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后尾蚴膜的超微结构,确定反应活性部位.后尾蚴在兔抗血清中孵育3h后,体表有反应膜形成,皮层结构出现损伤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皮层表面。初步推测,后尾蚴膜反应是抗原抗体在虫体表面发生沉淀反应的结果,反应定位于皮层表面,抗原可能来自后尾蚴分泌排泄物。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报道了孵育液两种pH条件下,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神经系统AChE组织化学定位的观察结果。孵育液pH5.0时.虫体仅能显示中枢神经节;而孵育液pH6.0时.则能获得虫体神经系统结构的完整图象,包括一对中枢神经节。由中枢神经节各向前、后发出的三对纵行神经干及一对咽神经、相邻神经干间的横向神经联系及腹神经干间的神经网,以及由神经干向口、腹吸盘、排泄孔及皮层下发出的细小神经分支等。结果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神经系统结构虽发育较完整,但AChE活性相对较低。文中还对并殖吸虫神经系统结构特征的分类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经口感染家犬及SD大鼠后特异抗体、虫卵及虫体变化情况,探索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新传播途径。方法 自安徽省休宁县收集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分别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常规饲养。收集感染动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收集粪便,检测并殖吸虫虫卵。感染后30周剖杀,检获肺脏或肌肉中并殖吸虫成虫或童虫,比较分析尾蚴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得虫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家犬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和IgG抗体与囊蚴对照组的抗体变化规律一致,仅IgM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实验组SD大鼠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抗体存在时间和IgG的OD值高水平维持时间均较囊蚴对照组大鼠短。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家犬粪便中均检出并殖吸虫虫卵,肺脏中查到并殖吸虫成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SD大鼠粪便中均未查到虫卵,在其肌肉中均发现并殖吸虫童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可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为当地居民并殖吸虫感染新途径的探索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刘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8,16(6):468-470
并殖吸虫的虫种繁多,考其原因,乃是各虫种的生活史所处及的生态环境不同,而各自选择适应自身生长发育中各阶段中所需的不同宿主所致[1-3]。学者们对卫氏并殖吸虫生活中的某些细节迄今仍有不同意见[2,4,5]。就此,本文参照文献,阐述个人的研究与见解。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体内16种组化物质的定位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体内的糖原在实质组织中最丰富;G—6—Pase在皮层、皮下层呈中等阳性反应;蛋白质、RNA和DNA以卵巢、卵黄腺或睾丸处含量最多;酚酶仅在卵黄腺和卵壳处有较强的活性;ACPase主要分布在肠上皮及皮层内;AKPase在排泄囊壁、子宫壁、卵巢及睾丸处呈阳性反应;ATPase活性以皮层、皮下层等处最显著;MAO主要分布在皮层、皮下层、实质组织及肠上皮内;SDH和MDH酶活性在肠上皮、皮层及皮下层处最强;中性脂肪以肠管和肠内容物着色反应最明显;Est在虫体的皮下层及肠壁处呈中等阳性反应;脂酶仅在皮层、皮下层等处可见少量酶颗粒存在;AChE活性在皮下层呈中等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11.
嵌合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在浙江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省宁海县小汀村原为肺吸虫病重流行区,病人多有咯血,咳嗽等症状,痰液中易找到卫氏并殖吸虫卵。从当地溪蟹中收集该虫囊蚴,感染猫或犬被取成虫。将24个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卵巢和睾丸作染色体核型观察,6个虫体(6/24)的生殖细胞中期图象显示为二倍体型(n=11,2n=22);18个虫人体(18/24)为嵌合体型,其中9个虫体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为二倍体/三倍体的嵌合体型(n=11,2n=22/3n=44 相似文献
12.
大鼠感染卫氏并殖吸虫肝功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肺吸虫病对肝脏的损害,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临床和病理学工作者的重视[1、2],肺吸虫病可突出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病理上亦发现,肺吸虫病肝脏可表现为嗜酸性脓肿与虫囊肿。然而宿主感染肺吸虫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进行了大白鼠感染卫氏井殖吸虫(P 相似文献
13.
