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法,对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药物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择B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各15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还给予心理动力学治疗。应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边缘分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月和治疗结束后6月进行问卷施测,评估2组疗效和预后。结果:治疗后、治疗后3月及6月,联合治疗组的边缘症状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使用心理动力学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更适合治疗BPD患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对一例疑病症患者的心理诊断与治疗过程,并提出对疑病症适合采取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既能解除当下疑病症症状,也能从长远上帮助对方解决潜意识中的问题,建立更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更有利于其人格的成长。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相似文献   

3.
叶雪花 《护理学报》2003,10(2):77-77
疑病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1]。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某些器官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虽然屡经检查未发现疾病但仍坚信不疑,因而焦虑、抑郁。对此类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我院于1998年12月成功治愈1例疑病症病人,报道护理体会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36岁,大专文化,干部。因疑患“胰腺癌”,反复求医3个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9月因大量饮酒致胃部不适、时有隐痛、纳差、逐渐消瘦,此后阅读某报纸登载有关患胰腺癌死亡的文章,患者联想到自己的症状与其相似,整天提心吊胆,坚信自己已到了胰腺癌的…  相似文献   

4.
5.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93-3394
目的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抑郁症与单纯抑郁症患者之间短期疗效的差异,探讨合并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抑郁症病症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例单纯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均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w末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l7)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HAMDl7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w末,试验组的HAMDl7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分、情绪因子分均比对照组高;第4w末,试验组的HAMDl7总分、各因子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疗效(100%)明显比试验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短期疗效会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7.
徐枝楼  黄桂香 《护理研究》2006,20(12):3283-328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PD)是人格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对人冷酷无情、漠不关心,行为具有攻击性,冲动、易激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侵犯他人的权益却毫无罪恶感、内疚感,不能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因其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而受到关注。现将2004年在我院精神二科住院的2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奥地利医生约瑟夫.布洛耶尔和弗洛依德合著的《癔症的研究》的发表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萌芽,将这一新方法用于被视为“转换”性疾病或各种神经症,发展了该理论及其实践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基础。在中国,有些临床学家也尝试将该方法用于神经症病人的治疗,本文探讨该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患者,对62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维持服药治疗依从性及影响患者服药因素的调查,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结果:62例中,47例患者认为出院后继续长期服药治疗没有必要,影响患者服药治疗的因素主要是对药物认识片面,担心影响今后的工作学习及婚育问题.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患者在长期服药、服药时间等因素方面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认识到出院后应继续服药治疗并且对药物知识了解较干预前全面.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的9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46例。参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前后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评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PANSS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一般病理症状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与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既可以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又可以减弱其病耻感体验,患者对该模式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运用〈简明精神量表〉分析503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患者术前5种心理因素与常态最大限值的评分相比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针对该类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不仅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利于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80例患者抽答法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系统的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照组只有药物维持治疗。结果在1年末,干预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62~3.68,P<0.001),服药依从率、年复发率(u=3.48,3.52,P<0.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心理状况明显改善,服药依从率明显提高,年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100例患者心理行为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玉堂  王卫星 《现代康复》2000,4(3):439-440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三明市台江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家属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变化.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能力缺损的康复效果。 方法:于2002-10/2004-10。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符合CCMD-Ⅲ-R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心理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20&;#177;130)mg/d,心理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30&;#177;110)mg/d。心理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治疗。第1个月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症状对策、降低家庭情感表达、减轻家属的内疚自罪感,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第2个月主要介绍病情特点,帮助其认识、提高,并介绍一些药物治疗常识,每周1次共4次。第3个月讨论如何面对家庭和社会,以及如何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每周1次共4次。第4~5个月主要内容为家庭监护、家庭和精神健康、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的具体问题;将患者分成组,互相帮助学习料理生活的习惯和技能,每周2次共4次。第6个月做出院前的准备,以1次个别辅导,1次集体心理治疗,主要内容是社会康复家庭心理教育。共进行16次的集体和个别心理治疗。采用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7级评分: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度)评定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总分及各因子分。 结果:纳入患者1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7.02分;药物治疗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6.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4.66,10.17,P〈0.01)。(多心理治疗组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各因子在治疗阶段之间变化显著,活力因子、激活性因子增加更显著[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活力因子分别为2.31&;#177;0.41.3.92&;#177;0.54,P〈0.01;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激活性因子分别为1.47&;#177;0.41,2.47&;#177;0.78,P〈0.01]。③药物治疗组有效9例,无效41例,有效率为18%;心理治疗组有效34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8%;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④药物治疗组8例,心理治疗组6例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症治疗后副反应消失。未发生其他副反应。 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对改善社会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能力缺损的康复效果。方法:于2002-10/2004-10,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符合CCMD-Ⅲ-R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心理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20±130)mg/d,心理治疗组折合氯丙嗪(430±110)mg/d。心理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治疗。第1个月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症状对策、降低家庭情感表达、减轻家属的内疚自罪感,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第2个月主要介绍病情特点,帮助其认识、提高,并介绍一些药物治疗常识,每周1次共4次。第3个月讨论如何面对家庭和社会,以及如何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每周1次共4次。第4~5个月主要内容为家庭监护、家庭和精神健康、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的具体问题;将患者分成组,互相帮助学习料理生活的习惯和技能,每周2次共4次。第6个月做出院前的准备,以1次个别辅导,1次集体心理治疗,主要内容是社会康复家庭心理教育。共进行16次的集体和个别心理治疗。采用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7级评分: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度)评定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总分及各因子分。结果:纳入患者1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7.02分;药物治疗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6.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4.66,10.17,P<0.01)。②心理治疗组简明精神卫生评定量表各因子在治疗阶段之间变化显著,活力因子、激活性因子增加更显著[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活力因子分别为2.31±0.41,3.92±0.54,P<0.01;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激活性因子分别为1.47±0.41,2.47±0.78,P<0.01]。③药物治疗组有效9例,无效41例,有效率为18%;心理治疗组有效34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8%;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④药物治疗组8例,心理治疗组6例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症治疗后副反应消失。未发生其他副反应。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对改善社会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1990年至1994年间,长期住院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采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认知、行为矫正的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有效率达80%以上,使一部分病人出院复归社会,有利于社会及家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先后入院顺序将7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治疗期间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研究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周期为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PANSS中阳性量表评分为(14.13±2.08)分、阴性量表评分为(13.39±2.07)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为(49.81±7.55)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17±2.10)分、(19.00±2.11)分、(58.37±7.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7.2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08%(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中联合应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