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趾内翻畸形并小趾囊炎手术治疗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性 1例 ;女性 3例 ,年龄 5 0~ 62岁 ,平均5 5岁 ,4例均有小趾内翻畸形 ,合并小趾外侧囊炎及第 5跖骨头处痛性胼胝 ,其中 1例因糖尿病并发小趾囊炎感染。 4例病人临床症状均较重 ,影响正常行走 ,要求手术治疗。1.1 影像学检查足部正位片 4例均发现小趾内收 ,第 5跖趾关节向内侧偏斜 ,测量第 5跖骨长轴与近节趾骨长轴的夹角度数平均为17° ,第 4、 5跖骨头间距加大 ,第 4、 5跖骨夹角平均为 15°。1.2 手术方法分别作第 5跖趾关节外侧及第 4、 5跖趾间纵切口 ,切除小趾外侧囊炎 ,并切除第 5跖骨头外侧增生骨赘 ,松解…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5岁,因右足小趾反复发生甲沟炎而就诊。查体:右足小趾重复畸形且第四、五趾并趾,重复小趾仅甲部游离,余与邻趾并合。手及对侧足未见畸形。患足正位X线片示:小趾末节趾骨分叉,第四、五跖骨间可见一细小的条状骨(图1)。治疗:将重复小趾切除,凿平趾骨骨突,行小趾甲沟重建。术后随访1年,未再发生甲沟炎,外形及功能满意(图2)。图1术前足正位X线示小趾重复图2术后1年足正位X线片Fig.1PreoperativeA-PX-rayshowssuperfluousboneFig.2A-PX-rayofthefoot1yearafteroperation讨论多趾常对称出现,且以小趾重复多见;主要变化在跖骨,可为第…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WMH)及突出距离(DPMH)进行X线测量,结合临床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平均测量结果分别为:第4~5跖骨间角13.57°±2.99°和8.88°±1.88°,改良4~5跖骨间角12.80°±2.86°和9.28°±2.13°,小趾内翻角18.47°±6.22°和9.96°±5.39°,第5跖骨外翻角6.55°±4.06°和3.36°±2.10°,第5跖骨头宽度13.27 mm±1.59 mm和12.00 mm±1.25 mm,第5跖骨头突出距离3.91 mm±1.08 mm和3.12 mm±0.74 mm.正常足的范围:第4~5跖骨间角5.19°~12.58°,改良4~5跖骨间角5.09°~13.47°,小趾内翻角1.38°~19.04°,第5跖骨外翻角1.21°~7.59°,第5跖骨头宽度9.55 mm~14.45 mm,第5跖骨突出距离1.65 mm~4.59 mm.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各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趾囊炎足中第4~5跖骨间角与小趾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5).[结论]X线测量是诊断小趾囊炎的重要临床指标.第4~5跖骨间角>9°、小趾内翻角>10°、第5跖骨外翻角>3°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诊断为小趾囊炎.  相似文献   

4.
足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第1楔骨远端内侧缘塌陷,第1跖骨内收,其轴线与第1楔骨纵轴线夹角增大,此夹角简称跖楔角。笔者通过第1楔骨远端截骨,经内侧楔形植骨矫正第1楔骨远端内侧缘塌陷,减小跖楔角治疗足拇外翻2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病例1,男,52岁,发现右足拇外翻10余年,第1趾内侧肿胀、疼痛3年,曾行强的松龙局部封闭及小针刀治疗,但疗效欠佳,且外翻逐渐加重,行走时疼痛加剧。X线片测量,右拇趾向外倾斜35°,第1、2跖骨头部间距23cm,跖楔角25°。病例2,女,46岁,发现双足拇外翻5年,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治疗合并痛风的(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治疗痛风的(足)拇外翻患者17例23足,取病变跖趾关节内侧弧行切口,锐性分离,彻底清除泥砂状物,切除增厚部分的关节囊。清理肿胀的滑膜组织,紧缩跖趾关节囊;外侧弧形切口,将足拇收肌腱移位至第l跖骨头外侧,同时切除外侧籽骨和内侧跖骨头突出骨赘,从而矫正第1跖骨内收畸形。再显露近节趾骨“V”形截骨矫正外翻角度,自制骑门钉固定,、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切口在12周愈合,第1跖趾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术前根据患者足正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AV)为15~30°,平均26°,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为0°~12°,平均为6°。5例第1跖趾关节籽骨半脱位。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结果手术前后IMA(分别为8°±1.5°,5.5°±1.5°)、HAV(分别为23.5°±5.5°,12.5°±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拇外翻评分优良率为92.6%。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全部一级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cBride联合Akin截骨方法治疗合并痛风的轻度拇外翻,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 Reverdin手术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 自 1992年~ 1998年实施 Reverdin手术治疗外翻患者 17例 31足。术前于负重位行 X线检查,测量外翻角平均为 30°,第一跖骨间角平均 10.9°,近端关节固定角平均 19°。按常规治疗外翻的手术方法行趾跖外侧挛缩组织松解,显露跖骨头并切除内侧骨赘;同时按术前 X线片上划出的截骨线,测量楔形基底宽度,对跖骨头楔形内翻进行截骨,充分纠正近端关节固定角。结果 随访 1~ 8年,平均 4年 5个月, 17例 31足,优 10例 19足、良 6例 11足、差 1例 1足,优良率 96.8%。术后无一例出现截骨延迟愈合及跖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负重位 X线片复查示,近端关节固定角平均为 1.95°,平均改善 17°;外翻角平均 14.3°,平均改善 15°;第一跖骨间角平均 5.8°,平均改善 5°。结论 术前测量近端关节固定角是正确选择外翻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可增加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第5跖骨Ludloff截骨治疗小趾内翻畸形并小趾囊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第5跖骨Ludloff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内翻合并小趾囊炎8例;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应用拇趾一跖趾一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0 min;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10个月;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前AOFAS评分为(44.75±3.65)分,术后为(86.25±3.