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肝肺综合征患者血浆ET-1、NO、TNF-α、PaO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肝肺综合征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30例。肝硬化合并肝肺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支持、吸氧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前列地尔20μg,连用2周。检测各组患者血浆ET-1、NO、TNF-α、PaO2水平。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ET-1、NO、TNF-α水平较健康组显著升高,PaO2较健康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浆ET-1、NO、TNF-α、PaO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浆ET-1、NO、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通过显著降低肝硬化合并肝肺综合征患者血浆ET-1、NO、TNF-α水平来升高PaO2,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肺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以及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心钠素(A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OSAHS患者16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17例和正常对照组12例,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ET、TNF-α、ANP和NO的含量。结果单纯OSAHS组和OSAHS合并高血压组血ET、ET/NO、TNF-α和A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NO低于对照组(P〈0.05);OSAHS合并高血压组ET、ET/NO和TNF-α高于单纯0SAHS组(P〈0.05),而NO低于单纯0SAHS组(P〈0.05)。结论OSAHS患者及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3.
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度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中药通腑逐瘀方和微生态制剂培非康胶囊共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0、sIL-2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肝α、sIL-2R水平均有下降。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接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在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sIL-2R水平方面疗效优于培非康胶囊,该法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静  邱德凯  李恩灵  沈冠凤 《胃肠病学》2007,12(11):658-661
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多种感染,与免疫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紊乱有关。目的:观察口服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单核细胞内毒素受体表达以及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入院的肝硬化患者,予常规保肝治疗和口服微生态制剂4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内毒素受体Toll样受体(TLR)4和CD14的表达。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水平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前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CD3)和CD4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后CD3和CD4亚群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毒素受体TLR4和CD14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生态制剂治疗后CD14表达显著降低(P〈0.01),TLR4表达也呈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和慢性炎症状态,微生态制剂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紊乱。因此可将其作为一种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枳黄方对急性酒精性肝病大鼠TNF-α和内毒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枳黄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肝组织TNF—α的变化及其血浆内毒素水平的改变,验证此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将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枳黄方组、模型组及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量肝组织内TNF—α值,用生化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枳黄方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组织TNF-α和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并且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组织TNF—α活性变化呈正相关(r=0.993,P〈0.01)。结论:枳黄方合剂可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液中内毒素水平及肝脏中TNF-α水平,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病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毒消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素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0例以肝毒清颗粒配合西药治疗作为治疗组,56例以乙肝宁冲剂配合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肝功能,内毒素和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3.6%,P<0.05)。且在清除血浆内毒素,改善肝功能,降低TNF-α、IL-6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系血症疗效显著,其主要机制与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法组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与乳果糖口服液共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α及IL-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均有下降,IL-2水平较前有所升高(均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TNF-α及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按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与乳果糖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价格便宜,对预防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SBP)患者体内内毒素、TNF -α、IL - 6水平变化及乳果糖治疗的临床意义。将 34例SBP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同时设肝硬化无菌性腹水 (SA)对照组 (11例 )和健康对照组 (11例 )。于治疗前后 ,对患者血液标本分别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毒素水平、TNF -α、IL - 6水平。治疗前SBP组、SA组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值均 <0 0 0 1)。治疗后乳果糖治疗组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浓度较标准治疗对照组下降明显 (P <0 0 5 )。Pearson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内毒素、TNF -α及IL - 6水平相互正相关 (P <0 0 0 1)。乳果糖短期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炎肝硬化SBP患者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ET),内毒素(ETM)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致病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方法正常人20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变48例.采用特异性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ET和TNF-α含量.用基质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检测血浆ETM含量.结果①肝硬变组血浆ET,ETM,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和慢性肝炎组(P<0.01).②肝硬变合并肝肾综合征和食管静脉曲张者血浆ET水平高于腹水和不伴腹水者(P<0.01).③ET水平的增高与ETM,TNF-α水平呈显著相关性(r=0.614,P<0.01).结论ET参与肝硬变发病,与门脉高压形成密切相关,ET的生物学效应与ETM,TNF-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9月114例T_2DM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前列地尔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较低,(P 0. 05)。结论 T_2DM合并脑梗死患者接受前列地尔、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多伴有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造成和(或)加重肝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在大鼠实验性肝硬化腹水形成中的作用,探讨血清内毒素血症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一氧化氮(NO)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l4方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以鲎试剂偶氮显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n=10)、肝硬化组(n=15)和肝硬化伴腹水组(n=18)大鼠腹主动脉血中内毒素、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肝硬化组和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血清内毒素、TNF-α和N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组和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血清TNF-α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的腹水量与血清TNF-α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内毒素血症逐渐加重有关,内毒素增加诱导了TNF-α和NO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柱 《山东医药》2010,50(47):97-98
