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的研究,特别是在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进展很快,有利于阐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也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电镜和原位杂交等手段的应用,使人们  相似文献   

2.
3.
HBV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英  马珍  李科 《重庆医学》2007,36(1):69-7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出现的概率及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一步法对4 516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HBV感染标志物检出率为73.2%,5项血清学指标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占51.4%;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占31.7%;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占21.5%.在小三阳中又以肝癌的检出率为最高(占45.7%),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26.3%、23.8%、22.9%和13.4%.此外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在肝癌患者中多见(占18.6%),在肝硬化中也较多见(占10.6%),大三阳以急性肝炎为最多见(占16.2%);约25.1%的患者5项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结论 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再次之,这3种模式与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对15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同时检测其血清中HBV血清学标志(HBVM)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并分析HBVM与HBVD-NA的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154例,均为1994年6月至1996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参照1990年(上海)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男93例,女61例。年龄7~77岁,平均45.7岁。其中急性乙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肝炎149例,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2例,乙型肝炎合并巨细胞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单项HBV血清学标志阳性的临床意义又有新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型肝炎患者108例和肝癌患者79例血清学5种HBV标志,结果为:两组均以HBsAg,HBeAg,抗-HBc3指标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3指标阳性两种组合常见,分别为62.04%和72.15%;单项阳性率,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c,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癌组分别为75.00%,54.63%,3.70%,37.96%,74.07%和67  相似文献   

8.
张树林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11):676-678,702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双链环状DNA 中的长链携带全部编码蛋白质的信息,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称为S、C、P 和X 区。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抗原)  相似文献   

9.
<正> 为防止输血途径传播乙肝,我室应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对200名经反向被动血凝(RPHA)法检测 HBsAg 阴性献血员血清进行 HBV 感染五项标志检测。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木来源200名献血员血清来自豫北地区1987  相似文献   

10.
10755例临床标本HBV感染血清学标志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755例临床标本HBV感染血清学标志模式分析王云李永军李玮聂月梅第二临床医学院检验科(050000)关键词血清模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上常用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来预防、观察、诊断乙型肝炎,由于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99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收集993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stat FAX-2100酶标仪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本组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12种模式。以“145”、“245”、“135”、“25”、“2”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3.68%。随访结果表明,模式改变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结论:HBV血清免疫学标记的模式较为复杂。除了检验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低滴度抗.HBe等。检测HBV血清免疫标志模式转换的顺序依次为e系统的转换,s系统的转换,抗-HBe消失或抗-HBe和抗-HBs同时消失等。  相似文献   

12.
94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水平高低与乙肝的活动程度成平行关系.并与HBV的急性感染血清标志关系密切,经治疗,急性HBV感染者sIL-2R水平较其他组下降快,说明乙肝患者sIL-2R检测对其疗效和预后判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观察病毒学指标的改变,认为以多项病毒学指标综合考察疗效为优,其中血清HBcAg,HBV-DNA的检测具灵敏、可靠等优点,是追踪、考核疗效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治疗终末时进行肝脏HBV-DNA检测,对判断疗效、预后以及指导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某院感染科门诊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2003年2月4日~2004年2月4日来广州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求治的4967例患者进行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10~岁“大三阳”的比例最高,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30~岁“小三阳”的比例最高,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全阴的比例在0~9岁和≥60岁年龄组高。结论HBV“大三阳”、“小三阳”及抗原抗体标志物全部阴性者在不同年龄所占比例不同,多种因素使之改变。  相似文献   

15.
1783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海市中医院1783例患者接受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两对半检测血清学标志物的特征,为HBV确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HBV表面抗原及抗体(HBsAg、HBsAb)、e抗原和抗体(HBeAg、HBeAb)以及核心抗体(HBcAb)。结果 HBsAg阳性总检出率为39.09%,男、女分别为46.94%和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者血清5项HBV病毒标志物表达模式有16种,以HBsAb阳性最多,占39.09%。结论血清病毒标志物表达模式反映了体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对检查HBsAb阴性的患者,建议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HBV-M)联合病毒DNA(HBV-DNA)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结果HBsAg+各组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各组p〈0.01;HBsAg^+各组H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HBsAg^-各组p〈0.01。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有利于对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和病程监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西宁地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模式进行统计,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含量、前SI抗原(Pre-SIag)及肝功能,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 540例西宁地区乙肝患者的HBV Pre-Siag、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E)、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日立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结果:西宁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中(20-35)岁年龄组的青年占大多数(2 408例,68.02%),Pre-Siag、HBsAg、HBeAg,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结论:西宁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好发于中青年,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关。加强这个年龄段患者乙型肝炎的防治,控制患者肝功能的恶化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59 434例就诊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出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1993-1999年共59434份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运用χ^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6.23%,并由1993年的67.65%呈减少趋势至1999年的45.33%;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中,常见模式9种,少见模式18种,其中(1)人工主动免疫模式(仅抗HBs阳性)检测率由1993年的10.80%呈逐年增加到1999年22.00%;(2)乙肝病毒携带者从1993年的22.67%呈逐年减少趋势至199年的18.19%。结论:乙肝标志物检出模式的动态分析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观察其在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62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和35例输血科献血员标本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活动型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HBV-DNA阳性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均〈0.05);慢性活动型组经治疗后sTM、sEPCR及vWF水平较活动期明显下降(P均〈O.05);慢性活动型组sTM与sEPCR、sTM与vWF及sEPCR与vWF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576、0.6252、0.6135.P均〈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与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变过程密切相关,联合动态检测sTM、sEPCR及vWF的水平可作为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9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DNA多聚酶(DNA P)、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e系统作了检测,80例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发现,ASC组HBV DNA阳性者22例(22.9%),其中e抗原阳性者HBV DNA检出率为45.8%(11/24),HBeAg阴性者为15.5%(11/71)。DNAP阳性率39.5%(38例)。HBcAg的阳性率最高达81.3%(78例),且与HBeAg、HBV DNA、DNA P活力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血清HBV DNA与HBeAg关系密切。提示血清HBcAg的检测,可作为判断HBV复制、ASC传染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