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112例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92例,女性20例;年龄36 ~ 80岁,平均60.3岁.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判定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40.2%(45/112),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17.4个月.其中局域性复发38例(33.9%,占复发转移总例数的84.4%),血行转移7例(6.3%).不同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化程度、pT分期及病理分期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0~ 18.83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胸上中段(RR=1.092,P =0.049)和pT3-4a期(RR=3.296,P=0.017)为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局域性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以局域性复发转移最常见.肿瘤位于胸上中段和pT3-4a期是pN0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局域性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减少术后复发以改善食管癌治疗长期疗效。方法104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56例按传统术式行食管切除+肿大淋巴结摘除术,48例行系统性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3例手术死亡(2.9%),余101例病人中29例术后接受顺铂+氟脲嘧啶辅助化疗,其中15例为传统术式病例,14例为二野清扫病例。结果胸腹二野清扫手术时间虽然较传统术式延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未见增高。二野清扫组清扫淋巴结组数(10.5组对3.2组,P〈0.001)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组数(1.1组对0.6组,P=0.038)均显著多于传统术式组。通过淋巴结清扫发现,双侧喉返神经旁(16.8%)、食管旁(22.9%)和胃左动脉旁(16.8%)淋巴结为胸段食管癌常见转移部位,10.4%病例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上纵隔(20.8%)与中下纵隔(31.3%)及上腹部(25.0%)3个区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野清扫组25.0%病例因扫除了传统术式可能遗漏的转移淋巴结使手术根治性提高,另有12.5%病例手术病理分期因此由pN0上升至pN1。术后辅助化疗病人中86.2%完成2个以上疗程,平均化疗3.1个疗程,无严重毒副作用或死亡。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术式组(36.4%对24.9%,P=0.049),术后化疗组显著高于未化疗组(44.8%对20.7%,P=0.023),接受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化疗者5年生存率最高(46.2%),显著高于单纯进行传统手术且未行化疗的病例(19.4%,P=0.018)。结论系统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病理分期准确性,淋巴结清扫与术后辅助化疗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1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1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04例(86.0%)、女17例(14.0%),平均年龄(64.9±8.3)岁。结果 左上气管旁淋巴结、右上气管旁淋巴结、下段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胃小弯和胃大弯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2.6%、28.0%、21.2%、41.7%、25.0%和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5%、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P=0.00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10)是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单纯腹部淋巴结转移组与单纯胸部淋巴结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5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N1期胸段食...  相似文献   

4.
N0期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癌 (pN0 期 )食管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 4 3例pN0 期食管鳞癌患者 16 6枚根治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 (pN0 )区域淋巴结的黏蛋白 1(MUC1)基因mRNA进行检测 ,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术后 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 ,监测肿瘤的早期复发 ,比较 pN0 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与否的肿瘤患者复发率差别。 结果  18例患者 (42 % )的 2 6枚 (15 7% )淋巴结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 ,TNM分期由Ⅰ~ⅡA 期上调为ⅡB~Ⅲ期 ;12例患者肿瘤复发 ,其中淋巴结微转移者 9例 ,无转移者 3例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5 7,P <0 0 5 )。 结论 pN0 期患者手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O%、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x模型及Kaplan-Meier法等对20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4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0.2%(82/204),转移度为7.57%(166/2193).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及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7.466,11.494.6.767,P<0.05);患者年龄、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关(χ2=1.086,3.897,P>0.05).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个数<4枚组与≥4枚组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4.494,4.450,P<0.05);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复发及转移(r=-2.060,-4.29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与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转移个数可影响预后.术后口服化疗药物对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有益.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通过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式、转移规律及其与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方法对11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食管癌手术中摘除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55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无论肿瘤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的影响,肿瘤分化越低,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位于隆突下和癌旁,腹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胃左血管旁及胃小弯处。结论对胸段食管鳞癌应行常规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尤其对T3和T4的患者,对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对颈部可疑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活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尽可能达到根治,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41/107)、34.5%(30/87)和36.8%(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不同N1状态对胸段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N1状态对胸段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治并行根治性切除胸段食管鳞癌的N1病人341例,以淋巴结转移数、转移度、转移区域数等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1~3个与大于3个、淋巴结转移度≤20%与〉20%、转移的区域数不同、是否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其1、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转移度、转移的区域多少与胸段食管鳞癌病人预后有关,仅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其独立预后因素,转移数大于3个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完善食管癌淋巴结分级,探索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理想分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1989年12月期间236例胸段食管癌切除,且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风险因子,Log—rank检验对按淋巴结转移数目、距离、范围的分级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10年随访率为92.3%(218/236),全组总的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2%、43.1%和34.2%;其中112例(47.4%)有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4.8% vs.66.6%;Х^2=77.18,P=0.000)。Cox回归分析:除了侵及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外,还有淋巴结转移个数、转移距离及转移范围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rank检验:按转移淋巴结数分组时,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6.00,P=0.000),但N2与N3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淋巴结转移距离分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9.29,P=0.000),但S1,S2,S3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淋巴结转移范围分组(0,1和≥2野),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47,P=0.000),并且各组间生存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Х^2=5.14,P=0.023)。结论按照淋巴结转移的范围(无转移、1野转移、≥2野转移)来修订食管癌TNM分期的N分级,更为合理并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pM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M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48例肺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3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见转移;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The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dorsal area of the thoracic aorta (DTA) is relatively low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It is difficult to approach the DTA using surgical procedures, such as an open thoracotomy and thoracoscopy in the left decubitus position.Case presentationCase 1: A 70-year-old man with esophageal cancer underwent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via a right thoracoscopic approach, followed by lymphadenectomy in the DTA via left thoracoscopy in the prone position. Microscopic findings revealed two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the DTA.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w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the pathological stage was T2N3M0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 7th edition). The patient showed lung metastasis 8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Case 2: A 72-year-old man with esophageal cancer underwent esophagectomy via a bilateral approach in the prone position, using a similar procedure as in case 1.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w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the pathological stage was T3N2M0. The patient showed a metastatic mediastinal lymph node 4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ConclusionBilateral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in the prone position can be safely performed, and it might be an alternative curative surgery for esophageal cancer. However, both our cases showed metastasi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long-term outcome and significance of dissection of lymph nodes in the DTA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remains controversial.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indications and efficacy of this therapeu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2月82例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78例常规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的胸腹部各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度、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清扫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1±3.4)枚及(1.1±1.7)枚,上纵隔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8±5.O)枚及(4.9±4.0)枚,腔镜组均多于开放组(P〈0.05)。腔镜组3年生存率(65.4%)与开放组(62.3%)相似(10g—rank检验,X2=0.022,P=0.886)。结论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疗效肯定,尤其是清扫上纵隔及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方面,更为有效及彻底。  相似文献   

18.
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结转移规律。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段食管癌手术616例,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洁清扫。结果:中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57.1%和21.5%。结论胸段食管癌必须重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