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3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350人次的心律失常。根据梗死部位可分为:前壁、下壁、混合性梗死和未确定四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叉分为三组:1、室上性早搏,2、室上性心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病因、临床结局和病死率仍有争论。本文对917例经监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者104例(占11%),包括房颤67例、房扑29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3例。79例为单一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25例为复合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90%病人的心律失常出现于急性心肌梗死后4天内,50%病人在发生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前出现房性期前收缩。以往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窦房结动脉供血障碍和心包炎有关。但本文资料表明仅与心包炎  相似文献   

3.
急性良性心包炎多见于三、四十岁的成人,与性别无关或可能男性较多。春秋二季发病率高。约50%病人都是先有咽痛流涕、咳嗽、发热等感冒样症状,接着出现胸痛。胸痛患者可感到心前区锐利的刺痛,在呼吸、咳嗽、吞咽时加重,因而可误诊为胸膜炎。事实上不单有心包炎,也可合并胸膜炎。疼痛有时向两肩放射,单凭疼痛这一点亦可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包摩擦音是诊断上重要的物理检查证据,见于71%或100%的病人。本例在发病10天后出现,有的可持续20天左右。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珊  蔡思宇  吴祥 《心电学杂志》2004,23(4):240-242
本次教学查房患者女性,49岁。因胸闷气急伴发热3天入院。3天前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发热(体温不详)伴咳嗽、乏力、头晕,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无水肿,无胸痛,体重无下降。入院体检:T37.9℃,P85次/min,R18次/min,BP95/70mmHg。颈静脉充盈,库斯莫尔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双侧扩大,心音较低,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血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结果分为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根据血清镁含量将其分为血镁正常组与低镁血症组,观察心律失常与血清镁离子的关系,同时给予低镁病人补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心律失常组比心律正常组的低血镁率显著增高,经补镁治疗的病人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低血镁的病人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及时予镁制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性缩窄性心包炎二例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梁治中,毛学正,卫永太,任礼静,郑伟建,王希章1病例报告例1:男性,17岁,午后发热41℃伴寒战1周,胸骨后疼痛3天于1991年12月3日入院。查体:T38.5C,R22次/分,P120次/分,BP13.3...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 名AMI患者于入院72 小时内行持续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并测血清镁。结果 心律失常组61 人中低镁血症44 人,心律正常组51 人中低镁血症13 人,两组有显著差别( P< 0-01) ,两组平均血镁浓度间亦有显著差异( P< 0-01) 。经补镁治疗的低血镁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 P< 0-05) 。结论 AMI并低镁血症比血镁正常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早期监测血镁、及时补镁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心包炎不伴有积液时,其典型体征为心包磨擦音和身体前倾时疼痛减轻。我们近又观察到另一征象:抬高仰卧病人的双下肢时,心前区疼痛加重;反之则疼痛立即缓解。此现象的可能解释是,抬高下肢时静脉回流量突然增加,右心房、室迅速扩张,致心肌与心包贴近。连续观察8例急性心包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包炎几乎都是继发的,常见为纵隔、胸膜或者肺等病变蔓延的结果,而因颌面部感染引起,特别是因拔牙引起的急性心包炎的报导比较少见,以下就我院近年来发生的两例病例报导如下,希望能引起口腔外科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包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晚期肾病及结缔组织病患者的寿命明显延长,因此对心包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的治疗,如心脏手术、创伤性心血管检查技术以及某些药物的应用,如普鲁卡因酰胺、苯妥因、肼苯哒嚷及抗凝药物,使心包疾病增多。而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11.
缩窄性心包炎时常见心包叩击音(pericardialknock),有假设认为:缩窄性心包炎时,不能膨胀的,增厚、纤维化或钙化的心包使心室扩张到一定限度,当达到这个限度时,舒张期心室充盈突然减慢,心包叩击音与此有关.为证实这种假设,作者对7例经血液动力学和病理学证实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和7名正常人进行了左室造影、心音图和颈外静脉搏动图的观察.7名正常人在舒张期的初始10%中,舒张期充盈呈现快速斜率,而在其余的90%舒张期内是较缓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37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作为判断再通标准。结果其中24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64.86%),20例(83.33%)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特异性最高,系预示再灌注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胸痛8h",于2016年5月16日入院。患者8h前,活动时突发胸骨后、心前区刀割样剧痛,伴左肩、背部放射痛,深呼吸时加重,伴心,无呕吐,5h前自服14粒"速效救心丸"疼痛缓解,急诊予对症处理后收入心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数年;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未服药治疗,症状持续18d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T:36.6℃,P:92次/min,R:23次/min,BP1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例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8岁~45岁。主要表现高热、胸痛、胸闷、气促、上腹胀满。行心包穿刺抽脓治疗1例,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2例,经左胸心包部分切除2例,经剑突下心包开窗引流10例。脓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白色葡萄球菌3例,溶血性链球菌2例,无细菌生长2例。15例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均在1周~6周内治愈。无住院死亡。结论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病因和脓液性质不同,病人身体状况因人而异,主要选择合理的方法解除心包积脓,配合有效的抗生素及全身综合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剑突下切口心包开窗引流,手术创伤小,简便易行,对胸膜腔无污染,术后可配合心包灌洗,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祥 《心电学杂志》2010,29(2):92-93
以往人们对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往往只重视sT-T的改变,其实PR段偏移也是特征性改变之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971年Spodick首先发现急性心包炎时PR段偏移的现象,指出PR段偏移与ST段抬高的发生率相仿,且PR段偏移持续时间可比sT段抬高时间长,具有同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其报道的50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中41例(82%)存在PR段偏移。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以同时合并心肌炎和心内膜炎,也可以作为唯一的心脏病损而出现。笔者临床诊治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包炎PR段偏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们对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 ,传统概念往往只重视ST T的改变 ,其实PR段偏移也是特征性改变之一。关于特征性PR段偏移的临床意义 ,目前国内少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 3例急性心包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图 1~ 3) ,重点探讨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患者男性 ,41岁。因“咳嗽、胸闷气促 2d”入院。X线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 ,右下肺纵隔旁可见肿块病灶 ;CT检查提示右下中央型肺癌 ,病灶已侵袭心包征象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中等量心包积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率 115次 /min ,V5、V6 导联J点及ST段轻度抬高 ,PR段偏移明显 ,aVR、V1…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的若干新概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临床上急性心包炎常以听到心包摩擦音和(或)有心包积液而作出诊断,约90%的患者可有心电图异常,其中以ST段抬高及PR段偏移较为特异。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的若干新概念,着重讨论PR段偏移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8例急性或亚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行心包大部分切除术,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心脏压塞明显,中毒症状严重,经穿刺抽得脓液且脓液粘稠者即应早期手术。左前外径路易于手术。描述了下腔型局限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及外科特点。术前日心包穿刺可提高手术安全性。术中术后应用速尿和硝普钠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以利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中风时心律失常是常见的。作者在1年内观察了312例中风患者,并与92例非中风患者作对照,进行连续的观察和心电图监护,开始3天每天记录12个习用导联的心电图。中风组指脑缺血或脑出血所致的脑实质性病变,不包括其他脑血管病变如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组男171例,年龄16~93岁;女141例,年龄46~95岁。非中风组包括癫痫发作后状态、脑肿瘤、内耳眩晕症等,男44例,年龄16~95岁。女48例,年龄17~88岁。两组年龄的差异有重要意义(P<0.005)。心脏病的发病率,中风组(20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