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罐保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AQP3、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中度组、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0.05,P〈0.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3高于脾胃湿热中度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法观察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餐后3小时的胃排空率低于正常人,但高于脾虚证患者。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人,有上腹饱胀、或便秘、恶心者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无这些症状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患者中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的胃排空率无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与某些典型症状有关,但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4.
李合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54-205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与正常对照组,取胃窦粘膜组织,分别采用W-S染色与RUT检测HP、常规HE染色、TUNE法检细胞凋亡、SABC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在显微镜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它们之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凋亡细胞见于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Bcl-2蛋白表达于壁细胞、主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强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虚组HP阳性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的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P<0.05).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Bcl-2可能是形成脾胃湿热证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水液代谢来研究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关系.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0例,脾气虚证12 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观察粘膜炎症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AQP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的炎症明显要重于脾虚证和正常人组(P<0.05,P<0.01);脾胃湿热证AQP4蛋白表达量强于脾虚证组(P<0.01)和正常人组(P<0.05);脾虚证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人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东锋  张伟 《河南中医》2011,31(10):1139-1140
目的:观察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各35例中,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治疗,日1次;治疗组予清化汤治疗,日1剂,两组均56 d为1疗程。结果:除对照组4例,治疗组3例未完成试验外,①中医证候总疗效分级比较,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31%和96.88%,对照组分别为83.87%和93.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胃镜下黏膜炎症比较,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2.50%和59.38%,对照组分别为9.68%和64.5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③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25%和96.88%,对照组分别为64.52%和96.7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HSP70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候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之一。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热休克蛋白70(HSP 70)是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应激蛋白,它对于维持胃黏膜完整和减轻黏膜炎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HSP 70基因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中医证候形成的机制,对于脾胃实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辅治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的效果.方法:84例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并于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中医证候积分,2组治疗后Hp转阴率、内镜分级、不良反应以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2组PGI、PGR、G-17、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p转阴率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治疗组分别为95. 56%、6. 98%,对照组分别为77. 78%、25. 7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降低患者PGI、PGR、G-17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与内镜下分级情况,提高Hp转阴率,并且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69例,观察临床症状和胃粘膜炎症改善的情况。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近期临床治愈42例,占60.9%;显效15例,占21.7%;有效4例,占5.8%;无效8例,占11.6%;总有效率88.4%。结论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清热化湿方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清热化湿方煎剂,对照组服用清胃止痛微丸,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范明  钟毅  李兴明  戈焰 《新中医》2011,(7):14-16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胃祛湿方,每天1剂;对照组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及促动力等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在胃黏膜糜烂愈合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灭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螺旋杆菌(HP)感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62.5%,并可清除HP,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钟晨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399-40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分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行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2星期,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12星期,以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为疗效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肝脾相关理论对慢性胃炎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脾相关理论是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临床疗效显著。慢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病,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分析了肝脾相关理论对慢性胃炎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辨治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疗效机制,为临床脾胃湿热型CAG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荆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脾胃湿热型CAG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均予以日常生活指导及兰索拉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辨治,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血清炎性指标(IL-2、IL-6、TNF-α、G-17)。评价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期间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胃脘或肘肋胀满、胃脘灼热、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完成治疗后血清炎性反应递质IL-2、IL-6、TNF-α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G-17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完成治疗后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CD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脾胃湿热型CAG疾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过程中未收集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辨治可改善脾胃湿热型CAG患者胃部炎性反应、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建强  康美清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86-787,799
目的测定黏膜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水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患者74例,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38例、脾胃湿热证者36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胃黏膜中GAS、SS含量,进行不同中医证型间激素水平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AG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两中医证型间亦有差异,胃黏膜SS水平在两证型中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显著高表达,SS水平显著低表达,可以部分反映脾胃虚弱证的本质,并可作为脾胃虚弱证的客观性诊断指标;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中GAS水平的显著差异可以反映中医证型间的内在区别;黏膜中GAS、S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CAG发生发展的部分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余妍  陈润花  张厂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7-1118,1124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对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治疗,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波形平均频率(F)、胃电节律(f)、波形平均幅值(Vpp)、波形反映面积(Ra)数值。结果治疗前后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达到或已经正常。结论胃电图可对胃炎等器质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并可用于胃部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