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以乏力(33/37,89.18%),纳差(34/37,91.89%),黄疸(29/37,78.37%)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皮肤瘙痒(12/37,32.43%)为首发症状。肝功能改变ALP、GGT升高较ALT、AST明显,TBIL升高以DBIL为主,GLB、CHO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结论 PBC患者多见于中年女性,血清中ALP、GGT、DBIL、GLB、CHO升高及AMA-M2阳性,有助于PBC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8.3±5.2)岁。临床症状以黄疸、乏力及皮肤瘙痒为多见;17.6%的患者有黄色瘤,32.6%的患者出现腹水,17.6%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者占82.4%,抗核抗体阳性者占47.1%,抗平滑肌抗体阳性者占2.9%。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70.6%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明显好转。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如中年女性患者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基转移酶明显增高时,应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必要时行肝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有助干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王芸  范红  郭强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1):1553-1554
本文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54例患者临床资料、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和最后诊断。结果表明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阳性率分别为50%、27.8%、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身免疫性肝炎(AIH)检出率分别为31.5%、5.5%,未检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BC患者AMA-M2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认为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4.
玲珑 《健康向导》2012,(6):43-43
专家报告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在亚洲人群中的特点。研究表明,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的指标。临床研究显示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82.65%。而我国研究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4年累计生存率降至79%。为使广大读者朋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就将临床诊断过程中遇到的一例患者的情况,与大家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特征,提高临床病理学方面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6例患者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PBC患者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最高,有64例,占84.2%;其次为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53例,占69.7%;抗核抗体(ANA)阳性46例,占60.5%。21例肝穿患者中I期4例,I一Ⅱ期6例,Ⅱ期1例,Ⅱ一Ⅲ期5例,Ⅲ期1例,Ⅲ~Ⅳ期4例。其中纤维组织增生17例,假小叶形成4例,小胆管改变最明显;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4例)、点状坏死(15例)、灶状坏死(6例)、水肿(1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4例)和肉芽肿(5例)等]也是特征性表现。结论PBC患者的AMA和(或)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PBC,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点为小叶间胆管破坏逐渐导致的胆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并最终导致肝衰竭.本病主要累及中年女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与本病有关,临床以疲劳、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不适为常见症状,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尤其是M2亚型(AMA-M2)阳性对诊断该病具有特异性.此外有些患者在临床、生化、血清学、伴或不伴组织学特征先后或同时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表现,亦称之为“重叠综合征”.目前PBC-AIH重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闭,其究竟是独立疾病还是属于PBC/AIH的变异也不明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2型抗线粒体抗体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观察组)和40例其他原因导致肝硬化(对照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ALP)及氨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检测阳性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ALP及GGT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妍  闫惠平  张欣  冯霞 《现代保健》2011,(16):68-68
目的 探讨抗gp21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 100例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AI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结论 抗gp210抗体阳性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12例无症状PBC患者一般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无症状性PBC血清生化指标以ALP、GGT升高为主,免疫学以AMA及AMA.M2阳性为主,ANA、RF亦为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微。结论对无症状、不明原因的ALP、GGT升高者应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筛查,阴性时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对PBC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戴瑛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882-488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方法将2008年06月-2011年07月收治的400例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观察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将获得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有400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2.4岁±6.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其中本组患者中表现为乏力现象的有120例,占该组患者的30%,表现为黄疸的有75例,占该组患者的18.8%;皮肤瘙痒现象的有130例,占患者总数的32.5%。本组患者中临床表现占两种以上的有60例,占该组患者的15%。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7例患者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该组患者的3.75%。该组患者均经过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数值升高,110例患者的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高,90例患者的血清值升高,有310例患者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呈现阳性。本组患者中有290例患者采取肝穿刺病理检测,早期患者占88.5%,晚期患者占到11.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一般为中年女性,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皮肤瘙痒、乏力、黄疸等,患者的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等水平升高,血清值也升高。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实现及早治疗。临床中采用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特别是以M2阳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自身抗体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在85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2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5例,AIH/PBC重叠综合征11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肝胞浆I型抗体(LC-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等。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LC-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2.3%、52.9%、11.8%、5.9%、11.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阳性率为86.4%、100%、95.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出ANA2例。AIH/PBC重叠组检测出ANA7例,AMA6例,SMA2例。不明原因肝损伤组检测出ANA9例,AMA1例。