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浏览一些有关中药的知识 ,发现几乎所有的教材和古今本草著作对郁金性味的记载均言“辛苦寒”。如最早记载该药的唐代本草著作《唐本草》 ,乃至当今的《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等权威性著作无不皆言“性寒”。由此可见郁金性寒乃为千古定论。然笔者不敢苟同 ,特提出质疑如下 ,敬请同道斧正。1 .从药物来源看按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1] (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95年 6月第一版第 2 0 0页 )记载 :郁金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 -H .chenetC .Ling、…  相似文献   

2.
木鳖子药性非温之辨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木鳖子药性非温之辨析于智敏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干燥成熟种子,首载于《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言其性味“甘温无毒”;《本草纲目》谓其“苦微甘,温,有小毒”;《中药大辞典》载“苦微甘,温,有毒”。其后基本因袭此说并成定论。历版《中国药典》均谓其药性为“温”。笔者认为,木鳖子药性应偏寒凉。现论述如下。1从药用植物的亲缘关  相似文献   

3.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淫羊藿的药性,《神农本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63年,第一版)载为“寒”,流行于金元时代的《药性赋》亦将其归为寒性类药。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发明”为“温”后,历代刊行的本草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书籍皆载为“温”。中药四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之一。中药的四性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在现代研究之前,都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反而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淫羊藿在不同本草医书中药性记载不同,即有的记载为寒性,有的记载为温性。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对淫羊藿的“寒”“温”药性的认识,同时对淫羊藿的基源进行考证,多角度分析淫羊藿“寒”“温”药性变化的原因。据考证发现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宋朝的《证类本草》记载淫羊藿的药性均为“寒”性,但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改为“温”后,此后历代本草、医书及当今的中药辞典、中药教科书等书籍多载为“温”,只有少数古籍记载为“寒”,而这些明代之后仍记载“寒”性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赞》等均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和深化,故不排除遵古的思想;另外,各代淫羊藿来源也是相同的。所以淫羊藿药性的差异变化,可能是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获取的临床经验的差异,为了对新的实践结果在理论上获得支持,则出现了对其性味的重新思考,故将药性由寒改温。  相似文献   

5.
马钱子性温之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钱子性温之探讨管建新,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马钱子又名番木鳖,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nuxvomicaL.成熟的种子。本品最早载于《本草纲木》言其性寒无毒。《本草原始》论其性寒、大毒,现均认为性寒,中国药典1990版记载也是性寒。笔者认为马钱子其性不应属寒,应为温。现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探讨。1从历代中医药文献来看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本品性寒,其根据主要为4点:①该药味苦,中医认为苦多为阴为寒..  相似文献   

6.
几次教“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三本《中药学》,关于枳实的性能前后所论不同:1964年编的言其“微寒”,1977年和1978年编的言其“微温”。为什么一药而寒温各异,这引起了我的疑思! 考枳实首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以后《别录》等多数本草均言其“微寒”,《吴普本草》引《李当之药录》则说枳实为“大寒”。近年来许多中药教材(如南京、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中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亦言其“微寒”。《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和《全国  相似文献   

7.
远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的根,其味辛、苦,性温,归心、肾、肺经。东汉时期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载它“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李时珍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清代《本草从新》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时间,“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考引八百余家”,“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荟萃成书”。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花卉药物110余种,为进一步发掘花卉药物理论,充分发挥花卉药物作用,现将《本草纲目》中所载花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进行整理研究,以丰富中药学内容,便于开发和利用。1花卉药物的性味书中所载110余种花卉药物,分别记有寒、凉、平、温、热之性和甘、辛、苦、酸、咸之味。其中性寒的有吴葵花、黄蜀葵花、荛花、金盏草花、水堇斤花、柳花、剪春罗花、栾花、鼠尾巴草花(微…  相似文献   

9.
青蒿味苦微辛 ,性寒、无毒。气禀芳香 ,其药性平和 ,副作用小。《滇南本草》载 :“入脾、胃”。《本草纲目》载 :“入少阳、厥阴血分”。《本草新编》载 :“入胃、肝、心、肾四经”。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其水浸剂 (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修源 《中药材》1993,16(7):41-42
紫葛首见于唐·《新修本草》,列为草部下品,由于描述简单,至今尚难确定其基原,影响了该药的应用,本文试对其进行考证。一、紫葛的本草记载《新修本草》载:“紫葛,味甘、苦,寒,无毒。主痈肿恶疮。取根皮捣为末,醋和封之。生山谷中,不入方用。苗似葡萄,根紫色,大者径二、三寸,苗长丈许。”从这段最早的描述我们知道紫葛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苗似葡萄,根紫色。其主要外用治痈肿恶疮,而不入方用。《蜀本草》载:“蔓生,叶似蘡  相似文献   

