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86-118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选择,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4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68.9±2.4)%和(80.5±4.1)%。侧凸平均矫正率(60.4±3.7)%,随访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必要时选择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背VAS评分以及SF-36评分,以及腰椎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LL)、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2次手术,其中4例二期同时行神经根减压。随访3~1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腿痛症状消失。术后ODI评分和腰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并随术后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SF-36因子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直接侧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可同时纠正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稳并增加椎管容积,二期后路固定到达360°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术中1例硬膜撕裂,术后出现随体位变化的疼痛不适感,3周后症状改善。12例侧凸腰椎冠状面Cobb角39.3°±6.8°。12例随访(19.4±3.4)月。下肢痛VAS评分从术前(6.5±1.2)分,改善为末次随访(1.2±0.9)分(P=0.000)。ODI从术前(67.5±6.1)%,改善为末次随访(29.0±6.6)%(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处理需要考虑患者自身条件,局麻脊柱内镜下减压能够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可供选择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斜外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手术治疗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28例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组),25例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O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优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24.38±5.5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OLIF组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侧凸Cobb角、SVA、CVA、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较均术前明显改善(P0.05),OLIF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显著优于PLIF组(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手术,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月,本科收治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35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行侧隐窝及神经根减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腿痛VAS评分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侧隐窝及神经根减压,手术时间50~125 min,平均(80.36±12.34)min;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2~15个月.患者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期的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82.9%.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显著,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24-162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1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10.2±2.23)个月,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5±1.86)、(20.54±18.26)分]明显低于术前[(6.85±1.65)、(72.73±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优13例(72.22%),良3例(16.66%),可2例(11.11%)。[结论]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可以实现对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彻底减压、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器的置入,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我科近五年治疗3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63.7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体格检查,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检查包括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退变间隙椎间撑开、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VAS、ODI及X线平片。结果术前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6.5分和4.7分;ODI术前评分为57.7%;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2.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20.7°。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为3.3分和2.4分;ODI评分为30.3%;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9.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2.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有7例相邻上位间隙进一步发生退变,但患者功能提高,未再手术;无神经瘫痪、深部感染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经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既可以矫正不对称性退变,又可以去除疼痛源,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具有手术相对安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提高患者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短节段减压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后侧凸有无进展。方法2007-02-2010-02间对本院行后路短节段手术固定及保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并收集患者VAS、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两组各43/70例患者完成平均51.3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ODI、Cobb角均有明显加重,且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Cobb角较术后初期有明显加重,但进展小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手术治疗DLS术后能延迟侧凸的自然进展,固定节段数和是否包括顶椎区是影响术后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202-22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下(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TES)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隐窝狭窄患者108例,其中男61例,女47例;平均年龄45.2岁.手术效果按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结果]10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摔伤致复发1例,均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硬脊膜破裂等合并症的出现.术前VAS评分为(7.51±1.03)分,术后为(2.12±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P<0.01).术前ODI指数为(71.58±16.85)%,末次随访为(17.46±8.6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31,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隐窝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3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采用ODI和MacNab评分评价术后腰椎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等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特点与手术策略.方法 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22例.结果 22例得到6~7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减轻,根据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手术前平均12.9分,随访时平均27.2分.改善率平均88.2%.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从手术前平均18.6°至手术后平均10.2°.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病理改变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较为复杂.手术前需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矫正术能获理想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张力性神经症状者,则在减压的同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对28例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3~24个月)。83%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充分减压、适当矫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伴腰椎不稳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8-01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不稳患者的资料,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及症状改善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前;末次随访VAS平均低于术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5)。结论精准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既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又消除了椎间不稳定,是治疗伴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