目的探讨TNF-α、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活动期(病情为轻度12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22例缓解期UC患者(观察组)及2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TNF-α及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活动期患者TNF-α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5),缓解期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TNF-α和IL-8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血浆TNF-α和IL-8水平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抗利尿激素与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抗利尿激素(ADH)与腹水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及ADH水平,探讨PRA、AngⅡ及ADH与肝硬化患者腹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9例,c级15例,肝硬化无腹水13例,腹水伴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8例,腹水无HRS26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其血浆PRA、AngⅡ及ADH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Child—PughB级及C级患者PRAAngⅡ及AD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A级组,肝硬化患者在未合并腹水时PRA、AngⅡ及A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出现腹水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腹水伴HRS组与腹水无HR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PRA、AngⅡ及ADH与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水浓缩回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及腹水中内毒素的影响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测定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浓缩回输前后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含量,观察1个月后腹水复发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腹水内毒素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者23例,其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7例则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浆内毒素水平是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示差法,检测45例住院肝硬化腹水患者(34例白发性腹膜炎和11例肝硬化无菌性腹水)治疗前后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甘露醇后尿液排泄率比值(LAC/MAN)情况,评估病人肠黏膜通透性水平;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病人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LPS)水平,另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肝硬化SBP尿LAC/MAN、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菌性腹水(SA)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尿LAC/MAN改变与血浆LPS水平呈正相关(r=0.187,P〈0.001)治疗1周后肝硬化SBP患者尿LAC/MAN及血浆LPS水平平行下降。结论肝硬化SBP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异常,且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的影响。对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贝飞达和培非康共三周,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 -α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均有下降。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活菌制剂贝飞达疗效优于培非康,肝硬化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宜尽量采用活菌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6及TNF-α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0例ITP患儿(ITP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恢复期测定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对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关系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ITP组治疗前及恢复期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治疗前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IL-6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r=0.515)。结论IL-6和TNF-α作为炎性因子可能协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为ITP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瑞巴派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酒精或酒精和瑞巴派特直接灌胃的方法制作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对比观察不同时点(0、15、30、60min)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指数;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组织中的TNF-α,采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血浆PGE,和血清NO。结果随时间的推移,酒精刺激后胃黏膜有高度损伤,但同时应用瑞巴派特不仅能使其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与酒精组或对照组相比,P〈0.05),还可抑制酒精诱导的胃黏膜TNF-α的表达,时间越长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饮酒30min后,瑞巴派特能明显提高血清NO水平(P〈0.01)和血浆PGE:水平(P〈0.05),60min后,瑞巴派特组血浆PGE,水平甚至超过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瑞巴派特能够降低胃黏膜组织中的TNF-α表达,显著提高血液中的NO和PGE2水平。  相似文献   

19.
法舒地尔与地尔硫卓治疗心脏X综合征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法舒地尔与地尔硫卓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患者的疗效。方法49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接受法舒地尔(24例)或地尔硫卓(25例)治疗,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以及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用药3个月后两组胸痛例数及最大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少,ET-1水平明显下降,CFR及NO水平明显升高,运动总时间、ST段压低1mm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与地尔硫卓组相比,法舒地尔组胸痛例数及最大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少(均为P〈0.05),ET-1水平明显下降(P〈0.01),CFR及NO的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运动总时间、ST段压低1mm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结论法舒地尔与地尔硫卓均能改善CSX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及CFR,且法舒地尔较地尔硫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对重型肝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血清内毒素、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清除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0例重型肝炎合并MODS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吸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部分细胞因子、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氨、血常规的变化,同时计算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血浆吸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白介素-8、胆红素、血氨有显著下降(P〈0.05),APACHEⅡ评分也有显著性下降(P〈0.05),血小板也下降。但最终存活率只有17.5%。结论 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可以较好地清除血清内毒素、部分细胞因子、胆红素、血氨.但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