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医源性胆管损伤临床上多见于胆囊、胆道手术和上腹部手术。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胆管损伤由单纯胆囊手术引起者占95%,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本院自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胆结石、胆囊炎是我国常见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总数的10.05%[1],绝大多数胆结石患者需要行胆囊切除术解除痛苦.医源性胆道损伤是医疗相关操作破坏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所造成的,是肝胆外科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黄晓强等[2]收集医源性胆管损伤2 742例,其中94%与胆囊切除术有关.胆道系统的解剖关系复杂,变异较多,术中的任何疏忽和失误,都可能引起医源性胆道损伤.针对本院894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发生胆道损伤的3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胆囊切除手术造成胆道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及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的胆道损伤病人29例,其中创伤性5例,医源性24例,以Bismuth标准对损伤或狭窄分类,以术中,伤后6小时,损伤3个月以内,损伤3个月以上划分手术时机。结果:术中发现胆道损伤3例,伤后6小时5例,损伤3个月以内14例,损伤3个月以上7例;胆道修补 T管引流6例,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19例,胆道重建 T管引流术1例,胆道端端吻合 T管引流术3例;手术效果21例优,6例良,2例差。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的胆道损伤占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首位,胆道损伤3个月内手术者,术后并发症较少,效果较好;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手术治疗以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居多。  相似文献   

4.
右肝管缺如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合并有右肝管缺如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易致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该院19990年3月-2001年3月收治的10例合并有右肝管缺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的医源性胆道损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右肝管缺如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易致医源性胆道损伤,损伤原因主要是将右肝后叶胆管误认为胆囊管而一并切除,损伤部位以Ⅱ类多见。结论:对右肝管缺如胆道异常解剖结构的认识及胆囊切除前遵循“辨-切-辨”三字原则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而损伤后诊断时期与损伤类型则决定了外科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谭文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705-3706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术中诊断,预后及预防。方法:对本院收治的医源性胆道损伤42例进行分析,在损伤部位和分类,损伤原因,术中诊断及时处理,预后及预防给予总结。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可见于各种胆道手术和胃大部切除术、肝切除术等非胆道手术,其中以胆囊切除手术最为多见,其发生率大约为0.1%~0.5%。结论: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果断处置异常情况可有效预防胆道损伤,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胆道损伤对争取良好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25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损伤发生于胆道手术24例,胃癌根治术1例;其中术中发现9例,术后发现16例.25例均行手术治疗,死亡1例.21例随访10个月至9年.疗效优良率达81%.结论 医源性胆道损伤多发生于胆道手术中,以胆囊切除术最常见,时刻警惕胆道损伤的潜在危险,术中辨清肝外三管后再仔细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胆道损伤早期发现,采取合理的胆道重建,放置通畅有效的引流,是弥补损伤、挽救生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术中胆道损伤的即时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胆道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胆道手术,尤其是腹腔镜胆道手术较普及,术中胆道损伤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加。2001年据报道统计165个医疗单位274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94%与胆囊切除有关,死亡123例,病死率4.5%^[1]。这说明临床外科医师应重视胆囊切除术,尽量避免或减少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正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2):166-167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切除术中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方法:对403例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顺行切除236例,逆行切除21例,顺逆结合48例,胆囊大部切除8例。结果:全组小切口手术成功396例(95.8%),延长切口17例(4.2%),损伤胆道2例(0.49%)。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应严格把关,对胆道解剖异常有充血了解,手术操作准确,良好的麻醉效果、术野显露和必要的胆道造影,均可避免不必要的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9.
刘学英 《现代护理》2005,11(24):2135-2136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道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医源性胆管损伤通常是指腹部手术时发生的肝外胆管意外损伤,主要发生在胆道良性疾病,尤其是胆囊切除术中,其发生率报道不一,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0.3%~0.75%。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护理,认为胆囊切除术后护士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及时发现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护士熟练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及时发现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保证;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是减少医疗纠纷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根本措施。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医源性胆道损伤一直是胆道外科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外科医师的手术技巧不断进步、手术经验不断增加,对胆道损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医源性胆道损伤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其发生率国外文献报道为0.07%~0.5%[1],国内文献[2]报道传统胆囊切除损伤胆道的发生率为0~0.5%.为了防止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可避免术中导致胆道损伤的发生,现将此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医原性胆道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原性胆道损伤的原因、诊断、手术时机和手术术式的选择。进而提出其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县4家医院普外科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治疗的各类医原性胆道损伤患者23例。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施行了下列手术术式的治疗:胆道修补术3例。胆管端端吻合术4例和胆肠吻合术12例。胆管内置“T”型管或导尿管引流者4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至6年余,其中3倒术后出现胆管狭窄而再次手术,其余愈后良好。【结论】尽早发现、及早正确处理医原性胆道损伤对提高疗效和预防术后胆管狭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立即行端端吻合或修复加T管引流;术后数天发现或多次重建术失败者。