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体位与反流的关系及反派的发生机理,选择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检查示食管下皮炎症患者12例,停用抗酸剂、抑酸剂及胃肠动力药物1周,进行食管内PH值监测、食管内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及胃内压力测定,比较直立位和卧位餐后反流的发生频率及发生机理。结果:两种体位的酸反流频率相似;两种体位的反流均与下食管括约肌的暂时松弛有关;两种体位均可见胃内压升高引起的胃食管反流,但不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所致反流的频率高。表明:直立位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与卧位反掀起同等重要的作用;两种反流的主要发生机理均为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胃内压升高也在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户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括约肌的短暂松弛,其他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的因素还有胃排空延迟和腹内压增高,我们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入住我院的50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贲门癌、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与术中吻合口高低的相关性,以及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法对50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在术后3月行X线钡餐,胃镜检查,确定不同吻合位置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贲门、食管癌手术,吻合口位置越高,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越低。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大多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新生儿病区收治的55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采用洗胃、安置、抚触、体位和饮食调整以及药物相结合等综合治疗和护理。结果55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减少。结论运用这种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并治疗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从而降低胃食管反流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是抗反流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食管和胃连接处是一个解剖上复杂的区域,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之间的锐角、贲门,上述各部分形成食管抗反流屏障。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必须切除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破坏了正常的形态、结构,抗反流屏障不复存在,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在胃底、贲门癌患者中发病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程度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儿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胃食管反流程度与咳嗽程度进行评估,并分析患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程度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结果中度组、重度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程度评分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食管反流性咳嗽程度与胃食管反流程度息息相关(P<0.05),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0.404+0.376X1。结论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程度与胃食管反流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胃食管反流程度的提升,患儿咳嗽程度也随之提升。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或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分为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类型.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称之为生理性反流.由于食管括肌运动障碍而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称之为病理性反流.本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无关,与食管粘膜的  相似文献   

9.
24小时食管胃PH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32例受试者24h食管pH节律变化,证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酸反流得分及其他酸反流指标均有明显不同。5例仅有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无食管炎的患者,经食管PH检测酸反流得分异常,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提示食管PH监测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具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不同年龄健康人胃PH测定表明,青、老年人中位PH值,基线PH、PH〈2的百分比时间均无明显不同,老年人餐后下降期时间、进餐峰值期  相似文献   

10.
学术导读     
药物抗反流治疗对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哮喘症状影响的荟萃分析 为了分析药物抗反流治疗对支气管哮喘(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哮喘症状的影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刘映霞等纳入对合并胃食管反流的哮喘患者行抗反流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抗反流治疗干预要求使用双盲法,样本量大小、匹配方式不限,  相似文献   

11.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及抗反流术式的临床应用茅乃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南宁530021)食管贲门癌切除后大部分病人用胃代食管而形成胸胃,由于胸胃解剖上的改变,失去了迷走神经的支配和正常附着,尤其是胃食管结合部抗反流机制的破坏,导致术后病...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损害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随内镜分级损害越重,其治疗效果越差。本文对8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分级损害程度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反流症状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51%,我国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5.77%。国外文献报道无吸烟成年人的慢性咳嗽发病率约14%~23%,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的占41.1%,胃食管反流是约10%慢性咳嗽的唯一病因,慢性咳嗽也可以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表现。笔者分析53例酸反流相关慢性咳嗽病人,探讨酸反流的强度、反流的次数、反流症状等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鸣  荆绪斌 《广东医学》2008,29(3):521-522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较常见,亚洲国家该病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有上升趋势。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疾病,除了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饮食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密切,但目前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认识仍较匮乏。本文就胃食管反流病和饮食因素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与胃肠道疾病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上段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提高常见胃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的认识。方法 应用日本岛津G-B800mA全遥控、摇篮床X线诊断机和数字胃肠机,对有胃食管反流6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胃食管反流中可见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溃疬、滑动型裂孔疝、胃窦炎、食管下端及胃底贲门癌、胃癌术后,其中有胃食管反流而无食管及胃肠道病变8倒。结论 胃食管反流常可存在于其它消化道疾病中,也可单独存在。通过X线检查可以直观了解到胃食管反流的征象,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张馨 《中原医刊》2005,32(11):48-48
胃食管反流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一个常见原因。小儿胃食管返流可引起顽固性呕吐、呼吸道感染、哮喘、营养不良及贫血等,重者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溃疡。因其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一,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50例胃食管反流病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能过^99mTc-DTPA胃食管显像方法测定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2月共77例相对正常新生儿的60min胃排空率和胃食管反流指数,其中足月儿46例,早产儿31例,以此了解相对正常新生儿无症状反流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结果 足月儿无症状胃食管反流率为60.9%(28/46),早产儿达83.9%(26/31),差异有显著性。无症状反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和(或)胆汁等反流相关,以烧心为典型临床表现。过去,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流发生机制,而对其他机制研究较少。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分子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等各方面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及表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反流发生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形成机制、食管黏膜损伤机制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