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毒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痹"的记载,<内经>系统地论述痹证,痹病首见于<扁鹊心书·痹病>.中医将痹病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和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历代医家对此阐述丰富."毒"是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有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各种污染等;内生之毒是指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所滋生的毒邪."毒"是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体内过量,以致邪气充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毒邪浸淫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诸病蜂起,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相似文献   

3.
刘完素燥论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洁 《中医杂志》2004,45(10):723-72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很有见地,蹊径独辟.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 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 形成了证治一体, 从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邪及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 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浅论湿热痹     
痹证,《内经》分为风寒湿痹,兼热者名热痹。今人食精梁高脂、饮冷卧凉,易成湿;嗜烧烤灸炒、辛辣厚味、烈酒暖居,易积热,故湿热之痹尤多。痹证郁久化热或与湿相合,则湿热已成主要问题;治法以清热燥湿为主,兼祛风湿、通经络。  相似文献   

5.
燥痹是感受燥邪或机体津液不足,导致关节、筋骨、肌肉及孔窍失养,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肤枯涩、口眼干燥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痹证。由于燥痹的发病与机体津液不足和经络痹阻有关,其治疗有别于一般的痹证。根据燥痹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对燥痹的治疗探讨如下。1燥痹之本在肾,筋骨失养为标,治当滋肾流液、荣养关节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综合征是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燥毒是贯穿本病始终的关键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清热解毒、润燥化瘀的治疗法则在临床实践中多获效果。  相似文献   

7.
燥为六淫之一,为秋季主气,五行属金,在脏为肺,其化为敛.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对燥的因、机、证、治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周健 《四川中医》1991,9(3):5-6
  相似文献   

9.
Pu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提出了“痹”这一病名 ,《素问·痹论篇》对其病因病机 ,证候分类及演变做了详细论述。很多后世医家遵循《内经》意旨 ,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体上多以“五体痹”(筋、脉、肉、皮、骨 ) ;“五脏痹”(肝、心、脾、肺、肾 ) ;风、寒、湿痹进行论治。另外 ,又有众痹、历节、顽痹之说 ,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有一种痹证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 :痛点固定 ,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查阅文献资料 ,未发现对这一类病症有详细论述。本文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疒甫 痹”这一病名 ,仅做初探 ,并希同道参考指正。“疒甫 ”读…  相似文献   

10.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11.
叶平阳  高明利 《光明中医》2016,(19):2900-2902
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显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现以津液亏虚为基本理论基础,论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汲取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从而探讨总结本病的辨证论治施治方法,从而说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12.
燥邪致泻说     
泄泻病,历代医家将其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论外感者,因风、因寒、因暑、因湿、因热者颇多,唯燥邪最少,即使论及也多是片言只语,未能详阐其病机.人们囿于泄泻无不因于湿的习惯认识,将燥邪致泻统归于湿.  相似文献   

13.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14.
治燥痹三途     
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学"燥痹"范围。笔者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学术继承人。总结阎老师经验,认为燥痹的病机基础在于肝肾阴虚,辨治可从肝肾阴虚津枯液少、津枯肠燥、尪痹兼燥3个途径考虑,要点在于识证准确、变化得法。  相似文献   

15.
孟繁洁 《四川中医》2003,21(11):6-8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阐发燥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的大纲,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研究证明,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大优势。今笔者不揣愚陋,浅述于此。痹证的发生涉及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有关。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  相似文献   

17.
燥邪病因与咳嗽的关系探讨——西北燥证病因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咳嗽是西北燥证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病症。关于咳嗽的病因,历代医家多论风、寒、热,较少揭示燥邪与咳嗽的关系。在西北地区,尤其在新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燥邪横逆,燥证多发,咳嗽是常见的燥证症状,而燥邪则是导致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阐发燥邪干燥、清冷、收敛、滞涩、外坚、急切的气化属性与咳嗽的病机联系,并区分凉燥咳嗽、温燥咳嗽、燥夹湿咳嗽、燥热伤肺咳嗽、肺燥阴伤咳嗽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痹”的再认识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74)徐木林,王秋琴关键词:痹证,中医病机,病名分类,辩证论治当前在对“痹”的认识上,多数认为“痹”是证,或以痹证为病名,少数认为“痹”是病名,即痹病,也有主张在痹证下再分病名的。笔者就这些不同的认识重温《...  相似文献   

19.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仗邪致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疼痛剧烈 ,缠绵不愈 ,以致关节畸形废用 ,故又有“痹”之称 ,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主。当前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 )病因不明 ,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 ,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 ,而未能被广泛使用 ,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