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30例中 ,男 11例 ,女 19例。年龄 16~ 4 8岁 ,平均35岁 ;病程 3个月至 15年。头痛持续时间短者 3小时 ,长者 3天以上 ,大多为数小时至 2天。头痛间隔时间数周、数月不等 ,为治疗组。又按相同标准 ,选择同样的病例 ,作为对照组。头痛反复发作 3个月以上 ,疼痛性质呈跳痛、胀痛 ,多位于前额、两侧或枕部 ,排除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颅内感染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部分患者经脑血流图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痉挛、供血不全或脑血管紧张度降低、扩张等。30例中一侧颞、额、枕部及眼眶疼痛 2 1例 ,左右交替头痛 7例 ,双侧颞、…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全部为我院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一般资料:治疗组3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11~57岁,平均39.6岁。两组病程2个月~15年。头痛持续时间多在3小时~5天;发作间隔期数小时至数月不等。临床表现:头痛部位为左颞11例、右颞16例、左半侧7例、右半侧6例、双颞6例、额部12例、枕部6例。头痛性质为搏动痛30例、胀痛14例、刺痛12例、隐痛8例。痛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8例,伴失眠、多梦者30例,视觉症状、面色苍白、潮红者14例。治疗组:复方丹…  相似文献   

3.
夏广良 《中原医刊》2003,30(11):46-46
1998年 8月~ 1999年 3月我科门诊利用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病人 43例 ,取得良好效果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3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全部病例均参考 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标准进行诊断。 43例病人中 ,男 2 0例 ,女 2 3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2 0岁 ,平均年龄 42岁。病程最短 4天 ,最长 10天 ,平均 5月。1 2 疼痛部位及性质 :一侧额顶疼 4例 ,1侧额颞痛 30例 ,双侧头痛 3例 ,一侧颞枕部痛 6例。搏动或跳痛 30例 ,钝痛 6例 ,胀痛 7例 ,伴恶心、呕吐 13例。1 3 伴随疾病 :伴随高血压病 4例 ,动脉硬化 2例 ,脑梗塞 3例。…  相似文献   

4.
加味吴茱萸汤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权生  潘彩Pin 《右江医学》2000,28(5):380-380
偏头痛 ,或称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称“偏头风” ,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单侧性剧烈头痛。运用中药加味吴茱萸汤配合中成药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 6 0例 ,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 ,男性 5例 ,女性 55例 ,年龄 2 5~ 55岁 ,平均 35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10年。本组病例均排除脑肿瘤、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等。2 .主要临床表现 嗜睡 ,精神不振 ,视物模糊 ,畏光 ,眼球胀痛 ,头痛大多在额、颞、眼眶部 ,局限于一侧 ,个别为两侧性 ,呈强烈跳痛、钻痛、胀裂痛 ,持续数小时至 1~ 2天 ,间隔…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较多在青春期起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1]。笔者采用尼莫地平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偏头痛 60例 ,其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 :全部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 ,治疗组 60例中 ,男 1 8例 ,女 42例 ,年龄 1 2~ 69岁 ,平均 41岁。对照组 5 8例中男 1 9例 ,女 39例 ,年龄 1 1~ 5 7岁 ,平均 39岁。两组病程半个月~1 3年。头痛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长者 5天 ,发作间隔数小时至数月不等。诊断按 1 988年国际头痛协会 ( 1 HS)关于头痛的分类法。头痛部位 :左颞 1 2例 ,右颞 1…  相似文献   

6.
自1980年6月至1990年9月,对主诉头痛而无神经系阳性体征者1075例与无头痛主诉的体征者180例,全部进行常规脑电图(EEG)检查,两者对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头痛组:男649例,女426例;年龄7~68岁,病程2个月至10年。疼痛部位以两颞和额部为多,顶部少;双侧多,单例少。疼痛性质以胀痛,跳痛多,胀裂样痛少;持续性痛约7%,余为间歇性。对照组系近年工厂例行体检和  相似文献   

