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例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前后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3例(有效率72%),患者DIC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死亡5例,(无效率28%)。结论:小剂量肝素防治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DIC对降低APL患者早期病死率起着重要作用。2001~2006年,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加血浆输注治疗APL并发DIC患者11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武家庆 《中外医疗》2010,29(29):35-3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82.4%,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结论 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采用适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微剂量肝素治疗DI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该院急诊ICU的DIC患者28例,给予常规治疗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结果1周内,临床症状好转占77.8%,D-二聚体转阴率占72.2%。结论微剂量肝素治疗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严重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创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治疗要点 ,提高创伤并发DIC的诊治水平 ,对 1 980年至 1 998年收治的 36例严重创伤并发DIC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有 2 8例合并感染 ,2 5例出现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 0例。临床上以全身多部位反复出血、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均有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3P阳性等实验室变化。 2 5例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 ,死亡 9例 ,病死率 36 %。提示严重创伤病人合并感染和休克时应警惕DIC的发生。血小板进行性下降、PT延长、3P阳性是创伤DIC诊断的重要指标。创伤DIC时ARDS发生率较高 ,应引起重视。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可提高创伤DIC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1990-1996年收治的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用法10-25mg,8-12h一次,皮下或静脉滴注,每日剂量20-75mg,用至凝血象恢复正常,用药天数为3-24d,中位10d,同时实验室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显效14例,进步8例,有效率91.7%,用药过程中无APTT延长现象,故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合并DIC既安全又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小卫  毛平  莫文健 《中外医疗》2008,27(13):70-7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5例实体瘤合并DIC患者中,有效16例,无效9例,有效率64%.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丁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4,(5):176-176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78例新生儿DIC,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生化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并联用小剂量肝素(每次6 U/kg,皮下注射,2次/d)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的时间、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78例DIC患儿的治愈率高达88.5%(69/78),DIC完全纠正时间为(6.4±1.2)d;治疗后,DIC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使用小剂量肝素过程中,无继发性加重出血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DIC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2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应子及小剂量肝素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d-2d死亡16例,2d-10d死亡4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蔡玉桂  李树裕 《河北医学》2005,11(4):335-337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适的剂量。方法:对55例DIC患者,按原发病、DIC分期、分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微剂量肝素15mg/d分三次静滴,对照组:急性型DIC和亚急性型DIC分别用小剂量肝素90mg/d和48mg/d分三次静滴;两组病例用肝素抗凝治疗3~7d,抗凝期间用凝血时间试管法(CT)进行监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60.7%(17/28例),其中急性型DIC有效率为60%(9/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型DIC疗效(3/14例,有效率21.4%,p<0.05〕,应用微剂量肝素抗凝期间,CT保持在21~27min,无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对照组有效率44.4%(12/27例),在小剂量肝素抗凝期间,有5例CT时间达到32~34min并有出血倾向加重等肝素副作用。结论:微剂量肝素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DIC合适的抗凝剂量,对急性型DIC疗效明显高于小剂量肝素,安全性高,不加重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严萍 《河北医学》2002,8(12):1069-1071
目的 :分析 8例DIC患者 ,以期减少DIC的发生 ,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研究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结果 :8例DIC患者中治愈 5例 ,占 6 2 .5 % ,死亡 3例 ,占 37.5 %。诱发因素 :羊水栓塞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 ,胎盘因素。在积极治疗去除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抗休克 ,补充凝血因子 ,对难以抢救的大出血及时切除子宫。结论 :早期诊断 ,去除病因 ,及时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烧伤合并DIC     
本文就近十年来我们在67例特重烧伤病人治疗过程中血液凝固系统变化及DIC的发生诊治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及总结。体会到:(1)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处理中要高度警惕DIC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休克、败血症与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互为因果。(3)抗休克、抗感染及烧伤原发病的治疗以及烧伤后即开始应用小剂量肝素(10mg/日皮下注射)是预防DIC发生的关键环节,一旦DIC诊断成立后,根据凝血系统异常及三P试验阳性的表规,积极采取抗凝、抗纤溶药及凝血物质的应用,防止DIC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著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著,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著,PLT(98.82±28.98)×109/L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11例慢性肺心病合并重症DIC,用肝素和鲜血浆为主综合治疗后,8例救治成功(有效率达72.7%)。并对肺心病并发重症DIC的早期诊断,用药剂量的特殊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双盲、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1例)、Ⅱ组(36例),两组皆建立专用通道。治疗Ⅰ组给予肝素每次62.5~125 u/kg,每4~6小时一次;治疗Ⅱ组给予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每24小时60~90 u/kg,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凝血系统、3P试验和D-二聚体以指导治疗,为防止肝素所致的出血,及时加用鱼精蛋白。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天)、肝素应用时间(天)、PC恢复时间、D-二聚体恢复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治疗Ⅱ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经t检验,P〈0.001,差异显著。结论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疗效肯定,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0年8月发生的1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产科DIC的病因主要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子痫和先兆子痫、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产后出血、子宫破裂、产科重症感染、过期流产、死胎。1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83.3%。剖宫产9例,子宫切除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及时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9.
炎媛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106-107
大面积烧伤病情危重,变化多而急剧,常常并发严重的休克及感染,尤其在休克期治疗护理中,能使患者顺利度过休克关,是极其重要的。认识休克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对指导烧伤救治与护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休克期的护理在烧伤病人的救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临床上要求护士全面掌握烧伤病人休克期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化验检查相关数值意义并能十分仔细地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