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5位扶阳派医家的医案入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伤寒论》理论对扶阳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与扶阳派之间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关系;并对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即对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2.
收录范中林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58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范中林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其运用姜桂附三类药物时,在用量关系上存在明显规律,即附子类用量大于或等于各类姜用量,各类姜用量大于或等于桂枝类用量。  相似文献   

3.
收录吴佩衡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67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吴佩衡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相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收录祝味菊运用姜(生姜、干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的医案共123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祝味菊运用姜、桂、附的用量、用法、使用比例、配伍、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相应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素圃医案》系清代江浙名医郑重光晚年所著之医案集,郑重光为火神派前期医家,用药处方为典型的火神派风格。其论证以阴证为多,辨证以脉诊为重,诊治以温补见长,临床多用姜桂、附子起病,不啻见垣一方。《素圃医案》4卷共184例,"女病治效"34例,其中附子之用高达21例。自谓扶阳医家,擅用姜附,特色鲜明,遵循古训,却不囿于女病之限。文章将对郑重光在"女病治效"之附子的妙用作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6.
《扶阳讲记》重视阳气思想及使用姜附桂情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扶阳讲记》重视阳气思想,卢崇汉先生及其门人重用附子,使用姜附桂配伍独步医林,书中举隅的临床医案体现卢氏时时不忘标本,明知逆顺,不忘扶阳原则。火神派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当代值得认真探讨,研究和传承火神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服药反应的记载,如服用辛温方剂后出现烦躁、衄血、口渴、下利等,看似症状加重,病情加剧,实则为服药后的正常反应。扶阳派医家深得张仲景辨治之妙,对服用姜、桂、附等温热药物的药后反应体会深刻,积累了丰富经验,临证之际应对自如,胆识过人。笔者立足《伤寒论》,就扶阳派医案中姜附剂之服药反应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扶阳讲记》扶阳核心在于"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书中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扶阳为核心的学术讲稿以及与学者、门人如刘力红教授等的对话记录,体现其推崇阳气、重视扶阳思想,善于姜附桂配伍,举隅的临床医案。对于火神派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当代青年中医认真探讨、研究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汪剑是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推崇易水学派李东垣和扶阳学派郑钦安二家之说,善于运用温阳法、扶阳法、回阳法、姜附五苓散等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证。兹择汪剑老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医案3则,包括视直如曲、经年久咳、经年痞胀,探讨其临证辨证论治规律,阐析姜附五苓散的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0.
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药品组方,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郑火神""扶阳派首领",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辩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识、治疗临床所见各种病症,同时强调阳主阴从,人身立命阳气为本,形成非常独特的的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郑婧  石昆  王群  张思超 《光明中医》2016,(9):1244-1245
目的以阳为梯攀上卢氏的肩膀去发现更多中医的精华。方法通过阅读《扶阳讲记》,熟知人体之本——阳气,其立命、治病在于阳,姜附桂的配伍使用将扶阳理路发挥的淋漓尽致,临床医案中标本虚实混杂却完全体现阳主阴从的思想,不忘扶阳。结果阳气是人体的根本。结论火神派扶阳的思想值得当代医家认真思索和探讨,我们应以阳为梯攀上卢氏的肩膀去发现更多中医的精华,去振兴中医,去疗苦济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9 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 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 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 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 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民清时期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樵两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恽铁樵及其他7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两位医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两医家临证处方同中有异,皆为攻补兼施,张氏偏补后天脾胃,恽氏更重先天精血。  相似文献   

14.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张锡纯及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张锡纯与各医家在临证常用药物排序,相关性分析,方剂计量8项指标分析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在运用生石膏、山药、山茱萸、黄芪、白芍等药物时与其他医家风格迥异。结论作为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具有鲜明和极具创新性的临证用药个性,与其他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性,与非汇通医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正>2擅用姜附特色突出2.1擅用附子从本书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素圃擅用附子的特点,体现在广用、重用、专用几个方面,而这正是火神派医家的共同特点。广用:广泛投用附子,是火神派医家的最大特点,本书无疑显现了这种特点。无论伤寒、暑证、疟疾、痢疾、中风、男病、女病各种病症,素圃以姜附热药投治者居多,比比皆是,尤其若与吴门时医相比,这种擅用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5位近代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探讨陆渊雷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以陆渊雷及其他4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及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陆渊雷临证高频用药以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为主。常用君药是:柴胡、黄芪、黄连;白术、半夏用量比其他4位医家高。陆渊雷临证用药计量指标与近代5家均值比较显示:陆氏主要突出指数高于均值,个别药物计量突显性强。结论:陆渊雷临证用药习惯上与近代医家有相似之处,且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廖濬泉先生所著《廖濬泉儿科医案》中使用温阳扶阳方药的50例医案,整理分析温阳药物在廖老儿科医案中的运用。廖老使用温阳扶阳之法主要涉及阳虚阴盛、脏腑虚寒、寒邪直中等证,常用代表性的温阳药物有附子(附片、小白附子)、姜(干姜、炮姜、生姜)、桂(桂枝、肉桂)、丁香、肉蔻(肉豆蔻、肉蔻霜)、川椒、细辛等。廖老强调通过扶阳温阳来扶持小儿机体正气,祛除阴寒邪气,从而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新安医家中出现一批运用温补培元治法的著名医家,其先驱者为汪机,中坚者当推孙一奎,另尚有江瓘、吴洋、郑素圃、汪文绮、吴楚等,被称之为“培元派”,现就代表性医家所存医案1400余例,运用Foxpro3.0编成程序,对其病证、方药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用药规律,总结成“温补培元方”。 资料 现从新安温补培元医家中选其最具代表的8位进行研究。8位医家医案著作共载医案1400余,其中运用温补培元治法的案共653例,约占总数的47%,可见使  相似文献   

20.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名医。其潜心研究《伤寒论》,遥承郑钦安扶阳学术理念,擅用大剂量姜(生姜、大包姜、干姜)(简称姜)、附子(简称附),屡起痼疴沉疾。《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是研究范氏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现就其应用姜、附的学术思想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