14.
当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规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逐渐普及,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对此,包括Impella、TendemHeart和ECMO在内的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可通过提供较之IABP更强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而有望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尽管现有临床证据较少,仍不足以充分证明应用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救治的临床获益,同时应用后血管和全身并发症不容忽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日益增加,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有望成为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心律平致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一例王囡囡,王树红,尤乃祯(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济南250031)患者男,45岁,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5年,于1984年行二尖瓣分离术,术后曾多次药物转复心律均未成功。于1...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极高,我院收治1例患者,采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抢救成功,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4岁。因突发持续性胸痛伴晕厥16h入院。体检:血压120/80mmHg,神志清,双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糖尿病(DM)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均为内科常见病,通过观察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法对1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29例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进行做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合并症、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心肌酶谱均高于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以无痛性多、并发症多,猝死率高。其死亡原因以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较多见。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52例临床分析胶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56409)丁立功陈玉珍1984~1995年,我们收治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341例,其中52例发生休克(占15.2%)。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60~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据SHCX2K试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AMI后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若接受早期经皮血管再成形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且术后30d内死亡率高达75%。本文就此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