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均为临床常见征候。二者都有脾失健运的症状临床上较难分辨。既往的论著没有专门论述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鉴别要点。仅在论述胁痛、黄疸等病时简单叙述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鉴别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方面有一定的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脾胃湿热苦辛通降以分消,肺脾同病化湿除痰以泄热,肝胆湿热清利和中以疏泄,大肠湿热分消走泄以和中等几方面,介绍了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脾胃湿热证的经验,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为该证提供有效的证候识别及疗效评定工具。方法根据心理学评定量表及WHO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大样本流调资料的回顾、专家讨论、条目分析及经验性筛选等方法建立量表,通过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和3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的测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了考核。结果编制出由13个条目组成的肝胆湿热证自评量表,量表的复本信度系数为0.9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76,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1。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897%,量表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相符。肝胆湿热组与脾胃湿热组的量表测试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t=2.586,P=0.011),肝胆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的量表评测结果间有极显著性差异(t=14.6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评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和可行性,可用于该证的证候识别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脏腑湿热,临床多见。其辨证论治依据,当以临床特点及表现程度为主。就其特点而言:脾胃湿热者,食不百:脾胃湿热者,食不振,便不调;肺经湿热者,咳而痰黄,肝胆湿热者,胁痛身黄;心经湿热者,心烦躁扰;肾与膀胱湿热者,淋浊热痛;大肠湿热者,泄痢腹痛。就其表现程度而言:舌苔黄腻为湿热。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7-1860
通过验案介绍蒋健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蒋健认为黄汗病机有营卫不和之"基本病机"与湿热交蒸之"关键病机"之分,后者为黄汗必备病机。黄汗患者多有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下焦湿热表现,龙胆泻肝汤既能清泻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胆湿热,通过适当配伍,可以兼顾上、中、下三焦湿热,治疗黄汗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中医湿热证(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的造模方法,并联系中医的发病学原理,对不同的造模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为不同湿热证实验研究筛选恰当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柴胡达原饮,最早见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功效为清热祛湿化痰、透达膜原,主要用于湿热疟邪郁伏膜原导致的痰湿内阻,或少阳病所致寒热往来等。在现代医学中,柴胡达原饮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及寒热往来等病证。临床学习实践中,偶得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肝胆脾胃湿热之证的治法,并通过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先将肝胆湿热证和脾胃湿热证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并结合近年来的中医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与现代医学研究,对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柴胡达原饮的出处、临床使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详细叙述了柴胡达原饮的治疗原理。第三,列举了相关的实际病例,详细列举了其症状与病机,并对相关方药做了分析。第四,在列举并分析了相关实际病例后,通过列举关于肝胆脾胃湿热证的其他治法,并结合对方中部分关键药物的详尽分析,阐述了该方药治法的独特性与优势。结合以上的内容,阐述文章根本目的一是为了阐述一种新的治疗肝胆脾胃湿热证的方案,使广大医者不拘泥于传统方药,二是为了体现该方药在治疗肝胆脾胃湿热证中"祛邪而不伤正"的组方特点,并推广之。  相似文献   

8.
明辨湿热类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但辨证中尚存在一些辨证不规范的问题.针对湿热类慢性乙肝辨证中存在的诸如证型名称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要辨证规范化,需明辨湿热的偏重与湿热的部位,尤其是要注意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黄疸与湿邪极为相关,大多具有湿与热结,熏蒸肝胆的病变机理。热得其湿,是湿热相合之因;脾胃湿热;常系肝胆湿热之源。《金匮要略·黄疸》“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提示了湿邪在黄疸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则是治湿不离脾胃的有力证据。基于上述,近年来,笔者在黄疸盛行之时,通过对比、筛选,发现因脾胃湿热,壅遏熏蒸,以致肝胆湿热发黄者,用三仁汤与它方组合,分阶段施治,有退黄疗效好,症状改善快,肝功能恢复早的优点。(见对照表)  相似文献   

10.
湿热壅阻清肺胃澄源降浊臌胀初起,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或脾虚生湿,久郁化热,肝胆失疏,致湿热困阻中州,升降乖乱,清浊相混,停于腹内,而致腹大胀满,身目黄染,口苦溲黄诸症。治疗常在清利肝胆脾胃湿热邪毒的基础上,辅以清泻肺热,通腑降浊之品,药有葶苈子、桑白皮、黄芩、茵陈、焦山栀、大黄、枳实、苍术、泽泻、茯苓、半夏、川  相似文献   

11.
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发现黄疸病常见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用药都分别是“脾胃湿热”、“内湿”、“茵陈蒿” ;“肝胆湿热”不是中医肝病的常见证型 ,且仅出现于西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的近代医家的诊断。所以“肝胆湿热导致黄疸”可能是受西医理论影响产生的错误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医学八纲辨证理论,并根据厦门大学医学院杨宗保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人体15大亚健康状态类型,分别为:气虚、血虚、津亏、精虚、气滞、血瘀、痰湿、风寒、寒湿、虚寒、风热、脏热(包括肺热、肝火、心火、胃火、大肠火)、湿热(包括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湿热痹症)、虚热、过敏状态。  相似文献   

13.
干燥综合征中医以阴虚为基本病机,常可合并湿热之象。病因为或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津液亏少,清窍失养;或情志所伤,劳累过度,阴精亏耗;或外感六淫,伤津耗液。治疗上应养阴祛湿并行,阴虚当凉润滋养,湿热须清利透化。脾胃湿热证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味,肝胆湿热证可选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膀胱湿热证可选猪苓汤加减。  相似文献   

14.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围,其原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和,湿阻中焦,湿热交蒸,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其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因此,治疗应采用清热利湿之法。笔者自2008~2012年采用泻肝五苓散配合甘利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向彩春 《四川中医》2002,20(4):12-13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致病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湿热疫毒,临床主要证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虚血瘀型,分别用茵陈五苓散,真武汤,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及桃仁四物汤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覃杰锋 《河南中医》2011,31(8):868-870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亏虚,内伤不足,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肝胆、脾胃湿热.目前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自拟方、单味中草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九,肝胆湿热眩晕素体脾虚,病后伤脾,运化失常,湿邪留滞,久从热化,或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以酒为浆,致脾胃湿热内蕴,熏蒸于肝胆,肝之疏泄失职,湿热交蒸循肝经上扰清空,而发眩晕。治宜清利肝胆湿热。病案举例: 李××、男、40岁,1975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体质素健,平日喜于饮酒、嗜食肥甘,半年来经常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刻诊见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诊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  相似文献   

18.
湿邪为中医病因学说六淫之一,分为外湿和内湿。湿邪致病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等。湿邪所致病症多缠绵难愈,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阐明湿邪的致病机理,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湿证的研究成果颇丰,现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胁痛一证,常与肝胆疾病有直接关系,并与脾胃的升降失司有一定联系。胁痛的临床分型大致有两类:一是以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四型;一是以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瘀血停滞,血不养肝,肝胆湿热,痰饮胁痛六型。治疗胁痛的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清肝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大柴胡汤,旋复花汤,龙胆泻肝汤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