7.
张保玲 《河北医学》2002,8(12):1126-1126
我院自 1998年以来 ,应用西比灵合并心得安对偏头痛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 5 6例 ,男 2 5例 ,女 31例 ,年龄在18~ 4 6岁 ,平均 35 .7岁 ,病程 5个月至 2 0年。1.2 临床表现 :5 6例中 ,表现为一侧颞部痛 32例 ,头痛呈搏动性跳痛 ,表现为双侧颞部疼痛 17例 ,也为搏动性跳痛 ,头项部胀痛 7例。发作频率不定 ,自每年一至数次与每月一至数次不等 ,每次头痛持续时间短者1~ 2h ,长者 3~ 7d ,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5 6例均经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1.3 治疗方法 :西比灵每晚睡…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其中男32例,女168例。年龄16~67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20年。头痛间隔时间数天、数周、数月不等。一侧颞、额、枕部及眼眶疼痛151例,左右两侧交替头痛49例。疼痛性质多为博动性跳痛、胀痛,痛时大都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有视觉先兆,如眼花、闪光、一过性黑蒙、便秘、眩晕等。治疗方法:心得安20mg/次,每日3次,阿斯匹林0.6g/次,每日3次,连服5天改为心得安40mg/次、阿斯匹林0.6g/次,每日1次。4个月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及结果:①治愈: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1年内…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后硬脑膜下积液亦称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 ,在颅脑损伤中此并发症约占 2 % [1 ]。1997年 2月~ 2 0 0 1年 2月 ,我院共收治 2 8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2 1例 ,女 7例。年龄 5个月~6 2岁 ,平均 32 .6岁。其中 9例小儿 ,年龄 5~ 11个月 8例 ,3岁 1例。病程 18d~ 3个月。外伤着力点 :枕部 7例 ,颞顶部 13例 ,额部 8例。单侧积液 15例 ,双侧积液 13例。积液部位 :额叶区单侧 2例 ,双侧 4例 ;额颞区单侧 9例 ,双侧 6例 ;额颞顶区单侧 3例 ,双侧 4例。 GCS计分 :6~ 8分 7例 ,9~ 12分 17例 ,13~ …  相似文献   

10.
以顽固性头痛为主诉而就诊的病人较常见,但因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且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常碰到很多困难。作者根据神经解剖学基础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25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3-70岁,病程6月-20年。一侧头痛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颞部、额部针刺样疼痛或搏动性疼痛。其中11例头痛时伴恶心、呕吐,女性与月经周期有关。双侧头痛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侧额、颞部,枕部间歇性钝痛、胀痛,头部有压迫感或紧束感。除以上临床表现外,神经系统查…  相似文献   

11.
杨朝华  黄少伟  吴全理 《广西医学》2003,25(12):2557-2558
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的 1 0 %~ 1 5 % ,仅次于四肢骨折。笔者在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应用额颞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4 9例 ,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9例。年龄 1 9~ 6 9岁 ,平均 39.5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32例 ,坠落伤9例 ,打砸伤 8例。 GCS6~ 8分 31例 ,3~ 5分 1 8例。双瞳孔等大 2 4例 ,一侧瞳孔散大 1 7例 ,双瞳孔散大 8例。额颞部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 5例 ,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1 4例 ,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 2 7例 ,双侧额颞部脑挫裂…  相似文献   

12.
钻孔尿激酶注入引流选择性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临床上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我院从 1 993年 3月~ 1 999年 1 0月间选择性对 2 8例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尿激酶注入引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现就有关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及其优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 ,男 2 2例 ,女 6例。年龄 2月~6 0岁 ,平均 2 1 1岁。其中 ,2月~ 1 4岁 1 0例 ,1 4~ 30岁 1 2例 ,31~ 6 0岁 6例。 2 8例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致伤原因 :车祸伤 1 1例 ,摔伤 8例 ,坠落伤 4例 ,打击伤 5例 ,头部CT检查血肿部位。额部 7例 ,颞顶部 4例 ,额颞顶部 5例 ,颞顶枕部 5例 ,顶枕部 7例。血肿量…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各型偏头痛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5例,女35例。年龄18~28岁30例,29~50岁22例,51~70岁8例。疗程:1年以内28例,1~2年20例,2年以上12例。发作频率平均不少于每月1次。1.2临床表现诱发因素:与情绪紧张、过度劳累有关者25例,与月经周期有关者10例,与气候环境刺激有关者4例。发作部位:全头痛34例,一侧额、颞或顶部、眼眶痛共21例,双侧或交替性头痛5例。头痛多为胀痛或搏动样疼痛,伴有恶心22例,呕吐2例,面色苍白或潮红10例。有家族史16例。60例均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脑电图…  相似文献   

