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瘫又称口僻、吊线风.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甚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或因面瘫口歪致说话吐字不清.面瘫临床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者.本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2.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症状、脑电图、脑CT可资鉴别.这里所说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口呙)斜"、"吊线风"、"卒口僻"范畴.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面部肌肉松弛,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属于痿病类疾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面瘫38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瘫是指面部或左右一侧瘫痪,以病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被称为“口眼喎斜”。也有因瘫侧口角恢复缓慢而称为“口喎”;又有因中风病出现中枢性面瘫者,面上部表情肌群并不瘫,皱额、蹙眉、闭眼动作均无障碍,仅以人中沟平坦变浅连同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为主症,亦称为“口喎”。两者在治疗时宜加鉴别。笔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和针灸理论及经络学说为指导,应用针刺疗法治疗面瘫38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85例中,男171例,约占总数44.41%,女214例,约占总数55.…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本病起病急,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6.
1概述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是中医疾病中"口僻"的习称,属于痿病类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居多,无明显季节性,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并影响容貌.另外,面瘫又可能是一些危急生命的神经科疾病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Cuiilian-barre综合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从笔者收集的近十年来几十篇文献来看,疗效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伍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686-686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也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侧,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中医又称“口僻”、“口眼(口呙)斜”,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如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临床上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面瘫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9.
王声强  董友鑫 《中医杂志》2008,49(10):950-951
答:在周围性面瘫的后期,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不愈,临床可出现"倒错"现象.即表现为静态观之,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歪向到了患侧,这就是在中医临床的面瘫"倒错"现象. 要认识面瘫"倒错"现象的形成机理,首先就要了解周围性面瘫局部口角歪斜症状的产生机制.当一侧的面神经麻痹后,其局部的口轮匝肌张力降低,而健侧的口轮匝肌张力相对增高,因此,口角被拉向健侧,从而形成了口角歪斜向健侧的首发症状.中医学认为,面瘫"倒错"主要是由于周围性面瘫初起发病过重、或失治误治,使病程久延,气血亏损,面部筋脉失于濡养,造成患侧面肌由弛缓不收转为板滞挛缩,致使患侧口轮匝肌张力偏低变为张力过高,将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又牵扯到了患侧,这实际上是一个阴阳反复失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斜"范畴。本病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侵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痹阻,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部分文献综述如下。1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因病毒侵袭,引发面神经炎所致,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一侧面瘫,不能闭眼,不能皱额头,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歪向健侧,不能吹口哨,鼓腮露气,是针灸科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络)、口眼口邪范畴。主要是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夹痰邪)侵袭面部阳明经脉,导致面部阳明经筋迟缓不收所致。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张家维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有独到的经验,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亦称“吊线风”,属中医“口僻”范畴,以面部表情肌瘫痪,出现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嘴巴歪向健侧为主症,无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王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93-695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其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喁斜等症状。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分期治疗、针药结合、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15.
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0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属于中医“口眼喎斜”,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所致,本病起病突然,临床以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喁斜”,是以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笔者治疗该病数百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名老中医、常州市中医院针灸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程子俊先生出身于针灸世家 ,临床经验丰富 ,医术精湛 ,针法独特 ,业医近六十载 ,愈患者无数 ,尤在面瘫一病的诊治上独树一帜。笔者师从程老多年 ,耳濡目染 ,颇多受益 ,兹概述先生在面瘫一病上之诊治经验 ,以飨同道。1 面瘫发病主风热说  面瘫 ,又称“口僻”、“口眼斜” ,西医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倍耳氏面瘫”等 ,系面神经的炎性病变 ,常因感冒、吹风受凉等引发。临床症状常见一侧面部麻木、表情障碍、额纹消失、眼裂增宽、口角歪向健侧等 ,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8.
刘培俊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94-1995
<正>面瘫[1]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19.
面部神经麻痹、面部神经炎 ,亦称“面瘫” ,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面部神经功能运动障碍 ,肌肉纵缓不收 ,出现患面部肌肉神经麻痹症状。1 临床表现风寒湿邪侵袭、刺激、面部神经感染、免疫异常反应、缺血都能引起人体面部、口角、眼睛、耳部、头部神经脉络痹阻不通 ,造成患病侧口眼歪斜 ,偏向健侧 ,口角下垂 ,流涎 ,进食不便 ,病侧眼裂增大、流泪 ,额头皱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语言障碍等症状。面部神经麻痹 ,临床上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 ,分左右两侧。主要诊断周围性面瘫特点 :面部神经功能丧失 ,运动僵滞障碍 ,按压地仓穴、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应用针刺选穴加面部患侧穴位加减艾灸面瘫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以针刺、点刺、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31例,其中发病4天~1年患者18例;发病2个月~1年有面瘫后遗症患者10例。结果:31例患者不论初次发病还是有面瘫后遗症者均疗效显著。结论:应用针刺选穴加面部患侧穴位加减艾灸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