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脐带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在海藻酸盐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性,探讨hUCMSCs-海藻酸盐敷料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取人脐带标本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取第4代细胞与海藻酸钙凝胶支架复合培养(实验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征,培养第0、3、6、9天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含量并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正常培养hUCMSCs作为对照组。取32只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创面分别以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MSC-凝胶组)、细胞上清液-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CS-凝胶组)、10%F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FBS-凝胶组)及0.01 mol/L P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PBS-凝胶组)修复。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于第15天切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新生皮肤情况。结果 hUCMSCs在凝胶支架中可生长增殖达1周以上,形似葡萄样;细胞迁移实验示7 d内未见细胞从凝胶支架中迁移出。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数及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增加,至第9天时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与FBS-凝胶组及PBS-凝胶组相比,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P0.05),新生皮肤鳞状上皮、成纤维细胞、皮脂腺及毛细血管均增多,第15天时VEGF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而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观察情况相似。结论 hUCMSCs能在海藻酸钙凝胶中持续表达创面愈合所必需的VEGF,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能促进小鼠创面愈合,有望成为理想的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氧流量对大鼠压力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氧流量对大鼠Ⅲ期及以上压力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压疮局部氧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大鼠制作Ⅲ期及以上压疮模型,将成模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M组、L组、H组各8只,M组局部未作处理;L组及H组局部予以氧疗,氧流量分别为3~5 L/min、6~10 L/min,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4 d.肉眼观察并记录各组创面的大小、渗出液情况;每次氧疗后检测局部组织血流量;于治疗第5天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 氧疗组大鼠压力性溃疡创面渗出液减少,创面较干燥,且压疮部位肿胀减轻;创面直径较M组显著缩小(P<0.01).尤其是H组;VEGF阳性细胞数、局部组织血流量显著高于M组(均P<0.01).结论 局部氧疗可通过增加VEGF表达,促进压疮创面细胞增殖,增加毛细血管数量,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压疮愈合.尤以高流量氧疗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对大鼠Ⅲ期及以上压力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压疮局部氧疗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大鼠制作Ⅲ期及以上压疮模型,将成模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M组、L组、H组各8只,M组局部未作处理;L组及H组局部予以氧疗,氧流量分别为3~5L/min、6~10L/min。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4d。肉眼观察并记录各组创面的大小、渗出液情况;每次氧疗后检测局部组织血流量;于治疗第5天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氧疗组大鼠压力性溃疡创面渗出液减少,创面较干燥,且压疮部位肿胀减轻;创面直径较M组显著缩小(P〈0.01),尤其是H组;VEGF阳性细胞数、局部组织血流量显著高于M组(均P〈0.01)。结论局部氧疗可通过增加VEGF表达,促进压疮创面细胞增殖,增加毛细血管数量,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压疮愈合。尤以高流量氧疗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恒磁场对SD大鼠深创面愈合的影响,恒磁场对创面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以及不同强度恒磁场治疗SD大鼠深创面的区别。方法: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0.16T、0.32T磁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3、6、9、12天每组处死4只大鼠,测定创面愈合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肉芽组织VEGF表达。比较各组的创面愈合指数及VEGF表达情况。结果:④愈合指数。0.16T磁疗组在第6、9天时的愈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2T磁疗组在第3、6、9、12天时的愈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2T磁疗组与0.16T磁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创面修复不同时期VEGF表达观察结果。在术后第3、6天磁疗组VEGF表达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9、12天磁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2T磁疗组与0.16T磁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磁疗组在第6天时VEGF阳性率达到整个愈合过程中的峰值,而对照组在第9天时才达到高峰,且VEGF表达强度低于两个磁疗组。结论:0.16T及0.32T恒磁片均能促进SD大鼠深创面的愈合,恒磁场促进深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和在创面愈合早、中期增强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bFGF、泡沫敷料联合应用治疗各部位压疮创面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各部位压疮患者160例,研究人员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80例,行压疮创面常规方法治疗;B组80例,行bFGF联合泡沫敷料治疗。观察A组与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换药次数、压疮创面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于治疗后的3、7、10天测量血管密度值。