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列腺素E1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Bron法对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R)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用药后患者PAR三项指标:1分钟聚集率、5分钟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和P〈0.01),部分出现血小板不聚及解聚现象。表明PGE1对重型肝炎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认为在重型肝炎患者已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宜以PAR检测为依据,合理使用PGE1  相似文献   

2.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功能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分析4项参数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ysmexF-800型血细胞计数仪对4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进行了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设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重肝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显著降低,其中以重肝晚期患者诸项改变最为明显(P<0.05和P<0.01)。提示上述4项指标的测定为重肝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系我院1995年5月~1999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型肝炎患者,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8例。平均年龄45.67±19.33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 1.2 检测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浓度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胆红  相似文献   

5.
目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易伴发医院真菌感染,死亡率较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真菌种类、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0.9%),其次是胃肠道,可能与不合理的侵入性操作有关;相关因素中以应用抗生素、激素为主,研究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感染前多有细菌感染,均接受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治疗及其预防细菌感染,平均3种,最多应用5种,疗程平均(35±12.2)d,疗程越长,真菌感染率越高。结论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易造成菌群失调,激素的应用更造成重肝患者免疫力下降,引起真菌感染,不规范的侵入性技术操作(腹腔穿刺)是腹腔感染发生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41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重型病毒性肝炎T3、T4、TSH水平显著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正常人(P<0.05);rT3则增高(P<0.05).T3、T4与血浆Alb呈正相关,L、TSH与PT,rT3与ALT呈负相关.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者T3、T4、TSH显著低于存活者(P<0.01).rT3则增高(P<0.01).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预后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病理确诊的重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重肝)215例,依据肝衰竭进程,被分成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在42例急性重肝中,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分别为6例(14.3%)、31例(73.8%)和5例(11.9%);在173例慢性重肝中,三型分别为15例(8.7%)、132例(76.3%)和26例(15.O%)。依据临床表现,各型重肝又可分为脑病型和腹水型。不论急性或慢性重肝,脑病型的发生率依次为暴发型>亚暴发型>缓发型,腹水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缓发型>亚暴发型>暴发型。脑病型的主要死因是脑水肿/脑疝,腹水型的主要死因是肝肾综合征、出血和感染。这种分型能更精确地反映重肝的不同发展过程和特点,便于临床正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和电镜对5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分析三项参数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对比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慢重肝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PLT及MPV与PC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血小板形态不规则、活化聚集。颗粒释放以及退化衰变等变化。上述改变可能与慢重肝时体内血小板激活所致血小板退行性变及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成熟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重肝)预后的因素。方法:本文总结了2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资料。结果:(1)重肝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30-50岁,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1.4%;(2)单纯HBV感染是重肝的主要病因,占70.5%,其病死率49.65%,而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或HBV+HEV)均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达55.56%和53.65%;(3)重肝早期治疗有效率达65.4%,而中晚期疗效差,有效率34.8%和11.3%;(4)重肝按脑病型,腹水型,混和型及其它型分型,各型治愈好转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5%,42%,7%和63%;(5)并发症多少与转归明显关联,0-1种存活率46%,2-3种13.3%,4-5种5.4%;(6)重肝患者常伴有胆结石胆囊炎(12.6%),糖尿病(Ⅱ型)(4.8%),胰腺炎(0.7%)等。结论:年龄大小,病因不同,临床类型不同,并发症多少及伴随疾患的有无,均会影响重肝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新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提高其存活率。方法 分析近20年收治的1013例各型重型肝炎疗效。结果 第一阶段基础治疗为主的109例,存活率为30.3%(33/109);第二阶段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胎肝细胞悬液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近两年又并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共904例,存活率71.13%(643/904)。两组比较其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01)。10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14例—(21.13%),慢性重型肝炎799例—(78.87%)。按入院时病程早、中、晚三期统计,病程早期接受治疗者440例,存活率87.27%(384/440),中期404期,存活率64.85%(264/404),晚期169例,存活率17.75%(30/169)。早期、中期与晚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研究发现,血清总胆红素高于500μmol/L者,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须早期诊断,早期联合细胞因子治疗,以阻断免疫病理对肝细胞的损伤;中期最好能配合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病,据国内调查,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985.2/10万人口,发病率为79.7/10万人口。血小板在本病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注意。本文旨在观察偏头痛病人血小板活性和变化规律.从而对偏头痛的发作因素进一步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丙二醛 (MDA)和血浆内毒素 (ET)等指标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HPLC)和生物学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鲎试验 (LLT)、硫化巴比妥酸法 (TBA)对 6 0例健康对照者、2 1例急性肝炎、85例慢性肝炎、2 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PAF、TNF α、ET和MDA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 rHPLC法与生物学法比较 ,两者呈较好的相关性 (r =0 .912 )。肝炎患者血PAF、TNF α、内毒素和MD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重型肝炎患者血中PAF水平与ET、TNF 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892 ,P <0 .0 1;r =0 .76 7,P <0 .0 1) ;血清TNF α水平与内毒素水平成正相关 (r =0 .86 3,P <0 .0 1)。结论 rHPLC法测定PAF可靠 ,能正确地反映血中PAF水平 ;联合测定血PAF、MDA、ET、TNF α有助于检测病毒性肝炎的进行性损害程度及预后判断 ,有助于推动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洪尚游  万谟彬  赵汉美 《肝脏》2005,10(2):98-9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 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最高。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最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电解质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华忠 《肝脏》2002,7(3):211-212
我们对 192例重型肝炎进行了血清电解质变化的检测 ,重点对血清钠、钾、氯进行观察与分析 ,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192例重型肝炎均为我院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 15 3例 ,女性 3 9例 ,年龄 15~ 76岁 ,平均 3 9.8岁。其中亚急性重  相似文献   

16.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继发感染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以往较为重视细菌感染 ,在各项治疗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后 ,真菌逐渐成为继发感染的一个重要病原体 ,且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对12 0例各型重型肝炎的感染现状及原因进行回顾 ,并提出了预防控制感染的措施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 ,共 12 0例 (男 93例 ,女 2 7例 ) ,年龄 31~ 4 9岁 ,平均( 39.0± 4 .7)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19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2 2例 ,慢性重型肝炎 79例 ,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新探讨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使用SPASS软件和SDAS软件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565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发生于急性肝炎的45例,发生于慢性的有明确的肝病史及无明确的肝病史分别为400例及120例。(2)9例急性重型肝炎,出现肝性脑病7例,均在7天内出现,36例亚急性及5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12周内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分别为100.0%及82.2%。(3)急性重肝炎肆生的肝性脑病均为首先出现,无1例发生腹水,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首先出现肝性脑病仅为11.1%及1.7%。仅发生腹水分别为5.6%及3.5%。(4)无明确肝病史的120例患者,最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早、中及晚期分别为在7例、31例及72例。结论 (1)重型肝炎依发病基础分为  相似文献   

18.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笔者对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7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为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20~78岁,平均46.6岁.70例中,急性重型5例,亚急性重型26例,慢性重型39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45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原学、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顸后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临床分型、分期、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血清Alb、TBil、PTA及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11个指标与重型肝炎预后有关。结论:上述11个指标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的治疗。对57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限钠组(28人)和不限钠组(29人),观察腹水消退时间、肝性病发生率、病死率。不限钠组患者在腹水消退时间、肝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均低于限钠组患者。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患者适量补充钠盐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