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穴位注射及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退变劳累损伤产生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诉并有视物旋转的颈椎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笔者在康复科穴位注射室,运用穴位注射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穴位注射天柱穴治疗颈性眩晕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症是临床最常见症候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的发病率日见增多,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颈性眩晕是其中的常见原因,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及患者的年轻化,颈椎眩晕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不便。自1999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天柱穴治疗颈性眩晕,方法简便,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为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穴位注射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足三里穴注射异丙嗪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分别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32例中,显效26例,有效5例,有效率96.88%,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结论:足三里穴注射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针灸门诊的常见病之一,以伏案工作者、中老年女性多见。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胸闷乏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笔者自2000年以来,以天柱、风池为主穴进行穴位注射丹参治疗颈性眩晕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3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电针和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4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椎牵引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探讨不同角度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的影响,我们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tra平衡测定仪跌倒风险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价得分及跌倒风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于颈椎失稳及本体感觉失调的颈性眩晕施以颈椎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解剖基础及治疗特点、典型医案等方面,介绍吴清明教授临床运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特色及经验.颈性眩晕发病与颈椎及颈部相关组织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密切相关,吴教授主要针对椎动脉机械压迫、颈交感神经刺激、本体感受器功能异常3种发病机制,采用针刀松解枕下肌群、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手法整复颈椎关节错位以改善患者眩晕、恶心欲呕等临床症状,并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孙利军  周永田 《现代康复》1998,2(7):670-670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序列不正常或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我们自1994年以来.自制软组织松解针,对颈、肩部粘连结疤的软组织进行彻底松解,然后用手法复位,矫正颈椎小关节紊乱,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现将资料完整的8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而得到缓解。颈源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反映出我们对于此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78例X线片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X线片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8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性眩晕病例的X线片征象。结果发现78例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55例,颈椎失稳者39例,椎体骨质及椎间盘退行性68例。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双边双突征、钩椎关节增生肥大是颈性眩晕的主要X线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针刀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性眩晕[1]是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眩晕,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眩晕多为突发性、一过性发作,即大多数病人当头颈部旋转至某方位时出现眩晕症状,恢复原位后眩晕症状逐渐消失;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多为持续性眩晕,在病人低头、仰头、旋转甚至大声讲话时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 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18.
陈海襄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60-4260
颈性眩晕是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由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没有特异的治疗手段.本试验为研究颈性眩晕短期的内科治疗方法,而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以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前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主动活动度(AROM)、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作为观察指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d后,观察组VAS评分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颈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缓解疼痛、眩晕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脊柱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附88例报告)孙利军1周永田2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序列不正常或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我们自1994年以来,自制软组织松解针,对颈、肩部粘连结疤的软组织进行彻底松解,然后用手法复位,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