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小林  孙月梅 《陕西中医》2011,32(8):1100-1101
<正>《内经》曰:"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之胃气,《伤寒论》提出胃气不和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乃传世经典之作,《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深刻领会其"保胃气"的思想精髓,并将"保胃气"思想应用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临证揣摩,学有所悟,述略于下。1《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传世经典之作。《伤寒论》全书着重强调胃气的重要作用,张仲景在该书中进一步阐发《内经》旨意,提出了"无犯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伤寒论》中,胃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是指脾、胃、肠的功能和气机;其二是指胃气指人体的正气。仲景所论之“胃气”,不出《内经》之范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内经》重视“胃气”的这一临床重要的核心思想,并将《内经》中这一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5.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6.
《内经》有关胃气的论述,对于阐明生命现象,分析病理机转,指导防病治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对于《内经》胃气理论不仅有所发展,并且以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丰富了  相似文献   

7.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8.
<正>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书中首度提出"五脏六腑皆禀于胃""、胃气为本"等论述。作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伤寒论》中虽未能直接论述《内经》所载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医杂志》2012,(7):610
为进一步阐发《内经》医学理论、弘扬《内经》学术思想、促进《内经》学科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兹定于2012年7月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第十二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深化《内经》理论研究、拓展《内  相似文献   

10.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这一当今普遍认同的观念并不能尽然地概括出胃的生理功能,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脾胃论》中对胃的生理病理描述,可以看出胃气不仅有降,其生发作用也很重要,要判断胃气是升或降首先需要明确胃气的概念。胃降主要是对水谷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胃升主要体现在胃中清气的升举,故胃气的升降相司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胃气的升降失常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相应不同的病理表现,本文按胃升降失常在人体上中下三焦三个部位列举出相应的病理表现和参考临床用药,以期完善胃气升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