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TCRM)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接受治疗的238例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其中148例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观察组),90例接受常规开腹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CRM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损伤比较小,易被患者接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均进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单纯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63.33%(P0.05)。结论: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价值、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25例,其中0型17例,Ⅰ型8例。结果 2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月经异常症状改善,不孕5例中3例妊娠。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在保留子宫及避免子宫疤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不同类型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92例黏膜下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瘤类型分为A组(0型,28例)、B组(Ⅰ型,40例)和C组(Ⅱ型,24例),均行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肌瘤再发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肌瘤再发及妊娠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未出现出血、子宫穿孔、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适用于不同类型黏膜下肌瘤,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情况,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达到92.5%(37/40),与对照组的95.0%(38/40)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具有较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接受宫腔镜电切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4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子宫穿孔。术前超声测量肌瘤最大直径55mm。术后随访3个月~5年,满意率96.6%,其中0型、Ⅰ型术后满意率达100%。25例有生育要求者,18例妊娠,6例分娩。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提高操作技巧,严格超声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20例接受子宫黏膜下肌瘤射频消融术后行宫腔镜下电切的病例,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及宫腔镜下电切后其超声表现及宫腔内情况,并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20例患者术中出血量5~10ml,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黏膜下肌瘤均完全消失,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9例,宫腔积液1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配合宫腔镜下电切坏死组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黏膜下肌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约占子宫肌瘤的12.5%~18.5%~([1])。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2])。单纯的宫腔镜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会发生水中毒、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3])。研究~([4-5])显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  相似文献   

9.
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费玉琴 《护理与康复》2009,8(9):761-763
总结82例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护理。术前做好肠道、宫颈及阴道准备;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阴道流液情况,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出院指导。82例手术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院1997年2月至2003年12月施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98例,对于随访资料完整的19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TCRM)的方法及预后。方法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TCRM手术,术前常规B超和宫腔镜检查,术中33例进行B超或腹腔镜监护。45例中0型子宫肌瘤24例,I型16例,Ⅱ型3例,多发黏膜下肌瘤2例。结果 45例患者的宫腔镜下切除肌瘤最大直径为5 cm。手术时间平均(75.41±43.83)min。术中无输血者,无并发症。术后月经改善情况:0型黏膜下肌瘤100%,Ⅰ型92.86%,Ⅱ型66.67%。术后痛经减轻的比例为84.61%。结论宫腔镜检查和TCRM切除黏膜下子宫肌瘤安全、有效,是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三维超声生理盐水宫腔声学造影(3D-SIS)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术前分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因不规则阴道出血并经阴道超声检查(TVS)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62例,用3D-SIS与宫腔镜(HS)检查按照欧洲宫腔镜学会对黏膜下肌瘤的分型标准,分别对子宫黏膜下肌瘤进行分型并与术后分型结果比较。 结果 62例患者共检出子宫黏膜下肌瘤73个,均经手术证实,3D-SIS及HS检查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分型的一致性分别为:0型100%(13/13);Ⅰ型92.31%(24/26);Ⅱ型82.35%(28/34),总一致性为89.04%(65/73)。 结论 通过术前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分型,3D-SIS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蒂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超声鉴别诊断要点,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方法 对1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蒂子宫粘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内膜癌及内膜增生进行经腹或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位置、回声、边界、结节表面及基底与子宫内膜的关系,子宫内膜轮廓的完整性及结节血供情况。结果 全部病灶为不同程度高回声,其中粘膜下肌瘤40例,内膜息肉54例,内膜癌及内膜增生各23例。粘膜下肌瘤的声像图特征为:圆形,有包膜,周边多有无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蒂部子宫内膜中断,结节表面被膜与子宫内膜相延续。子宫内膜息肉常呈舌形或椭圆型,无被膜,蒂部子宫内膜连续,结节内常见有小无回声区。内膜癌形态多不规则。良性增生内膜轮廓完 整,能观察到居中的宫腔线。结论 子宫腔内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基础构成了超声图像上的特征,可作为相互间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霍传玲 《临床医学》2002,22(5):46-46
目的:经阴道超声可提高粘膜下肌瘤确诊率。方法:膀胱炎盆腔炎行腹部超声检查后排空尿液,探头涂上藕合剂,套上避孕套,缓缓送入院道内。结果:27例,粘膜下肌瘤诊断正确,其中有4例经腹部检查时未发现有异常,后改为阴道检查,结论:阴道超声因不受腹部脂肪层的影响及无需膀胱充盈,距靶器官近,图像分辨率高等特点更能精确显示子宫内部情况。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别除的手术效果与手术技巧。方法 选择该院妇科1994年9月~2001年8月临床拟诊为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1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肌瘤中单个肌瘤285例,多发性肌瘤124例,术中发现子宫腺肌瘤2例,1例切除后冰冻切片发现为恶性,术后行剖腹手术治疗。全部手术采用镜下缝合止血技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5.6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3d,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年轻、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不失为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技巧、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该院2002-年1月~2005年6月于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核除术的40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核除肌瘤54个。单发肌瘤36例,多发肌瘤4例。镜下缝合38例,未缝合2例。手术时间、出血量与肌瘤的大小、个数成正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d,1例术后出现发热。结论 浆膜下肌瘤、单发壁间肌瘤直径小于7cm,于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核除术效果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直径≥5cm子宫黏膜下肌瘤65例,其中0型肌瘤6例,Ⅰ型19例,Ⅱ型4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单发36例,多发29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主要肌瘤完全切除;0、Ⅰ、Ⅱ型肌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型肌瘤手术中膨宫液用量较Ⅰ、Ⅱ型肌瘤少(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0个月~5a,月经过多控制成功率90.9%,总满意率92.3%,无复发。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较大肌瘤切除完全、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宫腔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壁间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宫腔镜组(23例,宫腔镜手术治疗)和腹腔镜组(23例,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宫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1、3、5 d,腹腔镜组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并于术后1、3、5 d逐渐下降(P<0.05);术后1、3 d,宫腔镜组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并于术后1、3、5 d逐渐下降(P<0.05);术后1、3、5 d,宫腔镜组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5)。宫腔镜组术后6个月肌层完全愈合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肌层完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壁间肌瘤创伤小,对机体造成的炎症损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行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术中无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及术中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5±35.2)min(45~125min),术中出血(42.3±37.6)mL(5~15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3±5.6)h(14~30h),术后最高体温(37.8±0.5)℃(37.5~38.6℃),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1±1.4)d(3~5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20.
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唐舒梅  邓美艳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6):641-642,645
目的 评估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56例有症状的黏膜下子宫肌瘤,均采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其中异常月经过多、经期延长32例,不育者24例,18例要求术后有生育;观察生育力及月经过多改善的效果。结果 一次手术控制子宫出血27例,3例行二次手术控制,2例痛经复发;9例术后成功怀孕,8例正常分娩,1例流产;术后2例复发,均行二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经阴道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能有效控制异常子宫出血及改善生育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