肺巨噬细胞对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损伤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受肺巨噬细胞损伤后的超微结构改变。后尾蚴与肺巨噬细胞孵育后,表现出现糜烂、肿胀、水泡、皮棘消失,感觉器消失或变形,指状突起变短或消失和外质膜局灶性溶解,基质内出现多层膜包裹的小体;加肺巨噬细胞上清液可致同样的病变。本文结果提示,肺巨噬细胞对后尾蚴有损伤作用,损伤的部位主要在皮层,其机制主要通过肺巨噬细胞分泌的可溶性介质。 相似文献
14.
两种染色体类型卫氏并殖吸虫的比较研究王恩荣,李得垣卫氏并殖吸虫有两种染色体类型的发现(1977、1978日本,1982中国),对存在不同临床表现和限定地理分布、表现一定生物学差异的卫氏并殖吸虫的病原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而本虫病原学的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白细胞介素2活性,对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观察。结果显示:CD3、CD4、CD4/CD8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白细胞介素2活性降低;吡喹酮治疗后1个月,检测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提示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可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对怡乐村并殖吸虫后尾蚴体表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发现:后尾蚴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160×90μ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开口为22.8×14.5μm。腹吸盘在虫体中部稍前,开口为27.9×10.9μm排泄孔在虫体末端。整个虫体表面被从皮层突出的嵴覆盖,嵴纵横交错呈网格状。在体后部,嵴变宽,网格变大,并在峭表面出现密集排列的圆形凹陷。除排泄孔外,体表其余部分均有成行排列的单尖棘。棘的外形有三种:在虫体腹面,体前部的为稻粒状和尖刀状;体后部的为舌状。在体背面均为尖刀状。体表上可见四种类型的感觉乳突:大圆形无纤毛扁平乳突(A型);大圆丘状中心带结节乳突(B型);大圆丘状无纤毛和结节乳突(C型);表面叠层中心带短纤毛乳突(D型)。A型乳突分布于口吸盘唇上;B型和C型乳突分布于虫体腹面,背面和两侧面,大体呈对称性排列。此外,C型乳突还分布于腹吸盘唇上。D型乳突仅见于口吸盘周边。 相似文献
17.
胡建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1):64-64,i001
并殖吸虫病是区域性分布的寄生虫病 ,多侵犯胸部。有关X线表现文献报道较多 ,B超和CT报道较少。X线、CT与B超联合检查尚未见报道。作者对近年来 47例资料完整的卫氏并殖吸虫病病例进行了影像学分析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在狗体内移行过程,其体壁、肠道和实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1)糖萼持续存在;(2)体表外质膜呈波浪式且渐明显,最后呈指状,基底膜出现反折且渐增多;(3)体壁的分泌颗粒、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分布呈动态变化;(4)肠道均由矮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其形态特征与成虫的相似;(5)最常见的一种实质细胞核大多为常染色质,胞质中含大量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这些特点与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过程的能量代谢、生物合成及营养摄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改进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以利于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方法 将浙江永嘉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通过秋水仙胺作用后分离睾丸 ,所用试剂均进行预温 ,通过低渗、固定、制片和染色等处理。 结果 浙江永嘉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采用改进后的制备方法 ,效果好。该虫染色体数 2n =2 2 ,核型公式 :2m +6sm +1 4t。 结论 改进后的染色体制备方法操作简便 ,染色体清晰 ,可读性好 ,便于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首次观察了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超微结构。虫体由体被、实质组织、肠腔及排泄囊所构成。体被由皮层、肌层、皮层细胞组成。皮层为一合体层,包括外质膜、皮层细胞质和基质膜。皮层表面见许多指状突起,突起有多级分枝。皮层基质内有皮棘,其根部位于基质膜,顶端突出于皮层表面但被外质膜覆盖,横切面上可见网格样结晶,基质内遍布球形、杆状两型分泌小体。皮层细胞位于肌层深部,细胞核位于其内,浆内可见两型特征性分泌小体,皮层细胞发生多条胞质小管穿过肌层及基底膜与皮层相连。结果提示皮层是后尾蚴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