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2.
阴跷脉考辨     
有关跷脉的理论最早散栽于《黄帝内经》,《难经》有相对详细的论述,后世医籍基本都依从上述医经之论。直至北宋张紫阳《八脉经》有关奇经八脉的论述与前人有所不同,并着重强调了阴跷一脉的特殊性,而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书中的跷脉理论已臻完善。1、循行分布。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之别出,起于然骨之后方,上内踝前方,沿下肢内侧上行到阴部,经腹部、  相似文献   

3.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4.
<正> 中医的十二经脉穴位,没有挟承浆穴的名称,但从经穴的走行位置看,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范围,因足阳明胃经的上行经脉,起于鼻根部,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沿眼眶下缘,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环口绕唇,  相似文献   

5.
针灸辑要     
(三)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阳经包括阳明、少阳、太阳三条经脉都起于头面部、经颈、项、胸、腹及背部下行,沿下肢外侧,通过足背,直达足趾端与足三阴经相接。 1.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眼内角睛明(与足太阳交会)→眼眶下行→入上齿中→还出环唇→交于承浆→下颌→大迎→耳前→发际→额颅。支脉从大迎→缺盆(锁骨窝)→过乳中→脐旁(对)→下肢外侧前缘→足背→食趾  相似文献   

6.
照海穴之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1]".又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和阴跷脉交会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临床应用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穴的重要性.本文综述古今资料,略谈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以期促进照海穴乃至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乃定 《光明中医》2004,19(2):35-35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从实践中总结出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肝有密切相关 ,特提出供同道参考。肝与心两脏在经络上相互关系 :足厥明肝经起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内踝前缘上行 ,抵小腹 ,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沿喉咙上行连目系 ;布胁肋 ,绕阴器 ,抵少腹。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属心系 ,其分支从心系分出 ,从心系上挟咽、沿食道上行连目系。心经和肝经在咽喉及目系交汇以相互联系。又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交汇于胸中。因此 ,心与肝不仅在经络上相互衔接 ,而在五脏之间也…  相似文献   

9.
侯俊峰 《西部中医药》2007,20(12):35-35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与任脉皆起于胞中,出于气街,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经脐旁沿腹部两侧,散于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唇口。其脉上以“渗诸阳,灌诸经”,下以“渗三阴”,为“经脉之海”,通调十二经之气血,故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及生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合称足三阴。足太阴脾经主要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从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交于足厥阴肝经,沿大腿内  相似文献   

11.
论卫气的循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种 ,其功能一是卫护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营养脏腑、肌肉、皮毛 ;三是控制调节腠理的开合 ,排泄汗液及维持体温的恒定。笔者根据《灵枢·卫气行》、《灵枢·脉度》、《灵枢·经别》、《灵枢·营卫生会》将卫气的循行路线论述如下。1 卫气的白昼循行黎明之时 ,卫气浮出于目 ,上行于头 ,沿颈部下行足太阳膀胱经 ,循背部向下到足小趾之端的至阴穴 ,再入足心 ,出内踝入足少阴肾经 ,自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入阴跷脉。从阴跷脉返回到目内眦。另外 ,卫气白昼循行还有五条侧支循行。一是卫气从目外眦别出 ,向下沿足少阳胆经到足…  相似文献   

12.
针刺跷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跷脉指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阴跷脉。《针灸大成》对其病侯作了详细的记载,有腰背强直、骨节疼痛、手足麻痹、拘挛厥逆、癫痫、目疾等数十种病症。笔者在临床中对某些疾病从跷脉入手,配合其他经脉的穴位,兹举例如下。小脑共济失调症患者,女,22岁。四肢活动异常,语...  相似文献   

13.
(七)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起于眼内背角,沿额上走,交会于巅顶。它的■脈,从巅顶至耳上角。直行的胍从巅顶入里络脑,囘出后项,沿肩膊内挟脊,至腰中,并沿膂内,深入内腔,联络肾藏,入属膀胱本腑。又一支脈,从腰挟脊而下,通过臀部,下入膝弯下。还有一支脉,从肩膊内左右下胛挟脊,经股外侧后方下行,与前一支会合于膝弯中心,再行至腿肚,出足外踝后方,沿足小趾本节后的高骨,至足小趾外侧尖端,与足少阴经相接。病候:本腑经脈如因病变动,则发生气上冲而头痛,痛得利害时,眼睛象要脱出,头项象抽拔,脊柱  相似文献   

14.
阴跷脉起于足根内侧 ,沿内踝而上 ,经下肢内侧 ,循躯干腹面上行 ,穿过锁骨上窝 ,沿喉结旁、鼻两侧 ,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 ,与阳跷脉会合。道家认为阴跷穴又名会阴 ,位于前后阴之间 ,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内丹修炼家称之为生死窟、虚危穴、复命关等等。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 ,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 ,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 ,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 ,故此穴一动 ,诸脉皆通。同时它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 :“凡人有此八脉 ,俱属阴神 ,闭而不开 ,惟神仙以阳气冲开 ,故能得道。八脉者 ,先天大道之根 ,一之…  相似文献   

15.
任建宁 《中国针灸》2013,33(2):168-170
探讨胃病则阳跷穴满导致失眠的机制以及以跷脉穴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从经络学上看,通过承泣等胃经腧穴使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跷脉对于寤寐之所主,主要是由于它与目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相连.由于足阳明胃经在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又与阴阳跷脉在目下及口角之旁分别交会,所以,一旦胃的功能失调,胃失和降,就会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使阳跷脉气机失调而导致失眠.同时举例说明选择相应的胃经及阳跷脉穴位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正>足厥阴肝经有14个穴位,起于脚大拇指内侧趾甲缘上,向上到脚踝,然后沿着腿的里面向上走,在肾经和脾经的中间,最后到达肋骨缘。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左右各14穴。循行路线从下向上走,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经离内踝1寸处上行于小腿胫侧,至离内踝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后上行膝腘胫侧,沿  相似文献   

17.
杨力 《科学养生》2010,(7):15-15
足,人体的第二肾脏 ——足少阴肾经发源于足 足少阴肾经起源于足小趾,沿足内踝经小腿内侧、大腿内侧然后上行,从腰背人肾,并且在足部分布了涌泉等7个穴位,所以足部与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能量和营养,当然就能调节树的生长,治疗树的病害了. 7内外邪的传变过程与途径 中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素问·太阴阳明论>有:"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日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相似文献   

19.
平调阴阳跷脉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外翻11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调阴阳跷脉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外翻110例临床观察273100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桂清民主题词跷脉,足内外翻,针刺疗法足内外翻是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纠正足内外翻症状,有利于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对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早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联合组,分别予以温通阴跷脉法治疗、康复治疗、温通阴跷脉法联合康复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针刺组足内翻积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康复组足内翻积分分别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康复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分别与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足内翻的恢复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