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窦壁邻近的硬脑膜及大脑镰处,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概念最初由Cushing于1922年提出,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源于大脑凸面硬膜的肿瘤累及上矢状窦壁窦腔,约占脑膜瘤的17%~20%[1],发病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多位于矢状窦壁,压迫矢状窦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显微手术切除镰窦旁脑膜瘤回顾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改进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辅助治疗措施。方法对显微手术治疗21例镰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21例,按脑膜瘤切除Sinpson分级法:Ⅰ级切除者15例(71.43%),Ⅱ级切除者5例(23.81%),Ⅲ级切除者1例(4.76%)。术后随访1~2年,患者生活自理,均未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镰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行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Sinpson切除分级标准,矢状窦旁脑膜瘤Ⅰ级切除37例,约占58.73%,明显高于Ⅱ级、Ⅲ级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矢状窦旁脑膜瘤多为良性,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内皮型多见,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切除疗效显著。结论显微神经外肿瘤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脑膜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矢状窦旁又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脑膜瘤的17%~20%[1]。矢状窦旁脑膜瘤供血丰富,由颈内、颈外动脉双重供血,与矢状窦、大脑皮层静脉和大脑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手术全切难度大,复发率较高[2]。自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35例,均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淮  朱成 《淮海医药》2014,(5):431-433
目的总结研究矢状窦一大脑镰旁脑膜瘤运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9例矢状窦一大脑镰旁脑膜瘤病患的临床资料。本组39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切除。结果术后依据Simpson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的程度,本组病患肿瘤达到I级切除的32例,达到Ⅱ级切除的7例,此7例患者确诊病理诊断后,后期予以加行伽玛刀治疗。本组无因手术死亡病例。本组术后共有33例病患获得确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年,无复发病例出现。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减少手术中出血,保护重要血管避免损伤,如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避免脑皮层重要功能区的损伤,能够明显提高矢状窦镰一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术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汤家才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42-2143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脑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大脑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显微手术技巧。结果8例患者中,全切7例,Simpson Ⅰ级切除5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复发1例。结论显微手术全切肿瘤、术中有效处理大脑镰和矢状窦、妥善保护重要回流静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镰旁脑膜瘤分别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8%和7.1%左右,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常缺乏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只有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患者才出现颅内压升高或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由于肿瘤血供丰富,部分颅内外动脉双重供血,所以术前有效的处理供血动脉,术中妥善保护矢状窦,中央静脉及皮层引静脉,以及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病残率的关键。现将我科自1976年以来收治的236例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前1/3窦旁脑膜瘤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方法通过手术及全脑血管造影记录上矢状窦前1/3大脑上静脉外侧群的数目。结果大脑上静脉数目与窦旁脑膜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数目越少,发生脑膜瘤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大脑上静脉数目减少,可能是窦旁脑膜瘤的发生因素,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李玉明  刘沣  向欣  杨华  隋建美 《贵州医药》2007,31(9):819-820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肿瘤,常因其供血丰富、术中出血量大而造成切除困难,位于矢状窦旁的脑膜瘤因毗邻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大脑皮层运动区等重要结构,故手术治疗更为困难。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9~67岁,平均36.3岁。病史中曾有头痛者15例,伴发癫痫9例,呕吐5例,肢体运动障碍8例;肿瘤最大径小于3cm者3例,3~6cm9例,大于6cm者5例;肿瘤位于大脑镰一侧者2例,已突破大脑镰双侧生长者5例。1.2手术方法根据MRI矢状面图确定肿瘤在头…  相似文献   

11.
谢代全  郭亮  匡萃文  萧晓洪 《江西医药》2012,47(11):968-969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为Hoessly Ⅰ、Ⅱ型,全部达到Simpsone Ⅰ-Ⅱ级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工作,癫痫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应充分利用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阳性体征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全切肿瘤,术中应注意脑功能区及重要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廖鑫 《家庭医药》2016,(9):14-15
目的:对比分析同侧和对侧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后2/3矢状窦深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共收治54例后2/3矢状窦深部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其中23例采用对侧纵裂入路设为研究组。另31例选择同侧纵裂入路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显微外科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两组显微外科手术的前、后KPS评分对比均显著(P0.05)。两组显微外科手术后的KPS评分对比不显著(P0.05)。研究组复发率4.3%,与对照组(6.5%)对比不显著(P0.05)。结论:同侧和对侧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均是后2/3矢状窦深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有效入路治疗方式,对侧入路方式花费时间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经验。方法患者均施行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合理地处理受累矢状窦。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偏瘫较术前加重5例,经治疗后均于3个月内,肢体活动恢复正常。随访0.6~3年,3例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发生率高,占颅内肿瘤的18.3%,各年龄均可发生,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好发部位为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蝶骨嵴等[1],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脑膜瘤最理想的方法.我病区自2004年1月~2007年2月行脑膜瘤切除术120例,现将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体会。方法 15例患者,显微镜下切除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合理处理受累矢状窦。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偏瘫较术前加重2例,经治疗后肢体活动均恢复正常。随访0.6~3年,3例复发。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SRMs)较为常见,发生率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因解剖部位深,手术暴露困难,肿瘤常包绕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视神经与海绵窦关系紧密,其全切除仍是目前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对海绵窦的深入了解,使得手术切除这些肿瘤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术后功能结果明显提高,本研究将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一般情况、显微镜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判定疗效,Ⅰ级切除10例(41.67%),Ⅱ级切除12例(50%),行上矢状窦上1/3结扎切断肿瘤2例(8.33%),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覃玲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217-218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发生率高,占颅内肿瘤的18.3%,各年龄均可发生,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好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镰、大脑凸面、蝶骨嵴等,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侵蚀的迹象,彻底切除可预防复发,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脑膜瘤最理想的方法,经治疗及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切除11例(Simpson Ⅰ、Ⅱ级),次全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约占脑膜瘤总数的17%~20%,其基底位于矢状窦壁,瘤体突向大脑半球并侵及矢状窦壁、窦腔,切除时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手术根治颇为困难。从1998~2006年,本院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共9例,均行肿瘤全切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