14.
我院从 1 998年 6月至 1 999年 1 2月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1 3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5 2 -78岁 ,平均 6 7.3岁。临床症状 :头痛 1 2例 ,呕吐 5例 ,智力迟钝 8例 ,复视 3例 ,失语 1例 ,一侧肢体偏瘫、步态不稳 7例 ,小便失禁 4例。血肿发生部位 :单侧额颞顶部 8例 ,双侧额颞顶部 1例 ,单侧额颞顶枕部 4例。治疗前头颅CT扫描显示 ,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混合密度有 3例 ,低密度有 1 0例 ,中线结构移位 1 1例。1 .2 方法仔细阅读CT片 ,选择出血面积最大的一层 ,即血肿最…  相似文献   

15.
穴位注射复合SGB治疗偏头痛1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伟 《吉林医学》2008,29(10):860-861
偏头痛是一种长期性发作的头痛,以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的一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临床上主要以单侧头痛多见,少数患者可出现双侧或全头痛。头痛发作时多从额、颞部开始,然后阵发性加重并扩展到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疼痛多为钻痛或跳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鼹光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  相似文献   

16.
贡平  赵博 《中原医刊》2002,29(7):26-26
1997年3月至2001年3月本院共收治各型颅脑外伤489例,其中急慢性硬膜下积液58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8个月~75岁,平均年龄38.6岁,其中15岁以下21例,55岁以上27例。致伤原因:车肇事伤33例,跌打伤15例,滚落伤10例。积液部位:双侧额颞区28例,双侧额颞顶5例,单侧额颞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用维生素K1治疗小儿肠痉挛腹痛 5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0 0例患儿 ,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5 0例。治疗组中男 2 8例 ,女 2 2例。年龄 6个月至 1岁 19例 ,1至 2岁 3 1例。病程数分钟至 7天。排除急腹症、寄生虫病、胃炎、溃疡病、肠道感染等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 :1至 2岁患儿表现阵发性脐周痛 ,部分疼痛剧烈者可有面色苍白、大汗、食欲不振。婴儿表现烦躁 ,阵发性哭闹不安。腹痛与进食排便无关。发作次数每日 3至 4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 10分钟。对照…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1980年8月~1996年5月,我们用中药治疗头颅皮下血肿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28天23例,1~3个月3例,~3岁2例.血肿部位:额部6例,枕顶部12例,额颞部6例,双侧4例.发病至治疗时间:1~3天17例,4~10天10例,1例发病时间长达2个月.其中3例曾行血肿抽吸治疗数次未愈.  相似文献   

19.
刘增艳  陈庆忠 《右江医学》2002,30(3):195-196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多为单一用药 ,而且病例选择和用药的具体方法各异 ,因而疗效不一。我们采用尼莫地平与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治疗 6 0例偏头痛患者 ,其近期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选择 12 0例偏头痛患者 ,均为门诊病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 0例中男 2 4例 ,女 36例 ;年龄 16~5 5岁 ,平均 38岁 ;病程 3个月至 9年 ,头痛时间短者 2小时 ,长者 3天以上 ,大多数数小时至 2天 ,头痛间隔时间数周~数月不等 ;对照组 6 0例中男 2 6例 ,女 34例 ,年龄 2 0~ 6 0岁 ,平均年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颈源性头痛中额、颞、眶部疼痛的临床特点,探讨枕额肌和交感神经在疼痛发生中的机制。方法:回顾近2年来我院诊断为颈源性头痛患者86例,按照疼痛部位分为枕部疼痛组和额、颞、眶部疼痛组,总结2组中的疼痛性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病程和临床治愈方法。结果:额、颞、眶部疼痛组以酸胀痛为主,与枕部疼痛组相比,额、颞、眶部疼痛组病程较长、VAS评分较低(P〈0.01);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相比,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枕腹推拿按摩治疗额、颞、眶部疼痛组的疗效显著(P〈0.01)。结论:枕额肌和交感神经参与了颈源性额、颞、眶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