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宁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46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h、48h、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予以随访,以后每l2个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症状、体征、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46例封堵后(30~60)min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术后降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1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24h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无残余分流43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48h该分流消失。随访观察(6~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活动耐量增加。X线胸片示肺血明显减少,肺动脉段凸出程度减轻,46例心胸比例有不同程度缩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所有病例无PDA再通,无装置移位、脱落及肺动脉狭窄,无新发生心律失常等。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126例PDA合并S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97例,平均年龄(23.2±7.3)岁。39例行外科手术治疗,8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126例患者无死亡,经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外科治疗组发生18例并发症;介入封堵组发生2例并发症,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疗可行试验性封堵,对鉴别动力性和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一些特殊类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术治疗或行主动脉内覆膜支架隔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对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结果:30例均1次封堵成功,随访(6-12)个月,30例心胸比例有不同程度缩水,小心功能改善,患者活动进增加。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与手术同样重要并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高原地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分析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收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治疗的8例(男5例,女3例)巨大PDA成人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9岁~45岁,平均(30.3±9.4)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28)mm,平均(21±3) mm.肺动脉收缩平均压(76.6±9.4) mmHg.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9.8±2.1)个月.结果:8例患者行PDA球囊试封堵,证实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8例均隔绝成功,术后造影显示6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2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及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示残余分流消失,肺动脉收缩压平均(43.5±7.2) mmHg.1例术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左侧上肢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堵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1 4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蘑菇伞堵闭术 ,术前常规进行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造影。结果 :术前肺动脉压 67.0± 2 4 .6/37.8±8 9mmHg,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46 .5± 1 1 .3mmHg。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49.8± 1 3 .3/2 0 .2± 1 2 .3mmHg(P <0 0 0 1 ) ,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58.0± 1 2 .1mmHg(P <0 .0 5)。成功率 1 0 0 %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堵闭术治疗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是一种疗效好 ,创伤小的介入治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即刻和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和国产封堵器对28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术后1d、1、3和6个月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8例封堵无效收回封堵伞。在20例有效封堵组中,PDA最窄直径为(10.4±2.7)mm,所选择的封堵伞肺动脉端直径为(15.6±3.2)mm。吸氧前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3.5±1.8)%、(98.2±1.8)%(P<0.01)。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95.5±24.1)、(56.3±18.3)mm Hg(1mm Hg=1.33kPa)(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70.8±18.2)、(41.0±13.8)mm Hg(P<0.01)。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仅1例例外;X线胸片示肺血有所减轻、心脏缩小,心胸比率从(59.2±6.6)%减少到(54.2±3.3)%(P<0.01)。8例放弃封堵者,4例临床可见明显分界性紫绀,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0.3±13.9)、(139.5±20.0)mm Hg(P<0.01);主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6.0±20.2)、(106.3±16.9)mm Hg(P<0.05)。其余4例患者2例试封堵后残存大量分流,2例出现头晕和胸闷等症状。结论经导管封堵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26例。结果 全组26例堵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例(61%),微量残余分流8例(31%),少量残余分流2例(8%)。术后24 ̄48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例(92%),微量残余分流2例(8%)。1便封堵术后17小时发生溶血,54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心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PDA)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最窄直径3 ̄4.5cm(平均3.7cm)。结果 均获成功。3 ̄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关闭大、中型PDA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血管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术后血压变化,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后左室功能改变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选取1997年4月~200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DA介入治疗术300例,其中78例PDA肺动脉端直径<2.Omm,选用Pfm公司Duct-Occluder可控弹簧圈(Coli);222例直径≥2.0mm选用AGA公司Amplatzer PDA堵塞器,依据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2或<2分为两组,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血压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h、1、3个月随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有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分支血流速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I))、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等。结果 300例患儿中,PDA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血压较术前升高79例(占26.3%),高分流量组(Qp/Qs≥2)明显多于低分流量组(Qp/Qs<2)(P<0.05),但一般术后1~3d均可恢复正常;术后24h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8例(均为应用Coil封堵),术后LVEDD、LVESI)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EF、FS较术前略有下降15例(占5%),术后1个月心超检查除1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外,EF、FS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但若PDA直径较粗,左向右分流量大,术后易导致血压波动,产生高血压,部分患儿可能会导致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对PDA患儿术前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超声导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10年4月共对123例PDA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采用动静脉双入路法46例,采用单静脉入路超声法77例.动静脉双入路法通过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观察PDA的形状、最窄内径及术后分流情况,作为选择封堵器大小的依据及即时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7.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