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神农本草经》(汉)分上、中、下三品,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是后汉以前的药物总结。2、《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编,刊于公元536年?)七卷,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又增药365种,分为七类。3、《新修本草》(唐·苏敬等编,刊于公元659年)共五十四卷,收载药物850种,分九类;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是我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刊于公元682年)收载本草药物800余种,记述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5、《外台秘要》(唐·王焘著,刊于公元752年)共四十卷,载方6,000余首。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6、《开宝本草》刊于公元974年)共四十卷,收载药物983种是宋政府修订的本草书。  相似文献   

2.
谢海洲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23-623
我们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极其丰富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公光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新修本草遗编工作 ,现本书早佚。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远至日本和《名医类聚》《医心方》,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均曾引用过本书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 ,使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拾遗 6卷、解纷 3卷、总曰《本草拾遗》。“序例”,佚文论及十剂 (将药物性能分为宣、通…  相似文献   

3.
麦饭石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麦饭石是一种古老的矿物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麦饭石,气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秘方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神效”。根据他的记载,麦饭石首载于宋·《图经本草》。据清·嘉庆(公元1625年)《丹徒县志·十九卷》等书记载,《图经本草》系由宋·苏颂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成书,距今已926年之久。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证《图经本草》曰:“麦饭石亦治发背疮。麦饭石者,粗黄白,类麦饭,曾作磨磑者尤佳”。“取此石碎如基子,炭火烧赤,投入米醋中,浸之良久……未有肿脓,当即内消”。1921年,我国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记有麦饭石膏,功用:“止痛、排脓、治溃脓疮口不收。”可见我国很早已发现这种药石的医疗价值并长期用于临床收  相似文献   

4.
<正>1汉代本草概况汉代本草,见存者极少,仅见古代书志和古籍引其名,今将书志·古籍援引书名列举如下:1.1综合性本草类《药论》,西汉·公乘阳庆传,见《史记·仓公列传》。《神农本草经》3卷,见《隋志》,张华《博物志》。《神农本草经》4卷,见陶弘景《集注序》。《神农本草经》4卷,《雷公集注》,见《隋志》。  相似文献   

5.
《本草二十四品》(以下简称《二十四品》)凡24卷,为清末出现的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没有刊本,只有抄本传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及1961年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图书馆合编的《中医图书联合书目》、龙伯坚的《现存本草书录》中均未著录.而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馆藏中医线装书目》始有著录.作者项著为(清)陆九芝集.尚志钧等编《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一书中亦提及该书,记为清·陆九芝撰,并记载北京图书馆藏林屋丹房抄本,冯汝玖重录.笔者最近在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看到又一种抄本,4册袖珍本,无序跋,作者抄者皆未著录,内容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基本相同.可见《二十四品》至少有三个版本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6.
刘若金 ,字云密 ,潜江 (今属湖北 )人 ,著《本草述》三十二卷。1 刘若金生平考1.1 生卒 :据竟陵吴骥于康熙丙午 (16 6 6年 )为《本草述》所撰原序 ,刘氏于书成之后 ,曾嘱托吴骥为其作序 ,但序未成而刘氏已卒。“(刘氏 )诿郑重而别 ,逾年乙巳 ,公正星辰之位 ,又逾年 ,乃克为序。”[1 ]可知刘氏卒于清康熙四年乙巳 ,即16 6 5年。至于刘氏的出生年 ,《本草述》卷二十七·白僵蚕中刘氏的愚又按说 :“此乙未春夏之交 ,余年七十一 ,患头风而有效者也。”卷五·磁石中刘氏的愚按说 :“余年七十有三 ,于丁酉夏秋手臂腰足屈伸不便。”卷十九·食…  相似文献   

7.
<正> 《神农本草经·序例》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但经仔细查核,正文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中,实无一种言为“凉”性者,仅有“微寒”药27种。此后,梁朝之《别录》,唐代之《新修本草》与《千金翼方·本草》中,均无称作“凉”性之具体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 中药硫黄性热而不燥,且疏利大肠,是补虚扶正的有效药物。本药临床用途较广,被历代学者视为“补肾壮阳”的珍品。久服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药源甚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现将我们近年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硫黄临床应用概述硫黄用于临床治疗最早见于公元一世纪《神农本草经》。其后梁·陶宏景《名医别录》;魏·吴普《吴氏本草》;唐·甄权《药性本草》;宋·日华子《日华诸家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至清·黄宫繍《本草求真》及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历代名著均有论述。唐代以前多见于外用,唐以后内服应用渐多,至宋、元达到高峰,明、清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沙药解》四卷,清·黄元御撰。书名冠以“长沙”,取义于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谓。刊於1753年。书中选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伤寒》《金匮》)二书中二百四十四个医方的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其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册)为《伤寒》《金匮》药物研究重要参考书之一,值得学习研讨。  相似文献   