则宜行规范的胆肠Roux-en-Y吻合并“U”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超声在胆囊管解剖变异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的价值及其在胆囊切除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证实为胆囊管解剖变异的患者74例,将超声检查借助胆囊颈长轴与胆总管夹角及胆囊颈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诊断的胆囊管解剖变异者的超声表现与胆囊切除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断胆囊管解剖变异与手术证实的胆囊管解剖变异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为0.547,P<0.01);超声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的患者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超声检查未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者(P<0.01).结论术前超查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降低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例LC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为胆囊良性病变行LC治疗.其中右侧迷走胆管和iuschka管损伤引起胆漏2例,结扎右侧副肝管,临床上无胆漏发生2例,切断右侧副肝管引起胆漏1例,手术中导致肝总管或胆总管穿孔3例,由胆总管,肝总管的横断或环状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共8例,其中术中发现及时处理5例,另11例术后发现经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胆囊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而医源性的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胆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与常规超声即基波成像的对比观察,探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胆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式超声诊断仪基波成像和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分别对60例各种胆道疾患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胆道系统超声检查对比分析。结果:1、自然组织谐波成像的60例各种胆道疾患中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占位清晰显示率分别为100%、100%、93%、80%;而基波成像清晰显示率则分别为80%、90%、60%、40%,二者呈显著差异(P<0.05)。总显示率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均在100%,而基波成像分别为100%、100%、87%、60%,后二者也呈显性差异;2、在超声检查的60例正常人对照组中,自然组织谐波成像的胆囊轮廓、胆囊壁层次显示清晰者为99%胆总管显示率为98%;而基波成像者则分别为90%和93%。二者有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胆道系统疾患的超声图像能明显地改善信噪比和分辨率,提高二维图像质量。尤其是对胆总管疾患的声像图改善更为突出。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检查胆道疾患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翻转角(FA)对Gd-EOB-DTPA胆道系统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31例行Gd-EOB-DTPA上腹部MRI增强的患者,采用T1加权三维容积式内插值法屏气检查(VIBE)序列进行扫描,获取FA分别为9°、20°、30°、45°、60°的斜冠状位图像.测量胆道系统各部位(胆囊、左肝管、右肝管、...  相似文献   

16.
曾辉 《华西医学》2005,20(1):25-26
目的 :探讨OC及LC与Calot三角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4 0 0 0例OC及 5 0 0例LC的临床资料。结果 :4 0 0 0例OC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 2 0例 ,占 0 5 % ,门静脉损伤大出血 2例 ,占 0 0 5 % ,死亡 1例。胆道损伤 2例 ,占 0 0 5 %。 5 0 0例LC胆囊动脉出血 10例 ,占 2 % ,胆总管横断伤 1例 ,占 0 2 %。结论 :无论是OC或LC避免胆囊动脉出血、门静脉损伤大出血、胆道损伤 ,关键在于对Calot三角的正确解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导致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以期降低胆道再手术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再次或多次胆道手术患者7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进行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结果 胆道结石的残余或再生占胆道再手术的76.1%(54/71),而由非结石性胆道狭窄所致占15.5%(11/71),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原因分别占4.2%(3/71).结论 胆道再手术的原因目前仍以胆道残余或再生结石为主,但其他原因如非结石性胆道狭窄及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等也不可忽略.降低胆道再手术发生率的关键在于初次合理的手术方式、恰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的彻底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se the causes of reoperation after biliary duct operation, so as to decrease the reoperation rate of biliary trac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operation of biliary duct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05 to September 2010 were analysed,and the causes of biliary duct reoper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 of reoperation was recurrent or retained bile stone (76.1%,54/71), noncalculous stenosis of biliary tract ( 15.5 %, 11/71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due to tumor (4.2%,3/71), and other factors (4.2%,3/71).Conclusion Recurrent or retained bile duct stone were the main cause for biliary reoperation, but noncalculous stenosis of biliary tract and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due to tumor could not be ignored. The initial rational operative method, approporiat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thoroughness of oper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decrease bile duct re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意义。方法:分析对临床诊断单纯性胆囊炎病人常规术中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摄片临床资料。结果:2002年9月~2004年9月693例单纯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例中,2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占3.6%;其胆囊管直径与正常值有显著差异。避免再次手术和术后内镜乳头扩约肌切开术(EST)及内镜胆管引流(EBD).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性胆总管结石,又可提供影像依据,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有一定推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胆管为导向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uided by the bile duct,LCGB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4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alot三角的解剖以胆管(胆总管和肝总管)为标志,沿胆管右侧壁,分别显露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及胆囊动脉,于近胆管处夹闭胆囊管(不保留胆囊管),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后切除胆囊。结果:456例LC患者中,451例顺利完成LCGBD,完成率为98.9%。5例(1.1%)因三角区致密粘连、Mirrizzi综合征、胆道变异或出血未能完成LCGBD。术中发现各类管道变异75例,胆囊管微小结石32例。无胆道损伤、腹腔内大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再次手术病例。2例因胆道变异或胆囊床出血中转开腹,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3例,剑突下穿刺孔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25.1±14.6)个月,未发现胆管狭窄、胆道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LCGBD安全、可行,更加便于解剖Calot三角内各管道结构和发现解剖变异,有利于降低胆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