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相互影响,缠绵不愈,最终导致慢性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3.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主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既能养神,又能柔筋。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阳气柔筋的功用,并将其应用于痹证的治疗中。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多为致痹之本,因此很多医家善从滋补肝肾阴精治疗痹证。而笔者认为无湿不成痹,湿邪是致痹的重要因素,湿邪又与阳气有密切关联,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或湿胜则阳微,因此可推断阳气与痹证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而阳气本身也具备养筋之用,唯有散寒祛湿,温补阳气,使阳气通畅、充足,筋脉才得以濡养,则痹证自除。故痹证病机可概括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并提出温阳、通阳的治则,为今后治疗痹证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4.
颈椎多为阳经循行之所,依靠阳气温养。阳气不足,易招风寒,气血痹阻而发为痿痹、项强。临床治疗颈椎病选穴以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等阳经穴位为主,选方用药以葛根汤、羌活胜湿汤等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汤剂为主。颈椎病病因病机多由阳气不足,风寒痹阻气血导致,临床调治应选阳穴,用药以温通阳气为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5.
徐冬磊 《新中医》2021,53(24):19-21
从气机升降的角度对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太阳中风的病机是风邪引动木气升散太过,阳气浮动、外泄产生的疾病,其病理状态是阳气升发太过,气机总体趋势向上;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寒阻肌表,阳郁不得散,即阳气升散不及的疾病,其病理状态是阳气升散不及、气机总体趋势向下。  相似文献   

6.
戴云波,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已故名老中医。行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痹证尤有独到之处。阳虚为本痹阻为标戴师认为:人身卫气乃拒邪之藩篱,其源于阳气,阳气旺盛,则内能养脏腑,外能拒虚邪贼风入侵肌体,虽感受风寒湿气也不会形成痹症。必因阳气内虚,风、寒、湿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痹塞,而痹症方可形成。因此,阳气内虚是形成痹症的根本原因。只有阳虚在先才可使风、寒、湿气乘虚而入,阻痹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症;而脉络阻痹,气血瘀滞又可影响阳气的化生及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使痹症逐渐加重,缠绵难愈。因而治疗痹症的关键在于振奋和固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素体气血阴阳不足为其发病基础,病位在络,湿瘀闭阻络脉,为其主要病机.本文论述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常见证型,并提出治疗五法:化湿宣痹法治疗湿热痹阻于络型、化痰通络止痛法治疗痰浊痹阻于络型、益阴通络法治疗络脉空虚,血运不行型、温阳通痹法治疗阳气痹阻不通型、辛润活络法治疗瘀血阻络,血运不行型.因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痹阻不通,故在治疗时采用通法,强调通法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附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4-365
探讨肿瘤性皮肤瘙痒症从阳郁论治的理论依据,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机,阳气内郁贯穿于肿瘤发病的全过程。机体气机不畅,阳气郁滞于肌表,郁而化热,郁热阻于肌肤,营卫失和,肌肤失去气血濡养,发为皮肤瘙痒。升阳散火法以疏导、升发初生气机为原则,可用于肿瘤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血痹小议     
《金匮要略》载有血痹一病。然其属何病,诸家见解不一。或以为血痹系痹证之一种,或以为中风后遗证亦多见之,主张将其归入中风。其实,血痹既非痹证,亦非中风,乃为孙络瘀阻之病。痹者,闭塞不通之谓也。血痹者,乃脉道闭阻,血行凝滞而使然也。《血痹虚劳病篇》云:“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此言外强中干之人,因精血虚于内,阳气虚于外,故稍一遇劳,即汗出不止。缘汗出而阴血复伤,阳气亦随之外泄而重耗。血脉空虚,虚阳  相似文献   

10.
1通阳法定义通阳,就是通达阳气。通就是通透、通达之意。所谓通阳法,就是治疗因阳郁不通引起疾病的治疗方法。详细说,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以驱除各种影响阳气运行的病理因素,使阳气运行复常,通达上下内外,从而达到宣通阳气的治疗目的。2通阳与温阳阳衰与阳郁在治疗上都应当以使阳气发挥正常的功能为主要目的[1]。"温阳"和"通阳"虽然都是临床中常用的治法,  相似文献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病机是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宣通”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痛可逐渐痊愈。风寒湿痹,辛而温之,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风湿热痹,疏风清热化湿,使风散热清湿去;顽痹痰瘀胶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胸痹篇10方(含附方)所治,或因水饮,或因痰浊,或因阴寒,或因心胸气郁不畅,诸邪痹阻心胸,胸阳不振,气机不调,上下痞塞而致胸痹、心痛、短气诸证,其证或缓或急,或轻或重,若从阳气不足,阴邪痹阻,或阳气郁滞角度思考,则执简驭繁,临证不惑。  相似文献   

13.
阳气滞而不通成为阳郁,导致阳郁的病因大抵有湿阻、痰阻、气滞、血瘀等。分析阳郁发病形式的方法有很多种,认为阳郁可于表里发病或三焦发病或五脏发病,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发病表现和发病机理,但疾病结果均为阳郁于内,无法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大法总归"通阳行气",故笔者以阳郁发为表里、三焦、五脏的3则病例分析,总结阳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法。  相似文献   

14.
总结旷惠桃教授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经验。旷教授认为,阳气内虚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故治疗的关键在于温养阳气,临床常分风寒湿痹、瘀血痹阻与肝肾不足3型治疗,分别对应于疾病早期、中晚期与晚期,予自拟养血通痹汤、益气活血汤与独步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之周围神经损伤一病,就其临床症状有感觉、运动障碍,和植物神经损害之营养性改变等,与祖国医学的“血痹”之论述,很有相似之处。关于“血痹”的成因,《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此为感受外邪,血分凝滞,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其证候表现上,血痹是为肌肉麻痹无痛感。  相似文献   

16.
痹症是由于正虚感邪、阳失温运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屈伸受限的病证,其本质属阴。张仲景《金匮要略》诸多的治痹方剂中非常重视阳气的温运作用,包括通阳、温阳与扶阳,使表里内外痹阻之阳气得以温运、通畅,使机体微弱之阳气得以补充、振奋。纵观《金匮》治疗痹症原文,"温运阳气"的治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7.
王付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各类疑难病症。在顽固性心绞痛方面,他认为以阳虚内寒为主,主张助阳散寒基础上,根据挟痰湿、挟瘀、挟郁热的不同,兼以化痰湿、通瘀、解郁热,强调温振阳气以通达血脉止痛,尤其擅长运用乌头汤合方进行辨治。阳气亏虚、痰浊痹阻证候予乌头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胸阳不振,热郁内伏证候予乌头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阳气虚衰,心脉痹阻证候予乌头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运用保元汤临证治疗三则:冠心病,证属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通痹。慢性腹泻,证属脾胃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末梢神经炎,证属气血阳气俱亏,瘀阻脉络,治宜温阳通脉。  相似文献   

19.
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又说:“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类证治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心痛的范围。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胸阳不振,脉络淤阻所致。冠心病心绞痛多发生在胸前部,因为胸部为阳气升发之处,若心阳不振,浊阴凝聚于胸,以致血行不畅,心血痹阻,不通则痛。以温通心阳,益心气,宣痹通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