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2):415-416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不同时间给药对产妇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需剖宫产产妇174例,将其分为A组和B两组,每组87例;两组产妇均给予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A组产妇用药时间为术前0.5 h或结扎脐带后或术后24 h内给药,B组产妇用药时间为术后大于24 h给药,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平均体温和术后1周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值。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感染率以及脂肪液化与伤口裂开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体温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产妇术后1周内的WBC值正常率明显高于B组(P<0.05),产妇的WBC值>10×109/L比例、平均WBC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头孢呋辛术前0.5 h和术后24 h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优于术后大于24 h给药。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9):1813-1815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不同时段给药对剖宫产产妇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80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60例);A组产妇术前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B组产妇术前后均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C组产妇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预防术后感染,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的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生理指标(最高体温、WBC计数、CRP)和切口愈合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用药后的最高体温、WBC计数和CRP测得值均低于C组(P<0.05),但切口愈合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术前30min和术前与术中给药优于术后给药,能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彭茜 《抗感染药学》2019,16(2):291-293
目的:探究和比较头孢曲松钠不同时机给药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尿道和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术产婴的高龄产妇95例资料,根据抗生素不同用药时机将其分为A组(n=32)、B组(n=33)和C组(n=30);A组产妇在术前30 min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B组产妇在术中断脐时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C组产妇在术后30 min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比较3组高龄产妇不同用药时机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体温的复常时间的差异,以及给药后尿道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A组和B组产妇用药后术后体温复常时间早于C组(P<0.05);A组产妇用药后尿道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相似文献   

4.
叶华英 《海峡药学》2016,(12):209-210
目的 观察剖宫产围术期中应用头孢唑林钠的预防效果.方法 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8例,实验组产妇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1d,对照组产妇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3d,观察两组产妇术后热病率、切口感染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体温情况,并记录发热患者退热时间,血象升高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热病率、切口硬结红肿发生率、血象升高发生率、术后体温及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殖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1d即可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100例。A组于术中断脐后立即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术后无感染迹象不再加药;B组于术中断脐后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术后间隔6h再以同等剂量用药1次,至术后24h停药;C组术前、术中不用药,术后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3~5d停药。观察3组产妇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盆腔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呼吸系统感染率、术后3d血象升高情况。结果 A、B组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术后3d血象升高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盆腔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及呼吸系统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疗效肯定、疗程短、不良反应少,优于术中和术后多次用药及术后连续多日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秀玲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54-1757
目的:探究头孢呋辛钠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抗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60例资料,按术后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青霉素钠术后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伤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炎性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用药后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CRP、IL-6、TNF-α、PCT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呋辛钠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抗感染治疗,有效促进了伤口的愈合,改善了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了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程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57-658
目的观察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同方法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探讨合理的应用方式。方法随即选择剖宫产产妇300例随机分配分为观察组A、B及对照组C各100例,观察组A手术前0.5~1h应用头孢呋辛钠2.0g,静脉滴注,术后同剂量每隔12h一次,时间24~48h,如果头孢呋辛钠皮试为阳性,改用克林霉素0.9g静脉滴注;观察组B则为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甲硝唑0.5g(iv,Bid);对照组C从术后5h后开始应用头孢呋辛钠2.0g或克林霉素0.9g(iv,Bid)至出院共6天。结果三组术后体温及退热时间、术后病率、产褥病、切口愈合、子宫复旧不良比率及恶露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及术后短时间应用单剂头孢呋辛钠或克林霉素是一种预防术后感染的合理有效而经济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择期剖宫产产妇按顺序分奇数组:A组(围手术期用药组);偶数组:B组(传统术后用药组)。A组50例,选用头孢噻肟钠与替硝唑,于手术前30m in内单次静脉冲击给药,术中冲洗宫腔、子宫切口及腹腔留置;B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 替硝唑静脉滴注5d。结果术后最高体温、退热时间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中白细胞计数、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皮疹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山松  陆咏江  吴洪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118-3118
目的:探讨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方法,提高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各型非单纯性阑尾炎病例325例,其中A组160例切口不冲洗,B组165例切口以甲硝唑冲洗.结果:A组患者术后132例切口甲级愈合,18例乙级愈合,10例丙级愈合.B组患者术后152例切口甲级愈合,9例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结论:阑尾炎手术中局部应用甲硝唑,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率,提高了甲级愈合率,缩短了治愈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3代不同头孢菌素预防感染的疗效,评价用药合理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青海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剖宫产手术且单独使用了1种头孢菌素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使用第1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唑林钠,B组使用第2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C组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3组各抽取2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围术期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2.0g,每12h给予1次,术后用药3~5d;B组:围术期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2.25g,每12h给予1次,术后用药3—5d;C组:围术期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2.0g,每12h给予1次,术后用药3~5d,观察这3代不同头孢菌素预防感染的疗效。结果:使用了不同头孢菌素后,3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并发症、体温及伤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有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结论:3代头孢菌素预防剖宫产手术感染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代头孢菌素并未显示出优越性,且有个别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临床应切实遵循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分娩产妇100例,随机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术前30min静注头孢唑林钠,术后12h再次静脉滴注等剂量头孢唑林钠;对照组术后回到病房后静注头孢唑林钠。