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护理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头皮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便于保温,故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给输液操作带来了难度,患儿家属对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输液护士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争取患儿及家属的配合。护士在头皮静脉穿刺时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采取负压进针的方法,稳妥固定针头;针对肥胖患儿选取额上静脉、颞浅静脉穿刺,可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管评估分级配合输液信息卡在儿科门急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科护士为患儿输液时,由于患儿血管条件等多种原因易造成穿刺失败,家属对护理人员存在挑剔及择优心理,增加了护士自身的心理压力,临床常因静脉穿刺不成功而引发矛盾和纠纷。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推出了静脉血管评估分级配合输液信息卡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证了静脉输液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艳  杨葵英  徐健华 《护理研究》2012,26(28):2662-2663
儿科护士为患儿输液时,由于患儿血管条件等多种原因易造成穿刺失败,家属对护理人员存在挑剔及择优心理,增加了护士自身的心理压力,临床常因静脉穿刺不成功而引发矛盾和纠纷.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推出了静脉血管评估分级配合输液信息卡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证了静脉输液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肢体静脉输液专用固定器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护理研究》2008,22(7):1872-187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静脉输液一直是护士及患儿家属都非常重视的工作,由于小儿静脉细小不易辨认,且小儿好动不配合,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小儿静脉输液首选头部表浅静脉,但有些患儿头部表浅静脉不明显,不宜注射;有些患儿只让在肢体表浅静脉输液,很容易导致静脉针滑出血管外,导致药液外漏,重新穿刺又增加了患儿痛苦。小儿肢体静脉输液专用固定器在儿科肢体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提高了固定成功率,减少了固定所用的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8月对儿科输液患儿使用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并比较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结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重新穿刺的因素及护理对策.重新穿刺因素为患儿烦躁不安、家长搂抱患儿姿势不当、护士操作技术不熟练、药液外渗、导管堵塞.为此,对家长搂抱患儿姿势进行示范指导,护士加强技术操练,提高穿剌成功率,输液时妥善固定穿刺针,采取乙醇湿敷减少药液渗出,并注意安抚患儿情绪,以降低重新穿刺机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  相似文献   