10.
《医宗必读》是明·李中梓的代表作,其中卷三、四即《本草徵要》(以下简称《徵要》),是理论贯穿临床的精粹部分,集中反映了李氏的用药特点。《徵要》收录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二种,对药物的性味、功能、疗效、用法等条分缕析。李氏论药与他研究医学理论一样,善于博采众说,参以己  相似文献   

11.
闲话书名     
正因中医文献“浩瀚如烟海”,故而书名也奇多,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到今天,真的可以亿万计。故而书名也光怪陆离,丰富多彩。如其把它归纳起来,分门别类,倒也十分有趣。一、简而明的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50卷,使人一目了然是专论病因、病机的专著。其次,如晋·王叔和《脉经》,10卷。近贤曹炳章《辨舌指南》,6卷。明·汪机《运气易览》,3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52卷。明·吴有性《温疫论》,2卷。明·张景岳《妇人  相似文献   

12.
所谓“十剂”,原为古时药物功用的分类法。它的具体内容,现最早见于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其中宋·掌禹锡《嘉祐本草序例》第三自然段,有云:“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桔之属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是极其丰富的 ,《本草拾遗》是唐·陈藏器 (公元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本草》遗漏之作 ,现本书早以佚失。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远至日本《名医类聚》、《医心方》,均曾引用过本书的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 ,拾遗 6卷 ,解纷 3卷 ,总曰《本草拾遗》。“序例”相当总论 ,其佚文中…  相似文献   

14.
《食疗本草》残卷(S·76号)是唐代著名医家孟诜所著,孟诜在武后长安中(公元701年~704年)任同州刺史,此间孟公撰写了《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改编而成《食疗本草》。《旧唐书·艺文志》有“孟诜《食疗本草》三卷”的记载;《嘉桔补注本草》所引书传有《食疗本草》,云“唐同州刺史孟诜  相似文献   

15.
孙晓生 《新中医》2011,(8):153-154
1《本草从新》简介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本草从新》为清·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所撰。全书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收载药物672种,另有附药48种,合计720种。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共11部51类,其分类方法基本同《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6.
驴鞭一名出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指驴的阴茎.近代文献及商品药材多将驴的阴茎和睾丸称为驴肾、驴鞭、驴阴茎等.驴的阴茎和睾丸古今应称之为何名;驴肾、驴鞭和驴阴茎各为驴的何器官,笔者作了本草考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兽部第五十卷  相似文献   

17.
<正> “卫出于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众医家对此认识不一。《太素》卷十二、《千金》卷二十第四、《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论》等均作“卫出上焦”。而张介宾在《类经》中仍认为“卫出下焦”,近人也有赞同者。纵观《内经》有关论述卫气的原旨,各说均有一定道理。现仅就《内经》的部分论述进行分析。一、卫出上焦从卫气在体内的宣散发布过程看,“卫出上焦”是指卫气从脾胃资生后,经上焦肺脏的宣发作用而敷布于周身。《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以明·陈嘉谟《本草蒙荃》和清·张仲岩《修事指南》等书为基础,并参考了历代本草、炮炙著作的有关论述,整理了“传统中药炮制大要”一文,供学员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蟾酥在中医外科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蟾酥系蟾蜍的眉间腺分泌物,散在于蟾蜍的全身皮肤,但以眉间为多,其性味和功用历代中药学记述颇多。宋·苏颂《图经本草》:“蟾酥主虫牙及小儿疳疾。”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治齿缝出血及牙痛,以纸紝少许,按之立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赡酥味辛气温有毒,能拨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综观历代本草,皆谓蟾酥性  相似文献   

20.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载国外输入药材的专书。因原书早佚,今天只能散见于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笔者曾据《证类本草》作了统计,其中所引《海药本草》的药物共123味。这些记述不仅补充和纠正了我国唐以前诸本草(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