结果:两组产妇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切口处的感染率、住院时间和子宫复旧的不良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孕妇在围术期术前就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其用药剂量更少,用药时间更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彭玲  张珂 《中国药房》2012,(24):2245-2246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0月剖宫产患者1062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前30min快速以2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在脐带结扎后立即静脉滴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术后再以1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3d+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qd,3d。对照组将观察组用药中的头孢唑林钠替换为头孢孟多酯钠,其他用法用量同观察组。观察2组手术后产褥病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术后第3天血常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2组术后产褥病率、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第3天复查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7.30元vs.849.90元,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ark式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情况,以改进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方法对300例二次剖宫产术中粘连情况进行比较。其中Stark式剖宫产术后二次剖宫产113例(A组),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二次剖宫产89例(B组),在Stark式剖宫产的基础上缝合腹膜,子宫膀胱反折腹膜术后二次剖宫产98例(C组)。比较3组患者腹壁切口愈合情况,以及腹膜、大网膜、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愈合粘连情况。结果腹壁切口愈合良好,瘢痕纤细:A组76.11%(86/113),B组23.59%(21/89),C组83.67%(82/98)。大网膜、腹膜、膀胱反折腹膜粘连:A组粘连率70.79%(80/113),以子宫下段与腹壁下段粘连为主。B组31.46%(28/89)以大网膜与腹壁腹膜切口处粘连为主。C组21.42%(21/98)。以大网膜与腹壁腹膜切口处粘连为主。腹壁切口愈合情况:A组、C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大网膜、膀胱反折腹膜粘连情况:A组比B组、C组粘连明显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腹横切口愈合方面明显优于下腹纵切口。不缝合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中药敷贴防治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必要性和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321例产妇,其中2例退出,其余分为A组及B组,A组158例,对A组采用中药敷贴治疗,B组161例,术后24 h常规换药,每日1次,比较两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与B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30±7.4)h及(148±8.2)h(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A组与B组分别(7.9±1.5)分及(8.4±1.7)分(P<0.05)。A组与B组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2.52%(4/159)和5.59%(9/161)(P>0.05)。结论对剖宫产孕妇腹部切口术后可根据患者意愿给予中药敷贴治疗切口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8,(8):1324-1326
目的:比较不同温度甲硝唑溶液宫腔冲洗对高危剖宫产产妇预防产后感染与阴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剖宫产的高危产妇90例资料,依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30例);3组产妇均给予施行剖宫产手术,甲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22~24℃)冲洗宫腔,乙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39~40℃)冲洗宫腔,丙组产妇给予甲硝唑溶液(37.5~37.8℃)冲洗宫腔预防产后感染,比较3组产妇术前、术后15 min的体温、心率,以及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产妇术前的体温、心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产妇术中用药术后15 min的心率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P<0.05),体温明显低于乙组、丙组(P<0.05);乙组和丙组产妇术后15 min的心率、体温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产妇用药产后2 h的阴道出血量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乙组和甲组(P<0.05)。结论:采用37.5~37.8℃甲硝唑溶液用于高危剖宫产产妇术中冲洗宫腔,可有效降低了产后出血和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防治价值。方法将102例行剖宫产分娩的高危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52例,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注;B组50例,给予米索前列醇塞肛治疗。比较两组产后出血率、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结果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优于米索前列醇,可提高子宫收缩率,减少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的剖腹产时机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在医院分娩的孕产妇随机分为A、B、C组,各46例,剖宫产时机分别为未临产、临产6h以内、临产6h以上,比较3组孕产妇及婴儿的预后情况。结果:A、B、C组的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0.87%、13.04%,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C组的4.35%(P0.05);A、B、C组孕产妇的切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孕产妇的术后排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选择适宜的剖宫产时机可有效减少剖宫产的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利于孕产妇及婴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吕丽华 《海峡药学》2012,24(9):134-135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合用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取于2010年3月1日到2011年7月30日就诊我院的剖宫产产妇187例,将产妇随机分成A(59例)、B(63例)、C(65例)3组,A组: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20mL;B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C组: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20mL+地塞米松10mg。所有病例均在胎儿分娩后注射20U缩宫素,观察术中及术后12h内的总出血量。结果A、B、C 3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2h内总出血量分别为:305.2±5.8mL、308.3±4.3mL、255.1±5.3mL。A组与B组出血量基本没有变化(P>0.1),C组的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或B组(P<0.05)。结论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合用较单用催产素明显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麦角新碱不同用法和用量对子宫收缩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于抚州市东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A、B、C组,n=40),术中均实施麦角新碱干预。A组给予麦角新碱0.2 mg肌肉注射,B组给予麦角新碱0.2 mg+2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C组麦角新碱以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联合的方式干预,即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麦角新碱0. 1 mg,之后将麦角新碱0.1 mg+2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比较3组产妇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A组胎盘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均高于B组和C组,B组胎盘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均高于C组(P <0. 05);3组干预后血压、心率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麦角新碱以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联合方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能够更好控制其出血量,促进胎盘剥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不同时段使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预防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行剖宫产孕妇15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孕妇于术前2 h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B组孕妇于术前30 min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C组孕妇于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1.0 g,均为每日2次给药,用药2 d;所有孕妇其他时期均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比较3组患者平均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术后3 d最高体温及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孕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高于术前,B组孕妇资料与A组和C组比较,B组术后血浆CRP水平值和白细胞计数值均下降,术后3 d体温下降;A组产妇术后血浆中CRP水平值、白细胞计数值和术后3 d体温均低于C组(P<0.05);B组产妇术后产褥感染、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盆腹腔感染和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分别低于A组和C组,A组产妇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亦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更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其中以术前30 min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