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中医药防治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颖  周莉 《环球中医药》2009,2(1):15-18
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风病在证候规范的研究、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评价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和治疗现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中医药防治优势开展中风病的研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中风病研究的重点任务: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药早期干预的研究;脑血管病中医药预防服务网络的建设;脑血管病中医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建设;脑血管病中医药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脑血管病中医药脑保护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是一种对患者危害较大的疾病,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会发生交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危害,由于此种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的高,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给予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当前,临床上采用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预防和治疗中风疾病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切入点与优势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干预中风病历史悠久,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缺乏被中西医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临床评价标准,这是影响对中医有效治疗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的瓶颈之一。从中医康复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趋势,并借助于循证医学评价方法,系统整理了中医康复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临床上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与预警工具不足的现状,构建融合多维度中医学综合信息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中医学治未病、整体观念、同病异治、天人相应等理论探讨构建突出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指标体系,以推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注重经验的积累,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建立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科研思路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关键。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应朝向多向性、个体化、阶段性和综合性发展。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用来测量干预措施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取得的治疗效果,更适合评价以个体化辨证论治和复杂性干预为特点的中医药疗法的临床效果。死亡、致残、复发终点结局的变化是与患者密切相关的结局指标,是真实世界疗效评价的核心内容。此外,临床科研还应关注院前救治方案和中医康复技术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药研究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从而纳入或更新临床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在于以下6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多系统的治疗优势和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开展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临床试验是近两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趋势;中西内外结合以及融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卒中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高远期疗效已成为国内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优势所在;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临床治疗方法学评价研究和中医证候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有好多不足之处;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从而科学规范中成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是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的疾病,对中风病的防治和二级预防一直以来都是中西医界重点研究的课题。近来现代医药研究人员对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IR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对中风病恢复期IR的作用机制及治疗上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知识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学理论,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重视机体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使之回归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概况加以综述,总结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不但方法多样,而且疗效较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在我国,由于脑血管病的多发,使得VD成为高发疾病之一。根据现在的研究结论认为,VD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被称为“可逆性痴呆”。中医学对痴呆早有记载,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医药实践,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阶段对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报道已经显示出运用中药防治本的可行性和优势性。本文从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入手,对中医学有关本病的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名“卒中” ,始见于《内经》。与西医所称的脑卒中大体相似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目前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且发病年龄提前 ,病死率高。为此 ,对中风病的深入研究和积极治疗 ,成为中西医学者所瞩目的课题 ,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 ,治疗本病有潜在优势 ,不少中医学者在此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分证论治邵生宽〔1〕将本病分为肝阳暴张 ,肝风内动 ;痰湿壅盛 ,经络阻滞 ;气虚血瘀 ,脉络阻闭 ;脉络空虚 ,风邪直中四证。分别投以天麻钩藤…  相似文献   

12.
从体质学说及遗传基因多态性研究中风病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学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学防治肿瘤的现代认识、中医学肿瘤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医医师的综合素养要求3个方面,探讨生存质量研究在中医药防治肿瘤中的意义。认为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中医药防治肿瘤领域,可突出中医学的治疗特色,有助于评价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发挥中医康复学维护人类生命尊严的优势,同时可促进中医肿瘤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体质学说及遗传基因多态性研究中风病证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劲松  黄培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4-1496
中风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学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有必要对中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的证又是其中的关键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预防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复发转移优势患者的中医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例NSCLC术后患者病例资料,采用Excel2016建立数据库,通过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中医药预防NSCLC术后复发转移优势患者的中医学特征。结果中医药预防NSCLC术后复发转移优势患者的中医学特征分布特点为脾肺气虚证、气虚证、中药干预空白期2个月;脾肺气虚证、中药干预空白期2个月为保护因素。结论脾肺气虚证、中药干预空白期2个月是中医药预防NSCLC术后复发转移优势患者的中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内经》“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华 《陕西中医》2010,31(6):748-749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未病"内涵,探索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针对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环节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药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有独特的优势,医家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补气活血类方或中成药、静脉制剂或联合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法,取得显著疗效。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虽然丰富,但都未能从微观和根本上反映中风病病机。而玄府病变作为病机之一,自刘河间提出以来,虽经不少医家略有发挥,但目前用于指导治疗中风病,远未尽人意。因此,笔者从玄府微观角度入手,从理论上阐述中风病以玄府闭塞为病机关键和三化汤开通玄府治疗中风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风病的本质和三化汤的配伍特点,为中医药防治中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药,以期提高对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防治肿瘤有数千年历史,且疗效确切。中医药防治肿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辨证论治,通过中药复方,在干预癌前病变、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转移复发、抗肿瘤多药耐药、减毒增效、带瘤生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整体调节的优势和特色。本文结合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优势与特色,提出中医药防治肿瘤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本学科特点和学术研究方向,界定中医肿瘤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以"融合、创新"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加强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和复兴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王海明  李柏 《吉林中医药》2015,35(2):214-216
目的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癌因性疲乏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运用各种中医药方法进行临床干预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医学在癌因性疲乏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逐渐形成完善的认识,中药复方,单体及针灸推拿等多种干预手段均有一定疗效。结论中医药在改善疲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祖国医学干预手段并结合有氧运动疗法将成为改善癌因性疲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