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4例符合标准的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改良TLIF,21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2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 0. 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ODI、JOA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6个月,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ODI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或激惹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切口和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Wiltse入路改良TLIF治疗伴有钙化或骨化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退行疾病患者67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137例经正中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14.3个月。多裂肌间隙入路组和经正中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55±12.55)ml和(60.42±16.22)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0.35±10.25)ml和(35.24±15.42)ml,术后3天VAS评分分别为(2.32±0.22)分和(3.84±0.32)分,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52±0.54)天和(5.22±2.24)天,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26.54±4.32)分和(34.04±5.4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侧通道下减压植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诊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组52例、双侧组60例。单侧组行单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双侧组行双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双侧组;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P0. 05),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 05),但两组术后椎间融合率、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单侧/双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且单侧通道下减压植骨内固定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经肌间隙结合传统入路在腰椎内固定术中应用效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肌间隙入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CK、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融合侧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对侧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时对于肌肉的损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改良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ian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10-08-2013-10我院选择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治疗50例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选择L3-4与L4-5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责任节段腰椎不稳者。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患者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根据JOA评分标准,优42例、良8例,平均改善率84.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治疗中老年L3-4,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9-03间收治的98例LDH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实施PELD术。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4周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4周、6个月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实施PELD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78例腰椎管狭窄症,39例经侧后方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侧后方组),3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椎板间隙组)。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4~18)个月。侧后方组与椎板间隙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Mac 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后方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起到缓解腰部疼痛、解除腰椎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但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19-2124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10诊治的68例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观察术后2例髓核残留,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对照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腰部疼痛并且症状反复,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6月,对32例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15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17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104.80±12.60)min、术中出血(134.00±33.55)ml、术后引流量(92.73±13.23)ml,术后VAS评分(1.93±0.59)分、术后卧床时间(2.60±0.38)d,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手术时间(129.18±33.88)min、术中出血(188.53±57.98)ml、术后引流量(125.00±53.29)ml、术后VAS评分(3.17±0.88)分、术后卧床时间(4.03±0.69)d,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及卧床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术中减少手术创伤、保护椎旁肌及准确置入内固定物,是一种微创、便捷、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技术与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8-05诊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采用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1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孔镜治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肌间隙加传统入路的混合手术入路和双侧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混合入路组为肌间隙+传统入路,双侧传统组为匹配的双侧传统入路组。减压和融合均在单侧进行。测量术前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 d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 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 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在MRI上测量双侧多裂肌面积,并比较肌肉的萎缩率。[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32例患者接受了混合入路手术,同期匹配的双侧传统组患者有4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CK、AST、VAS和ODI评分等。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似。术后48 h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d的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 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 d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1年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经MRI测量的多裂肌面积的萎缩率,在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需特殊手术器械可经肌间隙加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且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