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评估及临床分析。方法: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140例,时间范围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患者自身年龄、合并症、心功能分级、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出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42例,发生率为30. 0%。其中,心绞痛复发20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功能不全8例,心源性死亡2例。年龄≥80岁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80患者,差异显著(P 0. 05);高血脂患者发生率高于非高血脂患者,差异显著(P 0. 05);高血压患者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显著(P 0. 0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显著(P 0. 05);冠脉病变多支病变患者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显著(P 0. 05); KillipⅢ级患者发生率高于KillipⅠ级、KillipⅡ级患者,差异显著(P 0. 05)。结论:高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病变多支病变、心功能分级高等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救治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急速左心力衰竭、死亡、院内疾病复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程序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规流程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D-to-B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导管室绿色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门-球囊扩张时间,降低恶性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FMC-to-B及D-to-B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93±26)min vs.(123±29)min,(25±9)min vs.(104±23)min,t=4.319、5.495,P0.05],术后第2天、术后4周、术后24周,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PCI手术治疗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根据临床路径表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LVEF、心功能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好于对照组(P<0.05),Ⅰ级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患者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过临床路径对AMI患者术后进行护理,患者的心脏康复效果显著,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94例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ACS患者资料,依据治疗后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不良组,对影响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后2个月预后不良组1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ip分级和病变支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间在体重指数、饮酒、心肌梗死、胸痛种类、心肌梗死类型、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源性休克史、病变支数多是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应重点关注女性、高龄且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对症干预措施避免患者预后情况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行介入治疗的患者70例设为观察组,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患者70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干预后心功能指标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干预后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心室颤动、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失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未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AMI冠脉未通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9例、rhBNP治疗组31例,对两组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7±3.2)个月.分析患者出现复发性心绞痛、复发性心肌梗死、再入院和心源性死亡的预后情况.结果 rhBNP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复发性心绞痛、再梗死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P<0 05);再入院率减少(22.6%比35.6%),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 AMI早期rhBNP应用可以减少主要终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16例糖尿病AMI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组.A组:无心绞痛史者78例;B组: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史者1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术后2周行99Tcm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Ⅰ、白细胞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均P<0.05).②左心室收缩功能: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峰射血率和左心室峰射血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B组左心室峰充盈率和左心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③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伴抑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AMI患者84例,其中无抑郁症状的45例(非抑郁组),伴随抑郁症状的39例(抑郁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疗效、长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溶栓再通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时间(24.0±11.5)个月,随访率92.86%,随访期间非抑郁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抑郁组发生心源性死亡3例。非抑郁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心绞痛复发发生时间显著迟于抑郁组[(14.3±5.6)个月对(9.1±6.0)个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非抑郁组随访期间无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生存率显著长于抑郁组(P〈0.05)。结论AMI患者伴抑郁症状患者显著提早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发生时间,远期死亡率高,无MACE和心绞痛复发的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导管室及出院后随访)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FMC-to-B时间、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指标有无差别。结果护理干预组FMC-to-B、D-to-B较对照组缩短,护理干预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较对照组改善,护理干预组MACE事件为5.8%,对照组为16.2%。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否从有创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冠脉搭桥术(CABG)中获益。方法:200例老年(≥6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经冠脉造影后接受PCI或CABG治疗,为有创治疗组。其中PCI 88例,CABG 12例。100例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30d和6个月内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患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前提下,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有创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应积极接受冠脉造影及有创治疗。要比从药物治疗中获益更多。[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3.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4.
闫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9):2775-2777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路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护理,观察两组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的实施效果比较,研究组入导管室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入导管室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有效降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心肌微循环及随访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均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比伐芦定组和普通肝素组各6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及即刻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情况,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比伐芦定组术中ACT达标率显著高于普通肝素组(P0.05)。比伐芦定组术后即刻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显著优于普通肝素组(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比伐芦定组出血情况显著优于普通肝素组(P0.05),总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使用比伐芦定可以获得更高的ACT达标率,更好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还可减少出血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救治优化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5年7~12月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将2016年1~6月8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心肌梗死救治优化流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总天数;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94%,无心源性死亡,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4.15%,心源性死亡率7.32%(P0.05)。结论:AMI救治优化流程可减少院内救治延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评级、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帮助改善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促进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及恢复,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评估及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0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患者自身年龄、合并症、心功能分级、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出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42例,发生率为30.0%。其中,心绞痛复发20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功能不全8例,心源性死亡2例。年龄≥80岁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80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血脂患者发生率高于非高血脂患者,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患者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显著(P0.05);冠脉病变多支病变患者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显著(P0.05);KillipⅢ级患者发生率高于KillipⅠ级、KillipⅡ级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病变多支病变、心功能分级高等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