11.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12.
山豆根毒副反应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龈肿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肿疮毒等症。《本草求真》言:“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临床治疗咽喉疾患极为普遍。古代本草言其无毒,其有毒的记载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6年版。近代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3.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微苦微寒,无毒,入肝肺经,质轻气清,甘凉益阴,苦凉泄热。现代对菊花的应用,多集中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等方面。纵览古代本草对菊花的阐述及其在古方中的配伍应用,发现本品尚有良好的活血通脉之功,如《神农本草经》谓“久服利血气”,《日华子本草》言能“利血脉”,《本草正义》载可“清经隧积瘀之浊血”等。但长期以来,菊花的活血化瘀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4.
对苍术白术出典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1,2 ] 《中药学讲义》[3] 《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 ) [4] 等皆言苍术、白术均出自《神农本草经》;《简明中医辞典》[5] 说 :白术出自《本草经集注》,苍术出自《证类本草》;《中药大辞典》载 :白术 (陶弘景 ) ,苍术 (《证类本草》) [6 ] 。各文献对苍白术的出典说法不一 ,就此我们对苍白二术出典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神农本草经》载 :“术味苦温 ,主风寒温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 ,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7] 。未言明“术”是苍术、白术。就此 ,历代医家进行了探讨 ,古今文献有较多的论述。《用药…  相似文献   

15.
人参芦为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人参(Radix.Ginseng)根顶端残留的根茎。本文所指的人参芦包括红参、生晒参、新开河参、别直参等各种商品人参的芦头。据中医传统理论。所代文献都把参芦作为涌吐痰涎药收载在册。适用于虚人痰涎宿食阻滞之证。如《海药本草》载:“人参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本草纲目》载:“人参芦苦温,无毒,吐虚劳痰饮。”《本经逢原》  相似文献   

16.
“羊蹄”为蓼科植物羊蹄 (Rumexjaponicus)或尼泊尔羊蹄 (Rumexnepalensis)的根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常用中草药 ,治疗范围甚广 ,药物来源亦非常容易 ,识其者唾手可得。然而 ,不少医者对此视如敝屣。羊蹄的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别名很多。《庚辛玉册》称羊蹄大黄 ;《本草纲目》称羊耳朵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羊蹄的根、叶、果均可入药 ,性味甘寒 ,无毒 (《唐本草》载 :“味辛苦 ,有小毒”) ,归心、脾、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为杀虫疗疳、凉血止血、滑肠通便、解毒疗疔、祛风化斑等。内服 :《唐本草》“主赤白杂痢”。虽有“有小毒”的记…  相似文献   

17.
每一学科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该学科存在的基石。本草、本草学、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就是中药学科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对“中药学”的解释为近代中药学科的通称,中国药学古称“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本草”或“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这样的解释令人难以满意。下面是笔者对这几个概念的检索(见表1)和探讨,请雅正。  相似文献   

18.
远志的三大药用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建彬 《家庭中医药》2006,13(12):66-66
远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的根,其味辛、苦,性温,归心、肾、肺经。东汉时期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李时珍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清代《本草从新》又载:“一切痈疽,敷服皆效,亦善豁痰。”可见远志的药用功效主要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药物发展史上,冬虫夏草、党参二药出现较晚。对于其出处,江苏新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大辞典》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一致,认为是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由于辞典和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遂使中药界再无异议。然而笔者认为,《本草从新》固曾收载了这两味药,但却并非始载,始载者,乃是它的前身——《本草备要》。  相似文献   

20.
紫苏子药名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世美 《河南中医》2005,25(5):62-63
目的:通过对“紫苏子”名称的考释,为“紫苏子”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紫苏子”名称的源流。结果:“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紫苏子”之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及方书《备急千金要方》等;宋以后的《本草品汇精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炮炙全书》、《神农本草经读》等本草及炮制、药性著作则在“紫苏”项下介绍“紫苏子”;而《炮炙大法》、《本草崇原》、《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用“苏子”作为“紫苏子”正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本草、炮制与辞书均以“紫苏子”作为正名。结论:“紫苏子”应作为本草的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