结果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换药次数、压疮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小于A组患者(P0.05);A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治疗后3、7、10天的血管密度值明显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bFGF联合泡沫敷料治疗压疮,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压疮创面愈合率,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龙血竭乙醇提取物(Ethanolic extract of Resina Draconis,RDEE)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和龙血竭乙醇提取物组(RDEE组)。测量和计算伤后第3、7、11和15天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采用HE、Masson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结构改变、胶原分布,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RDEE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MEBO组和RDE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DEE组、MEBO组创面愈合率和伤后第3、7、11天的MVD、VEG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RDEE组创面结构和胶原排列方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龙血竭提取物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玉红膏在治疗压疮过程中对创面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 SD大鼠 40只,随机选择 10只设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通过磁铁片法构建 2期压疮模型,并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玉红膏组、阳性对照组。采用 HE、 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病理变化,同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IL)-1α、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含量及创面组织生肌素( Myogenin)、肌球蛋白重链( MYHC)、CD31蛋白表达量。结果:玉红膏能显著抑制压疮模型 IL-1α、TNF-α炎性因子的水平,减缓炎症反应;促进 Myogenin、MYHC、CD31蛋白的表达,促进肌细胞增殖、微血管的产生,重建血液循环,恢复创面皮肤。结论:玉红膏对 2期大鼠压疮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促进肌细胞增殖血管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外用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并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以新型凝胶卡波姆980为基质,分别加入VEGF165、胰岛素,分别配制成胰岛素凝胶、VEGF165凝胶、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和空白对照凝胶。观察各组凝胶性状,检测其p H值。75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90~29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凝胶组、VEGF165凝胶组、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禁食12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1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恒温水浴箱80℃,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创面外敷空白凝胶基质,其余各组外敷对应凝胶制剂,每天换药1次。深Ⅱ度烫伤造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于3、7、11、15、21天时点观察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在各时点随机处死每组3只大鼠取烫伤皮肤全层留取标本,行组织学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时点炎性细胞,微血管形成及胶原蛋白。结果:制备的各组凝胶透明,保湿性极佳,黏附性良好,便于涂抹及清洗,无组织毒性。各组大鼠无感染及死亡发生。3天后烫伤各组创面无明显缩小,7、11、15、21天时,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最高,糖尿病组最低。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愈合率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观察示各时点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肉芽组织形成及上皮化均优于其余各组。免疫组化染色示各组微血管数量、Ⅰ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均于3天开始表达,且随时间阳性细胞增多明显;各时间点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微血管密度及Ⅰ型胶原蛋白最高,糖尿病组最低,与其余各组比较以及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糖尿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外用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对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偎脓长肉法对大鼠皮肤慢性溃疡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共4组,每组6只。正常组无创面,其他3组大鼠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叠加法制备慢性皮肤溃疡模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对照组给予凡士林纱条外敷,治疗组给予生肌象皮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共14 d。于治疗3、7、14 d,分别取各组大鼠溃疡创面肉芽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TGF-β1、Notch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应用偎脓长肉法治疗14 d后创面为(0.012±0.004)cm2,基本愈合,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修复早、中期(3~7 d),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创面组织TGF-β1、VEGF表达水平升高,Notch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疮面修复晚期(14 d),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偎脓长肉法可能通过调节肉芽组织VEGF、Notch1、TGF-β1的表达,起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疮面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水溶性积雪草酸葡糖胺盐(AAGS,凝胶形式)对大鼠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4只5周龄SD大鼠,每只大鼠背部两侧均建立相同的创面模型,一侧设为实验组,一侧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每天外用AAGS凝胶(30 mg/mL溶于PBS);对照组每天外用凝胶敷料(清得佳)。分别在第0、3、7、10和14天进行大体观并测量创面面积。分别在第3天(n=4)、第7天(n=4)和第14天(n=6)取材,HE染色观察并测定表皮厚度和表皮嵴数量,半定量分析炎性细胞聚集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愈合处巨噬细胞向M1型、M2型极化的情况。