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采用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5例在呼吸机治疗时采用俯卧位通气,q4h一次,每次治疗1 h;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的仰卧位通气,治疗后1、2、3、4 h,两组患儿各做血气分析,观察相同时间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PaO2和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俯卧位呼吸可明显提高通气效果,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护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呼吸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呼吸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治疗24h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及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h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H值、PaO2、PaCO2及Sa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6.67%(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2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普遍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新生儿实施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院就诊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新生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儿实施呼吸机治疗;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对治疗组患儿实施呼吸机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新生儿实施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NSIMV治疗组(试验组)和NCPAP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均进行血气分析,并统计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0h血气Pa O2、Pa C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24、48h NSIMV组(试验组)血气分析结果均优于NCPAP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优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38例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采用气管插管给予固尔苏后,采取NCPAP,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及胸片。初调NCPAP参数为:FiO2:0.21-0.50,PEEP:4-8cmH2O。观察记录上NCPAP后72h情况,如果出现PCO2>70cmH2O、FiO2>0.6、PEEP>8cmH2O,或者出现严重的呼吸暂停,改用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结果 38例患儿,其中2例转为SIMV,其余36例全部于72h内撤离NCPAP。结论固尔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改善其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例,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组25例和SIMV组20例,比较2组患儿上机后1 h、12 h和24h的血气指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肺气漏( PA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脑室内出血( 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 组治疗1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明显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OI)明显下降,与SI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开始时、12 h、24 h的PaO2、PaCO2、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短于SIMV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2组PAL、BPD、IVH 发生率、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迅速改善肺呼吸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疗效研究。 方法 选取NRDS患儿100例,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50例,早产儿32例,足月儿18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组(50例,早产儿32例,足月儿1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前、上机后血气分析(2 h 、12 h 、24 h)、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HFOV治疗组上机后2、12、24 h的血气分析数值和氧合指数明显优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HFOV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SIMV比较,HFOV治疗NRDS疗效尤其是早产儿NRDS能更好的改善氧合,更快地下调呼吸机参数,节省上机时间和减少肺部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NRDS患儿106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组(CMV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通气后6h和24h患儿血气分析结果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HFOV组治愈率显著高于CMV组(P〈0.05);且HFOV组患儿在通气后6h和12h,Pa02高于CMV组,OI、PaC02低于C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FOV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少于CMV组(P〈0.01)。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较常频机械通气更能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功能情况,提高治愈率,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鼻同步双相正压通气(S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 RDS 新生儿进行分2组 SBiPAP 和 NCPAP 组,SBiPAP 组接受 SBiPAP 治疗,NCPAP 组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结果2组正压通气24 h 后,SBiPAP 组动脉血气 PCO2、呼吸频率、24 hFiO2均明显低于 NCPAP 组。PaO2、PO2/FiO2均高于 NCPAP 组。 SBiPAP 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 NCPAP 组。无创正压通气失败需有创通气的比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采用经鼻同步双相正压通气模式能提高氧合,降低呼吸频率,减少 CO2潴留,减少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院进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研究组应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h、12h及24h后的PaO_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剂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经鼻塞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中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对38例使用经鼻塞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30例患儿氧合指数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治愈出院;6例转院;2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注重气道管理,气道冲洗及吸痰;密切观察氧饱和度及循环系统监护数值变化;注意患儿呼吸情况及自主活动的观察是确保高频振荡通气效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压力控制通气(PCV)、容量目标压力控制(VTPC)分别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VTPC+SIMV模式,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剂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38例NRDS患儿,根据患儿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儿接受肺表面活性剂和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4h各项临床指标及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9%(16/1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12、24h的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12、24h的PaCO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剂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令人满意,起效快,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治疗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exp)的疗效和风险性。方法随机将26例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镇静、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均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A组在通气治疗基础上增加压力控制法(PCV)肺复张策略。测定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0min、1h、4h、24h时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PaCO2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氧合指数PaO2/FiO2在30min、1h、4h、24h时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aCO2在治疗后30min、1h、4h、24h时均有明显降低。结论压力控制法(PCV)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是治疗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exp)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的发生呼吸困难的早产儿60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均给予固尔苏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给药后6、24、48 h时,PaO2:、PaCO2、pH的检测结果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组患儿呼吸窘迫的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呼吸窘迫的发生率为43.33%,治疗组患儿的呼吸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患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逐渐下降(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频震荡呼吸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高频震荡通气治疗组)25例,然后将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分别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血气分析结果改善幅度也大于对照组新生儿,P均<0.05,两组治疗后的统计结果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频震荡呼吸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患儿的血气分析方面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82-185
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及对照组(n=50),对照组患儿给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科学评估两种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24h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PaCO_2低于对照组,pH值、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可明显减少呼吸窘迫症状,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安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肺透明膜病(H M 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已被广泛使用,方式也较多,其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间隙指令通气(IMV)、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同步间隙正压通气(SIPPV)等均取得了一定疗效,降低了病死率。目前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NRDS报道较少。我院自2001年8月以来收治的NRDS病人用常频通气(CMV)治疗后,对不能改善氧合的病例改用HFOV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  相似文献   

19.
王伟杰 《中国药业》2013,22(11):127-128
目的观察固尔苏联合持续正压通气(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价值并总结体会。方法选取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共84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对照组仅予以CPAP治疗,余常规疗法相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X线胸片及血气分析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48 h试验组PaCO2明显降低,PaO2和血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CPAP疗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较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方法46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西地那非0.5mg/kg,每6小时1次,连用5天。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患儿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血气、氧合指数(OI)等。结果发绀缓解43例(93.5%),无效3例(6.5%)。治疗后患儿PAP下降,PaO2、PaCO2改善,OI升高,MAP无明显变化。新生儿窒息引起的PPHN高频通气、氧暴露及住院时间长于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重症肺炎。结论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但对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