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对其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站立时重心的偏移情况分为重心偏向健侧组(即非瘫痪侧组,简称健侧组)和重心偏向患侧组(即瘫痪侧组,简称患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健侧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患侧组;健侧组住院时间比患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患者站立时重心的偏移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相关,可作为功能恢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lt;0.05水平和P&;lt;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贾子善 《现代康复》1998,2(11):1169-1169
废用性肌萎缩是脑卒中偏瘫患常见的继发合并症之一。以往的偏瘫康复程序中.由于深受Bobath方法的影响.往往有只重视思侧肢体功能(尤其是运动模式)的倾向。由于活动量不足.肌肉废用性萎缩,运动耐力差,所以自理能力差.活动空间小.出院后相当一部分患停留在室内步行水平,选不到社台复归的目标。自从Hirschberg指出其不能防止非瘫痪侧废用并成为最终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后,对废用性肌萎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偏瘫肩是脑血管意外(也包括其它脑疾病)后瘫痪侧的肩关周围肌肉、肌腱、滑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和老年退行性组织变性造成肩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偏瘫患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国外撤告其发病率约为脑血管意外患中的25%~70%.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偏瘫的康复。为了探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我科于1996年5月~1997年8月对收治的住院和门诊50例偏瘫肩患.通过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2—3人患有此病[1]。根据2015年修订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按运动障碍类型和瘫痪部位将脑瘫分为六型,其中痉挛型偏瘫脑瘫作为脑瘫中常见分型,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感知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此型脑瘫患儿患侧下肢常因肌肉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而出现屈髋、屈膝以及足下垂等异常姿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在矫正镜前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脑卒中偏瘫步态的矫正作用。 方法:选择病程>3个月,初次发病的5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有行走能力但伴有步态明显异常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和步态矫正训练等。研究组对偏瘫步态患者在步行时,结合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在患侧下肢摆动前期兴奋其臀大肌,在患侧下肢支撑期刺激其腘绳肌。对照组在静态立位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刺激患侧腘伸肌和臀大肌。两组治疗前后均用足印法评测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用Holden评定步行能力,用Brunnstro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通过治疗4周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能力、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的矫正和Holden步行能力和步速的提高较静态立位下进行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相比更明显。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矫正偏瘫步态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周安艳  李海 《新医学》2010,41(1):45-48
目的:研究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平衡能力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评定及平衡功能评估提供准确量化的数据。方法:脑性瘫痪儿童组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儿童20例,正常儿童组为84名健康儿童。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研究,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时间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并对2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儿童步行时平衡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结果:脑性瘫痪儿童组双侧单足支撑期与步态周期时间比率均较正常儿童组低;脑性瘫痪儿童组S1为0.997±0.041,S2为0.989±0.064;脑性瘫痪儿童组S1为1.008±0.219,S2为1.122±0.323,均较对照组儿童数据偏离1明显(P〈0.05);正常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为4.69%±0.51%,脑性瘫痪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为21.42%±2.02%。脑性瘫痪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较正常儿童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儿童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是左右对称的蝴蝶状的轨迹图。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较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的轨迹图。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其动态平衡能力较正常儿童下降,此能有效地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评定中反映,并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数据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康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偏瘫侧肩痛会导致患者病情复杂,使偏瘫侧肢体康复治疗时间延长.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同时也妨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行走和上肢功能康复治疗进展。由于肩痛的存在,使得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了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维持,患者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新技能.阻碍了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偏瘫肩痛对脑卒中康复效果成负性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等肩部问题,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促进其独立活动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异常步态时健侧膝关节的运动情况,为临床康复评定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Opti-Knee膝关节运动功能参数检测仪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步态分析,与其基本情况相匹配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步行时健侧膝关节运动分析。评价2组间在步行中健侧膝关节6个自由度(屈伸、内外旋、内外翻、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的运动角度以及支撑期的最大伸角和摆动期的最大屈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其健侧膝的屈伸角、内外旋、内外翻的活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膝的最大伸角和最大屈角均显著减小(P<0.05,0.01)。结论:通过Opti-Knee膝关节运动功能参数检测仪分析偏瘫患者健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可以帮助确定偏瘫步态基本特征,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丽  唐亮  戴燕琼  刘诏 《华西医学》2022,37(1):62-65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悬吊运动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悬吊运动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患侧及健侧膝伸肌和屈肌在等长、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收缩时的功能特性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Biodex System 3型等速测试系统对54例单侧膝OA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膝伸肌和屈肌的等长、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肌力测试。结果 膝OA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在不同收缩模式下的肌力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特别是在低速向心和低速离心收缩状态时的降低幅度尤为显著;同时患者的膝关节屈/伸肌肌力(H/Q)比值和动态控制率均提示其患侧肢体存在肌力平衡异常。结论 在对膝OA患者肌肉功能进行评定时,应选用等速肌力测试并同时分析其H/Q比值及动态控制率,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的肌肉状况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步行过程中脑卒中患者躯体和偏瘫侧下肢关节的异常运动学特征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32例可以独立步行10 m以上的慢性偏瘫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最大步行速度、身体重心、骨盆和偏瘫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患者步行能力与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偏瘫侧下肢髋后伸和膝屈曲不良有明显相关性(P<0.01)。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又与偏瘫侧下肢髋后伸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相关。 结论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偏瘫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屈曲异常是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且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异常与偏瘫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活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脑瘫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如果患儿反复应用代偿性异常模式就会导致异常的功能强化,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缓慢并影响疗效[1]。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面平衡训练,干预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de Morton活动指数(DEMMI)、改良Barther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步态、转移和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步长、步速、步频、患侧站立相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DEMMI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步长[(42.26±3.06)cm]、步速[(38.49±2.05)cm/s]、步频[(52.40±3.10)次/分]、患侧站立相百分比[(69.91±2.90)%]、双支撑期百分比[(17.06±1.75)%]、DEMMI评分[(49.49±4.53)分]、MBI评分[(68.57±7.23)分]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矫形弹力绷带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的短期疗效。方法 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进行步行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计算足偏角比(患侧足偏角/健侧足偏角)、步长比(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线长比(患侧步态线长/健侧步态线长)和站立阶段比(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健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测量步宽和10米步行测试(10MWT)速度。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训练后,两组足偏角比、步长比、步态线长比和站立阶段比均改善(|t|> 2.434, P <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230, P <0.05);两组10MWT自选速度和最大速度均显著提高(|t|>9.186, P <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 2.278, P <0.05)。结论 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的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