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蝶 《甘肃医药》2009,28(3):204-205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2D对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50例占41.7%;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占37.5%;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占12.5%;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0例占8.3%;65例内中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有价值的实用检查方法,并且对了解用药后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共有125例患者人选。有40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有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水平(P〈0.01)。并且随着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颈动脉的二维表现和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3例,占14.6%;45例内中膜(ITM)增厚。结论:CDFI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82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47%,对照组为26.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老年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0例脑梗塞患者的颈A内膜厚度(TMT)斑块形态、斑块类型进行检测并与20位身体健康、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塞组发现2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0%,患病组颈八内膜厚度IMT1.20±0.35mm,对照组IMTO.65±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梗塞患者颈AIMrr比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性为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A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5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55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45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者9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预防脑梗塞,提高病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卒中筛查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在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者500例,将其体格检查、生化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慢性病等录入计算机,并加以分析。结果 500例筛查者共检出内膜增厚240例,占48.00%;颈动脉斑块形成198例,占39.60%;颈动脉狭窄53例,占10.60%。随着年龄的增高,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发生狭窄的几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越多,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针对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张鸽 《中外医疗》2013,(29):30-30,3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考虑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06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观测颈动脉内径(R)、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等指标判断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206例患者中,有167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1.07%,其中斑块形成133例,造成颈动脉狭窄53例,斑块发生以颈动脉分叉处居多,占64.66%.结论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临床诊断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与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莉  苏金花  寇海燕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3,19(10):1887-188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武警总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诊治的17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组)的临床资料,对其双侧颈部血管内-中膜以及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期选择1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结果高血糖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86例(50.6%),其次为颈内动脉的起始段者16例(9.4%),见于椎动脉者2例(1.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12例(9.8%),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者2例(1.6%),椎动脉处未见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12.64,14.91,P<0.05)。对高血糖组中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104例患者进行血流速度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分析得出,斑块不大时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斑块较大时会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加快。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可以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图表现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1例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和17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分布、狭窄程度及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颈动脉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91例患者IMT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71例有斑块形成,且多发生于分叉部,13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6例狭窄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明显增高,2例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DU诊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其可较准确评价颈总动脉的IMT、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张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0-1831,184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对67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对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斑块性质的判定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指标综合衡量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1 193例检测病例中,共679例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阳性率显著增加,且斑块的发生位置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关系,糖尿病组有32例检查出粥样硬化斑块,而对照组仅有19例,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多为轻、中度,重度狭窄较少,而且梗死灶的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同侧性(P<0.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P<0.005),与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有一定关系(P<0.0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脑梗死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常规检查,自身对照.通过观察其颈动脉管壁、管腔、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大小、血流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颈动脉内径、IMT及阻力指数较治疗前减少或降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及饮食控制有助于改善大血管病变,对于开展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制定干预手段,有效抑制糖尿病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34例正常内膜对照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RP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内中膜增厚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血尿酸及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