6.
陶虹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8012-8013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操作技巧,从而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04-2011-04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注射室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资料及穿刺相关,总结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血管选择、持针方法、针头固定技巧以及护理等。结果对暴露不清楚的血管可靠手感进行穿刺,持针方法应先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针头的固定应遵循"一针柄、二针眼、三交叉、四打圈、五耳廓"的原则,儿科护士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结论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门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小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医疗计划顺利进行。方法将120名1.5~6岁需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均采用手背静脉输液,试验组穿刺前先固定患儿手背,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输液外漏率。结果试验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外漏率低于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差异。结论患儿手背穿刺前,采用先将其手背固定法,可以提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液体外漏率,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医院儿科门急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影响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原因以及改进工作的最佳方法,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方法收集静脉输液的相关因素。结果是否强制固定患儿、患儿血管显现程度、充盈度、家长陪伴人数对穿刺一次成功率有影响(P<0.01或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安抚和诱导,使患儿配合护士操作,对血管显现不清楚及充盈度差的患儿,要从技术角度重视和处理,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新护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护患矛盾,提高家长满意度。方法:对照组选择2008年8月门急诊输液患儿(年龄1个月~3岁)97例,由新护士按常规操作,进行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的统计。观察组先对新护士系统培训穿刺2个月后,选择2008年10月门急诊输液患儿(年龄1个月~3岁)106例进行静脉穿刺,然后对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作统计,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家长对护理操作的满意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培训新护士对小儿头皮静脉的穿刺,包括技术、心理素质训练,注意家长、患儿的心理状态,注意创造良好的穿刺环境,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护患矛盾,提高家长满意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三级医院实行儿科穿刺会诊制度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穿刺会诊制度提高儿科护士穿刺的成功率,提升穿刺技术水平,减少患者投诉以及增加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儿科门诊穿刺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采取会诊制度,而对照组则不采取会诊制度.比较2组穿刺成功情况、患儿家属投诉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采用儿科穿刺会诊制度明显地提高了儿科护士穿刺的成功率、提升了儿科护士穿刺的技术水平、减少了患儿家属的投诉以及增加了其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三级医院儿科穿刺会诊制度不但可以明显增加儿科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帮助提高医院儿科护士的穿刺水平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穿刺会诊制度提高儿科护士穿刺的成功率,提升穿刺技术水平,减少患者投诉以及增加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儿科门诊穿刺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采取会诊制度,而对照组则不采取会诊制度.比较2组穿刺成功情况、患儿家属投诉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采用儿科穿刺会诊制度明显地提高了儿科护士穿刺的成功率、提升了儿科护士穿刺的技术水平、减少了患儿家属的投诉以及增加了其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三级医院儿科穿刺会诊制度不但可以明显增加儿科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帮助提高医院儿科护士的穿刺水平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患儿静脉细小,生性好动,为了保证输液质量,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和力学原理,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对患儿静脉穿刺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影响儿科急诊护士穿刺成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也是给予病人有效治疗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技术操作,如何稳、准、快、好地把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发展[1],是儿科急诊护士一直在探讨的技术操作内容。我科在工作人员有限,输液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做出了不少努力,分析了引起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对策。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我科静脉输液37400人次,穿刺成功率为92%,穿刺失败2992人;2005年输液人次上升到103393人次,输液量增加了2.8倍,穿刺成功率提高到98%,其中70%以上输液患儿的年龄在3岁以内。通过对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制定对策,使穿刺成功率提高了6%,通过问卷调查,病人满意率从92.5%上升到98%。2穿刺失败原因分析2.1环境因素急诊场所人多嘈杂,由于患儿小,陪人多,静脉穿刺时围观者也多,再加上患儿的哭吵声,让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情绪,影响穿刺。2.2护士方面2.2.1护士工作资历较浅,技术欠熟练我科现有护士33人,平均年龄24岁。由于护理工作是一项实用性的工作,护士穿刺水平也需通过我们在实...  相似文献   

14.
小儿静脉穿刺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性操作,依靠静脉输液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为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不同年龄小儿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采取不同的穿刺部位,对穿刺方法及成功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戴国红 《护理研究》2006,20(10):2732-2732
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2周岁及以下的患儿由于各种原因需在手或脚上进行输液,但由于患儿手脚又小叉滑又好动.配合能力差,穿刺时往往因握不住患儿手脚而导致穿刺失败。为了提高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近几年来,我科护士对2周岁以下的患儿进行手或脚穿刺时,采用毛巾包裹法进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此方法简单易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制夹板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偏小,生性好动,配合能力差,滴速慢,输液时间长,在输液过程中反复穿刺的现象较常见。为保证输液顺利进行,除掌握好穿刺技术,做到一针穿刺成功外,对输液部位的固定也极为重要。我们自制固定夹板应用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可制动患儿手腕部,减少局部活动,确保输液通畅,减少了因反复活动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而导致输液局部渗漏的现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桂云  王瑜  王煜 《家庭护士》2009,7(8):668-669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降低小儿静脉复穿率.[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的1 000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观察两组患儿胶布脱离皮肤及针头脱出血管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胶布脱离皮肤、针头脱出血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固定方法能减少胶布脱落,减少针头脱出及漏液,减少复穿率,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的基本技术,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准确、敏捷、精湛的穿刺技术。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总结穿刺经验,提高穿刺成功率。下面谈一下体会。  相似文献   

19.
彩色固定板在小儿四肢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最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我科每天要为近百名患儿进行静脉输液,在穿刺固定过程中由于患儿不配合,易使穿刺失败或药液外渗,常需重复穿刺.针对这一情况,我科经过反复试验,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彩色小手板及特制了彩色足部固定板,采用先固定后穿刺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穿刺技术满意度。方法自制小儿浅静脉评级表,在为患儿输液前根据浅静脉评级表对其血管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评估分数,确定其穿刺难易级别,不同级别的血管选择相应层级护士进行穿刺。结果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及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提高(P0.05)。结论采用小儿静脉血管评级法可提高静脉输液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穿刺技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