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培养过程中加入梯度浓度AAGS,Q-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第0、3、7、10和14天大体观可见实验组相对愈合较快,定量分析显示在第10天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表皮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第14天,P0.05),表皮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第14天,P0.05)。实验组早期(第3天和第7天)的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此外,经过14 d的治疗,实验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体外细胞学研究也证实AAGS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结论 AAGS凝胶具有增强局部表皮结构再生的潜力,可作为局部使用药物来促进创面愈合。AAGS凝胶在创面早期促进炎症过程以增强新生组织形成,并在创面晚期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以达到重塑和再生皮肤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结合乳头气囊 扩张(EPBD)对胆汁中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的影响,以验证SEST+EPBD后可能存在的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并研究不同直径球囊扩张与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胆石症入院的患者,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SEST+球囊扩张组(n=90)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n=48)。前者根据球囊直径大小 再分为SEST+小球囊扩张(直径< 12 mm)和 SEST+大球囊扩张(直径 ≥12 mm)两个亚组。分别在SEST前 或胆总管切开前抽取胆汁5 mL,术后第5天经T管或鼻胆管(ENBD)抽取胆汁,检验胰淀粉酶、脂肪酶含 量。结果 与同组内术中胰淀粉酶、脂肪酶比较,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术后第5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 SEST+EPBD组明显升高(P<0.01)。组间比较, SEST+EPBD组术后第5天胰淀粉酶、脂肪酶较胆 道探查+T管引流组上升(P<0.01), SEST+EPBD组胆肠反流阳性率明显高于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P< 0.01)。而 SEST+大球囊扩张组和SEST+小球囊扩张组之间胆肠反流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SEST+EPBD术后早期由于Oddi括约肌损伤,可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但球囊扩张的大小与十二指肠液反 流情况无明显的关系。故用ERCP处理困难的大结石时,行SEST结合大球囊扩张是可行的,并不会引起术 后早期更为严重的胆肠反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PMVECs,第一阶段:分为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培养)和TNF-α组(分别以5、10、20 ng/mL共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PMVECs存活率,用针头式滤器检测TNF-α损伤前后PMVECs的单层通透性。第二阶段:分为TNF-α组(20 ng/mL处理24 h)和LXA4干预组(1、10、100 μg/L处理24 h),检测PMVECs存活率和单层通透性,RT-PCR检测PMVECs IL-1β、VCAM-1、NF-κ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 (1)5、10、20 ng/mL TNF-α组的PMVECs存活率分别是(76.39±9.3)%、(61.87±11.7)%、(49.54±12.6)%,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 0.05),而经1、10、100 μg/L三种浓度LXA4干预后,20 ng/mL TNF-α组的PMVECs存活率均得到提高,其中100 μg/LLXA4干预后的PMVECs存活率为(82.32±8.7)%,有统计学差异(P < 0.01);(2)与损伤前[(0.021±0.011)mL/min·cm2·kPa]比较,TNF-α处理60、90 min后PMVECs单层通透系数(Kf值)显著增高[(0.067±0.007)和(0.096±0.007)mL/min·cm2·kPa,P< 0.05)],而LXA4干预60、90 min时Kf值则显著降低[(0.039±0.008)和(0.058±0.011) mL/min·cm2·kPa,P< 0.05)];(3)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的IL-1β、VCAM-1、NF-κB p65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 < 0.01或P < 0.05),而LXA4干预组显著改善(P< 0.01或P< 0.05)。结论 TNF-α能引起PMVECs的急性炎症损伤,LXA4对TNF-α引起的PMVECs急性炎症损伤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术前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是否可以作为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265例PDAC患者。对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GNRI对PDAC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结果 在265例患者中,95例(35.8%)被归为异常GNRI组(GNRI≤98), 170例(64.2%)被归为正常GNRI 组(GNRI>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NRI(P=0.009)、年龄( P=0.003)、饮酒史(P=0.015)、肿瘤分级 (P=0.007)、 TNM分期(P<0.001)和 CA19-9水平(P=0.004)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对于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PDAC患者,其术前GNRI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联合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 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 溪医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38例,根据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53)和不存在营养风 险的对照组(n=85),前者再分为接受营养支持组(A组,n=32)和未接受营养支持组(B组,n=21)。比较三 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免疫功能及相关营养指标。