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5跖骨Ludloff截骨治疗小趾内翻畸形并小趾囊炎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微创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男2例(2足),女30例(47足);年龄23~80岁,平均57岁。手术前后对患者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拇外翻角),IM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FAS)对手术前后的A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IM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A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按照上述疗效标准:优33足,良15足,差1足。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因“右足第1跖趾关节裂断伤后第1跖骨头外露3天”入院查体:“右足第1跖趾关节部缺如,第1跖骨关节软骨外露1.5cm×2cm大小,皮缘红肿,X片示:第1跖趾关节缺如。术前检查无异常,创面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经换药1周后在持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足和外翻足横弓的形态,探讨横弓在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5名外翻患者65只足和30名正常人60只足,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足正位X线片和前足轴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st intermetatarsalangle,IMA),各跖骨头、籽骨到足底的距离。[结果]外翻足HVA平均30·8±8.9°,第1、2跖骨间角为16.5±2·6°;正常足HVA为10·2±2·0°,第1、2跖骨间角7·9±1·6°。外翻足与正常足比较第1跖骨头向下移位,第2、3跖骨头距足底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足。腓侧籽骨向外上方移位,胫侧籽骨向外侧移位。[结论]外翻足横弓塌陷,籽骨脱位,第2、3跖骨头过早、过重负重易产生疲劳性骨折、跖骨痛和足底胼胝体。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2 2岁。自出生后右足已存在多趾畸形 ,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语言、行为、智力等一切正常。近三代家庭成员只有其父右足第 5、6趾多趾分裂不全伴并趾畸形 (见图 1)。查体 :一般情况好 ,头颈部、心肺及腹部、脊柱、双上肢及左下肢未见异常。右足多趾 (6趾 )畸形 ,前足较健侧稍宽 ,排序第 5趾发育不良 ,较第 4和第 6邻趾略小 ,可随邻趾作同步跖屈、背屈运动。图 1 第 5、6多趾分裂不全伴并趾畸形  X线正斜位片 :右足第 5、6二趾的近节趾骨干基部融合并构成一个宽基的关节面 ,6块跖骨中第 5跖骨形态短小 ,近端斜向第 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女性患者。年龄56~71岁,平均62岁。病程5~30年,平均16年。患者均表现为双足外翻,第2~5趾合并锤状趾或槌状趾畸形,其中5足合并第2跖趾关节半脱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36.9±6.4)分。术前负重位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46±5)°,第1、2跖骨间夹角(12±2)°。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X线片复查示第1跖趾关节达骨性融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9年。患者跛行步态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行走时足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X线片测量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度为(17±4)°,第1、2跖骨间夹角为(11±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根据AOFAS改良标准评分为(85.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1,P=0.001)。1例于术后4年前足转移性跖骨痛复发,继续随访中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足畸形,可获得较好外翻矫形,重塑前足负重面,有效缓解行走时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其中35例56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26例43足,行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9例13足,患者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头下存在疼痛性胼胝体。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结果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0.1°±4.9°,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2.2°±5.0°;术后!外翻角为14.7°±2.7°,第一跖楔关节角为6.9°±1.5°。术前AOFAS评分为(47.6±5.8)分,术后为(84.3±5.7)分。行第一跖骨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5.0°±5.8°,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6.7°±1.8°;术后!外翻角为16.7°±2.4°,第一跖楔关节角为7.8°±1.4°。术前AOFAS评分为(44.7±5.7)分,术后为(85.7±4.5)分。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外翻角、第一跖楔关节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一、五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关节固定角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AOF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一跖楔关节角增大的!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内收畸形可以获得优良的术后效果;而对于伴有前足疼痛性跖侧胼胝体者,建议联合行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头平面足横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改良Wilson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2年以来运用进口微创动力设备及器械,施行微创改良Wilson截骨术83例,153足,其与传统手术不同点为手术在0.5 cm切口下操作;截骨部位于跖骨颈部,截骨线与跖骨纵轴垂线的夹角为15~25°,超薄锯片厚0.36 mm,术后不用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9例,126足,随访6~31个月,平均19个月,优良率98.4%,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夹角(IMA)较手术前分别平均减少17.3°和4.8°.[结论]微创改良Wilson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愈合快,早期活动功能恢复早,适用于中度(足母)外翻.HVA<40°,IMA<16°者选择此手术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七趾畸形1例     