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将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PS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20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有肝功能酶谱的不同程度升高,血清1gG和1gM升高,8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2,AMA-2)阳性,其中6例抗核抗体(antinuelear an-tibod-Y,ANA)阳性,2例核心蛋白gp210抗体(gp210)阳性.20例肝穿刺活检示均有小胆管损害,肝细胞炎症活动度从中度到重度,纤维化程度从S2到S4.结论 PBC、PS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中主要累及女性,在临床及病理组织学上兼有PBC、PSC、AIH的特点,临床工作中需结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情况及时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在体检人群中筛查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M2,AMA-M2)以期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检出率,并评估该指标普查的经济价值。方法:运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法,测算区域性及全国性通过AMA—M2筛查PBC患者的经济效益。结果:无论在直接的医疗成本还是生命年价值上,通过AMA-M2早期筛查PBC将对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结论:将AMA-M2检测作为我国常规健康体检筛查指标是提高PBC检出率并降低治疗成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免疫学改变及确诊所需时间,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收集PBC患者共36例,按每6年为一时间段分成两组,其中第一时间段组(1996年6月至2002年5月)9例,第二时间段组(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27例,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BC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常见症状为黄疸、皮肤瘙痒、乏力.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升高.30例(83.3%)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亚型-Ⅱ(AMA-M2)阳性.确诊时,第一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0例,B级3例,C级6例;第二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0例,C级4例.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移植1例,死亡2例.结论 早期PBC(Child-Pugh A 级)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表现.对ALP、GGT升高或(和)AMA-M2、GP210、SP100阳性患者要考虑PBC可能.对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女性筛查肝功能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完善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PB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及自身免疫学特点,提高临床对PBC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临床及病理确诊的131例PBC患者AMA阴性为A组,AMA阳性为B组.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免疫生化指标、抗核抗体(ANA)、抗gp210、抗sp100等.结果 131例患者中,A组19例,占14.5%,A组除IgG、IgM较B组升高略低[分别为(8.6±2.7) g/L比(12.0±5.5) g/L、(4.2±0.6) g/L比(4.8±2.5)g/L,P<0.01或<0.05]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A检查A组以核包膜阳性和多核点阳性为主,B组以着丝点阳性为主.抗gp210、抗sp100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中ANA阳性及抗gp210、抗sp100阳性有助于AMA阴性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生化及自身抗体谱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重叠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与79例单纯PBC患者(PBC组)、70例单纯AIH患者(AIH组)的临床生化及自身抗体谱的变化.结果 重叠组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Ig)M明显高于AIH组[(353.75±195.32) U/L比(118.40 ±46.78) U/L、(326.98±146.45) U/L比(124.09±49.98) U/L、(3.72±1.80) g/L比(1.68±0.79)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IgG明显高于PBC组[(412.79±119.45) U/L比(83.56±30.78) U/L、(386.62±107.46) U/L比(95.87±51.79) U/L、(32.79±7.30) g/L比(16.87±5.74)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组抗线粒体抗体、M2抗体阳性率及门静脉高压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IH组[78.6%(22/28)比0、75.0%(21/28)比0、42.9%(12/28)比15.7%(1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H/PBC重叠综合征并非罕见,其临床生化及自身抗体谱指标具有PBC和AIH的双重特征,应对此病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着丝点抗体(ACA)检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价值以及ACA阳性PBC患者的血清学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163例PBC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着丝点抗体(AC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抗体(AMA-M2)、抗ENA抗体并检测其生化和免疫指标,应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检测肝脏硬度(LSM),比较AC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以及Fibro Touch定量分析结果的区别。结果 163例PBC患者中AMA-M2阳性143例(87.7%),ACA阳性92例(56.4%),20例AMA-M2阴性PBC患者中ACA阳性为16例(80.0%);单纯ACA阳性(ANA阴性)有50例(30.7%),ACA和ANA均为阴性的有43例(26.4%),这2组间指标TBIL、IgG以及LS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A是M2阴性PBC患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单纯ACA阳性的PBC患者肝纤维化进程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8.
谭波涛  万乐平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746-4748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及自身抗体特点、病理变化、治疗反应。[结果]男女比例为1︰3.75,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15例首诊为病毒性肝炎和/或肝硬化,临床表现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发热、尿黄为主。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肝功能各项指标普遍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升高更为明显。检出的自身抗体分别为:抗核杭体(68.4%),抗平滑肌抗体(31.6%),抗线粒体抗体(21.1%),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5.3%),抗可溶性抗原/肝胰抗原抗体(10.5%)。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1.1%。7例患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炎为主,严重病例则出现小叶性肝炎、桥接坏死、玫瑰花结样改变。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使76.5%AIH患者的肝功能和主要症状在3个月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以Ⅰ型AIH最常见,主要检出ANA和/或SMA,患者常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组织学损害以界面炎为主;可通过自身抗体的检测结合临床特点获得诊断;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均阳性,经熊去氧胆酸持续治疗时间0.5~5(平均1.8) a,观察临床表现,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和r- 谷氨酰转酞酶(r-GT)等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经熊去氧胆酸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AKP和r- GT明显下降(均P<0.01),Alb升高(P<0.01).患者在治疗中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发生.结论 熊去氧胆酸长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能有效减轻和控制症状,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减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抗gp210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BC,病毒性肝炎,结缔组织病和正常体检者血清中抗gp210抗体,并与其它几种相关自身抗体进行比较。结果抗gp210抗体在PBC患者组中阳性率为33.3%(18/54),而在病毒性肝炎,结缔组织病及正常体检组中均为阴性。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中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gp210抗体阴性患者。结论抗gp210抗体不仅可以作为检测PBC的特异性指标,而且可以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