结果 A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B 组(P<0.05),但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A组和对照组半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B组(P<0.05); 术后,A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明显高于B组(P<0.05),对照组血 清Alb和PA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三组IgA、IgG和IgM差异明显,其中A组各指标水平最高,对 照组次之,B组最低(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有 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 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同期腹腔镜和同期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sCRLM)的短期临床结果,初步探讨同期微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期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sCRLM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腔镜组(23例)和开腹组(2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96 min vs 175 min,P=0.01),而术中出血量(267 mL vs 283 mL,P=0.398)、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1 d vs 4.8 d,P=0.204)、进食流质食物时间(5.3 d vs 5.5 d,P=0.5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9% vs 59.1%,P=0.9)以及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2.3 d vs 12.5 d,P=0.834)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住院时间(16.7 d vs 20.4 d,P=0.366)有缩短趋势。结论 sCRLM患者行同期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可在筛选后的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应用自制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指骨骨折16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测量指间关节活动度。根据手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AM)、疼痛数字评分表(NPRS)、晨僵3个指标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6例中有1例术后6周复查时,骨折端仍有压痛和异常活动,予拆除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后愈合。其余15例随访48~72周,平均58周,骨折愈合,未出现骨髓炎、钢针断裂及松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16周,平均15.5周。根据TAM、NPRS系统和晨僵进行评定:优11例,良4例。结论自制微型外固定支架适用于指骨骨折的治疗。它能够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提供关节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所需的张力,可以实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利用Readingman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对46例手指远端缺损创面急诊行Readingman皮瓣转移修复,其中指腹缺损28例,指背缺损6例,指端缺损12例;缺损面积:1.0cm×0.9cm^2.2cm×2.0cm,平均为1.2cm×1.3cm;皮瓣分布:掌侧28例,背侧6例,掌背侧联合12例,主、副瓣平均面积分别为1.8cm×1.2cm和1.4cm×0.8cm。所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手术用时35~48min,平均37.8min;术后予以抗生素治疗和创面换药;术后2例副瓣尖部红肿和小水泡,换药后愈合;1例副瓣蒂部神经刺激疼痛,3个月后自愈。在本组病例中,随访11个月以上的患者为:指腹缺损16例、指背缺损3例、指端缺损7例,除4例出现轻度钩甲畸形,其余患者皮瓣外观良好,质地饱满,色泽红润,无色素沉着;皮瓣和指体外形过渡自然,未见皮瓣臃肿及条形挛缩瘢痕;主、副瓣的两点辨别觉分别为3.3~6.2(平均4.5)mm和5.5~9.8(平均7.1)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8例,良11例,中7例,总优良率为84.8%。结论Readingman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术后皮瓣外观和感觉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指端缺损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学确诊XGC的MRI表现。结果 13例XGC的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厚度3~10 mm的8例,≥10 mm的5例。胆囊壁弥漫型增厚12例,局灶型增厚1例。胆囊壁信号不均匀13例。胆囊结石13例,胆总管结石3例,胆管扩张3例。周围小淋巴结3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8例,浸润十二指肠球部1例。增强扫描4例,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强化,黏膜呈线样连续强化,浸润邻近肝实质。结论 MRI能显示XGC的较多特点,特别是增强MRI对于术前诊断XGC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醉护士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急性疼痛服务(APS)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3~9月收治的80例胃肠手术患者(对照组)按照ERAS模式及APS进行围手术期管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患者(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基础上增设麻醉护士岗位并使其参与术后疼痛管理,包括APS小组构建、患者疼痛管理档案的建立及APS活动沟通平台的运行。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多模式镇痛及自控镇痛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麻醉护士在ERAS模式下APS中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麻醉护士专科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HSPN)的成人患者(≥18岁)36例,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分析比较二者的临床病埋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所有患者均有血尿。成人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单纯性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儿童患者单纯性血尿6例,血尿+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人紫癜性肾炎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9例;而所有儿童患者均无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2)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28例、Ⅴ级2例、Ⅵ级1例,而儿童患者Ⅱ级31例、Ⅲ级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27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随访结果A组10例、B组14例、C组3例,3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访结果A组15例、B组13例、C组2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最多见,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临床表现偏重,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多见。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以Ⅲ级多见,而儿童病理分级以Ⅱ级多见,提示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较儿童严重。在本研究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均较好,二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