患者,女,1岁,家族中无多指(趾)畸形病人。1991年4月来院就诊。检查:一般情况好,智力及发育与同龄儿无差别,右足明显宽于左侧,拇趾略外翻,拇趾内侧多出两趾,大小相当于无名指及小趾。多趾感觉正常,有趾间关节及跖趾关节,可以自立活动,右足X线片显示,右足多出两趾,趾骨均为两节,各有跖趾关节,七根跖骨,其中一跖骨仅有豌豆大小,无楔跖关节。诊断,右足七跖七趾畸形。治疗,手术切除多余跖骨及多余两  相似文献   

16.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7年8月采用微创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囊炎,其中37例69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应用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果]第4、5跖骨间角术前为14.36°±7.32°,术后为9.36°±2.92°;小趾内翻角术前为20.44°±7.36°,术后为4.36°±1.35°;改良第4、5跖骨间角术前为10.36°±2.81°,术后为7.83°±2.37°;第5跖骨外翻角术前为5.46°±1.70°,术后为2.13°±0.38°。术前AOFAS评分为(45.7±5.6)分,术后为(85.3±5.1)分,两者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Mu外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3月~2001年10月对30例(39足)(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Mitchell手术.术前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平均为29.5°,IMA平均为12.5°.本术式与传统Mitehell手术不同的是在第一跖骨远端只行一次横行截骨,不留外侧棘,根据IMA的大小决定截骨远端外移的多少,再向跖侧移位2~3mm,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随访38足,随访时间为11~38个月,平均31个月,优32足,良5足,差l足,优良率为97.4%.术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平均为14.5°,平均改善15°;IMA平均为8.5°,平均改善4°.结论改良Mitchell手术可矫正第一跖骨内翻,更重要的在于矫正畸形而不破坏(足母)趾的生物力学作用,第一跖骨头的跖侧移位,重建了足横弓,恢复了(足母)趾的负重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19例(35足)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患者资料,男2例(4足),女17例(31足);年龄33~73岁,平均5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翻锤状趾畸形和跖痛。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在术前及术后X线片上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及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了解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术后17例(32足)患者获得平均42个月随访,患足外形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9足跖痛完全消失;3足出现第五跖骨外侧转移性跖痛,经垫前足减压垫缓解。1足因趾末节部分坏死而切除。成形的跖趾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僵硬。AO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46.82±6.13)分、(9.03±1.82)分、38.96°±10.13°、15.87°±3.43°,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2.12±0.67)分、15.84°±5.12°、10.35°±1.67°。根据AOFAS评分,优23足,良5足,可4足,优良率为87.5%(28/32)。结论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前足畸形效果优良,术后能明显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介绍例 1 男 ,2 4岁。右足前半部砸伤 ,致右足跖骨近 1/ 3处以远不全离断 ,仅有屈趾肌腱相连 ,跖骨多发骨折。手术切取右足损伤前半部 ,清除失去生机的软组织 ,修整皮缘。将已断离的足远断段内跖骨剔除。修整后用克氏针分别与第 1~ 5跖骨残端行内固定。 5个跖骨头关节软骨清除修平。保存足底三点负重结构及足三弓结构。取对侧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降支联合肌皮瓣 16 cm× 2 6 cm移植修复右前足软组织缺损。皮瓣远端与足底近断端皮缘缝合 ,再绕过跖骨头向背侧翻转 180°,蒂端与足背近断端皮缘缝合 ,侧方皮缘足底部与足背部缝合 ,包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足拇外翻伴锤状趾及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6诊治的172例足拇外翻伴锤状趾及小趾内翻畸形,作小切口用小磨钻截第1跖骨矫正足拇外翻畸形,松解肌腱及周围软组织或做假关节矫正锤状趾畸形(必要时用克氏针固定),第5跖骨截骨并用克氏针固定矫正小趾内翻畸形。结果术后17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4(6~30)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温建民等的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优151例,良19例,差2例,优良率98.8%。末次随访时第1、2跖间角,足拇外翻角,第4、5跖间角,小趾内翻角,以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足拇外翻伴锤状趾及小趾内翻畸形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外形美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