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方法将196例择期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与干预组97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指康复操锻炼。观察两组手掌周径、疼痛程度、出血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掌周径(术后4、12 h)显著小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康复操锻炼可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术侧手部肿胀程度及疼痛感,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用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4例P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术前24h内实施NLIP干预3次。结果术后6h干预组中指指根围度增加幅度、疼痛评分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NLIP能有效改善PCI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术后改良组以改良充气压迫法压迫桡动脉,常规组采用常规充气方法压迫桡动脉。比较两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患者肿胀溢水量及数字疼痛评分,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结果改良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均0.01)。穿刺点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改良组出血3例,常规组2例;术后24 h改良组桡动脉闭塞1例,常规组2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结论改良充气压迫法可减轻经桡动脉CAG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疼痛,且不增加穿刺点出血及血管闭塞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90例,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缺血预适应48h组(预适应1组)及缺血预适应72h组(预适应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术前宣教及术后护理,缺血预适应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前分别实施缺血预适应训练48h、72h,术后(拔鞘管后)6h观察患者肢体掌腕部肿胀度及疼痛度。结果缺血预适应72h患者在术后6h术侧上肢掌腕部疼痛评分、术侧肿胀值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拟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者术前实施72h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降低患者术侧肢体掌腕部的肿胀度和疼痛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组压迫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桡动脉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病房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86例,对照组17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均使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压迫止血。实验组于术后1h第一次减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于3h、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术(PCI)患者于4h后取止血带,改用无菌纱布条加绷带环绕包扎,24h后取下纱布。对照组于术后2h第一次减压,CAG者6h、PCI者8h后完全解除压力,无出血者取下止血带,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有出血者再次充气加压直至不出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从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等方面比较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术后1h开始减压没有发生出血。结论:3~4h取止血带后改用纱布条加绷带环绕止血在舒适度和术侧肢体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加压6~8h后取止血带。术后1h后开始减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MART精准护理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接诊经桡动脉行冠状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术肢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SMART精准护理进行术肢护理,均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肿胀发生率、肢体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嘱用药、自我监测、运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RT精准护理有助于预防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观察组采用宽胶带压迫止血法,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各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出血;观察组SpO<,2>值,患侧手指发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宽胶带压迫穿刺处止血法效果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颈部冰敷对降低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颈部疼痛、出血及肿胀的效果。方法将64例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手术切口包扎后立即给予间断冰敷颈部(第2肋以上,避开心前区);冰敷2h后撤去冰袋,休息1h再颈部冰敷2h,如此反复至术后48h停用;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护理,回病房后再行颈部冰敷。观察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引流量及颈部肿胀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6h、12h、24h、48h的伤口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颈部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行早期颈部冰敷,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伤口出血,有利于早期消除颈部肿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颈部冰敷对降低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颈部疼痛、出血及肿胀的效果.方法 将64例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手术切口包扎后立即给予间断冰敷颈部(第2肋以上,避开心前区);冰敷2h后撤去冰袋,休息1h再颈部冰敷2h,如此反复至术后48h停用;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护理,回病房后再行颈部冰敷.观察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引流量及颈部肿胀情况.结果 干预组术后6h、12 h、24 h、48 h的伤口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颈部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时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行早期颈部冰敷,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伤口出血,有利于早期消除颈部肿胀.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观察组采用宽胶带压迫止血法,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两组各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出血;观察组SpO2值。患侧手指发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宽胶带压迫穿刺处止血法效果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局部压迫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适宜的局部压迫方法 ,以预防或减轻穿刺局部出血.方法 将15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介入术后用3块无菌纱布条按压穿刺点,再以普通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介入术后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方向放置小纸筒,再以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松紧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结果 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局部淤血及肢体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经挠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在1块小纱布上加小纸筒压迫局部,再予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效果确实、止血简便.护理人员加强术前护患沟通、术后手部血液循环及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对于保障止血措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止血器第1次减压时间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舒适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1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Work沃克TU1C01-ZXD-1压迫型止血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术后1h松解0.5圈,每隔2h松解0.5圈,术后6h后完全松解,共松解4次;对照组术后压迫2h开始减压,每隔2h松解0.5圈,至术后6h完全松解,共松解3次。结果观察组创口渗血,肢端肿胀、麻木,水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2、3、4、5、6h舒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Work沃克TU1C01-ZXD-1时第1次减压时间提前至桡动脉介入术后1h,以后每隔2h松解0.5圈至6h后完全松解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肢体制动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舒适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经房间隔穿刺行房颤消融术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1组(60例)、观察2组(58例)。对照组采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8h后可床旁活动;观察1组术后沙袋压迫穿刺部位2h,4h后床旁活动;观察2组术后沙袋压迫穿刺部位2h,6h后床旁活动。结果三组出血、血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1组出血、血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回室后4h、6h、8h三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对照组疼痛分值最高,其次是观察2组,观察1组最低;三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袋压迫2h,6h后下床活动没有增加房颤消融术患者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腰背部疼痛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适宜的局部压迫方法,以预防或减轻穿刺局部出血。方法将15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介入术后用3块无菌纱布条按压穿刺点,再以普通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介入术后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方向放置小纸筒。再以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松紧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局部淤血及肢体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在1块小纱布上加小纸筒压迫局部,再予优格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效果确实、止血简便。护理人员加强术前护患沟通、术后手部血液循环及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对于保障止血措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防肿瘤晚期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方法将125例肿瘤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PICC置管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设计9步肢体按摩法为患者按摩。连续3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1例肢体肿胀,无血栓形成者;对照组发生8例肢体肿胀,其中1例血栓形成。两组肢体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术后即行规范化肢体按摩,可有效预防肢体肿胀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kinesiology taping, KT)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患肢肿痛及关节功能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3例术后康复结合使用肌内效贴,64例仅行常规术后康复作为对照组。比较疼痛程度、肢体肿胀程度、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ROM及HSS评分。[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在VA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股四头肌肌力、ROM及HSS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14 d效贴组在VAS评分、肿胀程度、ROM和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效贴组在肿胀程度、股四头肌力、ROM和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KA术后早期使用肌内效贴能够显著缓解肢体肿胀,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郑锐  辜莹  何细飞  周舸  陶敏 《护理学杂志》2023,28(18):55-58
目的 探讨组合式压迫止血器在经肱动脉路径行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肱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3M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常规止血方法,观察组采用组合式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比较两组压迫止血即刻,术后2 h、4 h、6 h出血发生率、局部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压迫24 h局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段局部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出血发生率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组合式肱动脉止血器应用于经肱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压迫止血效果良好,操作安全且能减轻患者疼痛,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应用冷效应疗法对改善术后疼痛肿胀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受TKA治疗的110例术后发生肢体疼痛肿胀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抽取55例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归为对照组.另55例在上述干预的基础上加用布袋式冷疗垫间断治疗72 h,归为研究组,观察疼痛肿胀改善情况.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排气康复操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肩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61),两组术前1d由2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术后6h行常规肢体康复运动,观察组术后6h行排气康复操运动,3次/d。结果两组术后肩痛程度均降低,术后24h、48h观察组肩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72h两组肩痛程度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行排气康复操运动,能有效地缓解肩痛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