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李由  彭道杨  刘金贵  钟正  喻奇志 《海南医学》2016,(15):2474-247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肺门增大8例,纵膈淋巴结增大9例,磨玻璃密度影5例,实变影4例,结节影4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胸部CT主要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4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皮肤丘疹等。CD4明显减少。2例胸片表现为间质性或实质性改变;腹部CT表现为内脏、腹腔多发脓肿;1例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粟粒性结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组织细胞外真菌呈长而弯曲、有横隔的腊肠样。25℃培养,菌落呈暗红色绒毛状,可见红葡萄酒样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遇到上述情况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对PS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2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单发或多发结节及结节内有空洞者29例(46.8%),粟粒状结节14例(22.6%),斑片、絮片状模糊影15例(24.2%),其中有9例合并有结节或粟粒状结节,双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8.1%);胸水12例(19.4%),其中有9例合并有肺部改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66.1%),仅有6例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肺部无异常,但均合并有肝和(或)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颜面部脐凹样皮疹;合并肝和(或)脾肿大27例(43.5%);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以低密度为主)13例(21.0%);少见表现有合并心包积液、气胸等。结论艾滋病合并PSM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结节空洞、粟粒状结节、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腹腔低密度为主的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4.
欧阳起 《广西医学》2010,32(7):804-80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艾滋病合并PM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及CT表现。结果 96例中单侧肺发病23例,双侧肺73例;以肺间质病变及肺内浸润性病变多见共43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点状、结节状病灶17例,片状、磨玻璃状病灶16例,两肺气囊6例,肺内团块状病灶3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9例,胸膜腔积液26例,自发性气胸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间质病变(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肺内浸润性病灶、磨玻璃密度影、粟粒样病变及肺气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结果 28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胸部CT示肺内结节27例(96.43%,27/28),其中19例(67.86%,19/28)结节内可见空洞;肺内磨玻璃样改变14例(50%,14/28);肺内片状实变2例(7.14%,2/28);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1例(40.74%,11/28);胸腔积液6例(21.43%,6/28);心包积液4例(14.29%,4/28)。11例行腹部CT检查,肝脾肿大8例(72.73%,8/11);肝脾实质病变共2例(18.18%,2/11),其中肝内肿块1例(9.09%,1/11),肝内多发低密度粟粒结节1例(9.09%,1/11),脾内低密度结节1例(9.09%,1/11);腹腔淋巴结肿大4例(36.36%,4/11),其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27.27%,3/11);肾上腺结节1例(9.09%,1/11);腹水1例(9.09%,1/11)。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胸部最常见CT表现是肺内结节,结节内空洞是特征性CT表现;腹部CT可表现为多脏器受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表现。结果胸部X线片有病变的102例中,两肺病变91例,单侧肺病变7例,单纯纵膈肿大3例,单纯胸腔积液1例;肺部病灶多位于中下肺,可伴有肺上部病变,但是没有单纯的上肺部病变。病灶改变主要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状、片絮状、肺门增大、纵膈增大增宽、胸腔积液、结节状、粟粒状、空洞等,分别有50例、26例、16例、32例、3例、18例、16例、6例、8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影像表现为多样性,仅凭影像学难以作出诊断,容易误诊。有艾滋病基础的患者,其胸部影像学的诊断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李莉  孔丽丽  李宏军 《北京医学》2016,(12):1268-1270
目的 总结艾滋病(AIDS)并发肺真菌病的胸部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AIDS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 AIDS并发肺真菌病病变无明确好发部位.肺内结节20例(66.7%),其中4例结节内可见空洞,粟粒样结节2例.空洞20例(66.7%),2例空洞周围可见晕征.肺实变11例(36.7%),其中4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样阴影9例(30.0%).空气半月征、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各4例(13.3%).肿块和小叶间隔增厚各3例(10.0%).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6.7%).自发性气胸和心包积液各1例(3.3%).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表现26例.肺曲菌病以多发空洞和结节为主要CT表现;肺隐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CT表现为双肺多发群聚空洞,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 AIDS并发肺真菌病时胸部CT表现复杂,常见的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空洞、实变和磨玻璃样阴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腹部B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IDS合并PSM的腹部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96例AIDS合并PSM的腹部超声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58例(60.41%),肝脏改变61例(63.45%)脾脏改变47例(48.95%)腹水7例(7.29%)结论 AIDS合并PSM腹部常多脏器受累,腹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是其最常见的腹部B超图像改变。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8例艾滋病(AIDS)并发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均为本院2006年2月-2007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大部分患者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复杂,有高热、寒战、进行性消瘦、贫血、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肝、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比较86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与90例艾滋病非合并PSM患者的腹部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脏肿大46例,占53.49%,脾脏肿大53例,占61.63%,肝脾均肿大32例,占37.21%,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占17.44%,腹水8例,占9.30%;而90例艾滋病非合并PSM患者的腹部超声显示:肝脏肿大12例,占13.33%,脾脏肿大25例,占27.78%,肝脾均肿大8例,占8.89%。腹腔淋巴结肿大3例,占3.33%;腹水2例,占2.22%。两组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肝脾均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可能为艾滋病合并PSM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痛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疗经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皮损、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损害等;其中2例合并于艾滋病。病变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确诊有赖于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1例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付反应,自动出院;另2例死亡。结论在艾滋病流行时期,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应高度誓惕,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炎性细胞因子及CD4+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20例AIDS患者根据是否合并PsM分为PsM组和非PsM组各60例,比较两组Dectin-1的平均荧光强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白细胞介素(IL)-2、IL-6、IL-12、IL-23水平.结果 PsM组的Dectin-1表达、CD4+T淋巴细胞计数、IL-2、IL-6、IL-12 和IL-23水平均低于非PsM组(P<0.05).结论 Dectin-1及其调节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CD4+T水平下降可能是导致AIDS的患者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易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Liao X  Ran Y  Chen H  Meng W  Xiang B  Kang M  Xiong Z  Zhuang J  Peng X  Deng C  Li G  Li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青霉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治疗后转归.方法 对83例艾滋病合并青霉病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胸部X线、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5种类型:(1)以结节病变为主要表现29例;(2)以斑片或大片状渗出为主要改变27例;(3)以肿块病变表现6例;(4)双肺呈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5例;(5)双肺呈弥漫粟粒病变5例;(6)其他表现11例.治疗后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消失77例,死亡6例.病灶呈双肺弥漫分布的患者病死率为14.6%(6/41),高于其他病灶分布患者(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多少与病死率关系不大(P>0.05).结论 青霉病绝大部分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胸部表现多种多样,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深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分析骨髓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体形态特点,并与组织胞浆菌的菌体形态对比.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有腊肠形细胞,单个或两个以上的核,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 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胸部CT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隐匿性肺癌引起颅内单发转移患者的胸部影像等表现。结果46例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诊断结果,其中肺尖癌11例(23.9%),心后区、脊柱旁及奇静脉窝癌15例(32.6%),后肋膈角区癌18例(39.1%),中间支气管周围癌2例(4.4%);平片只有12例(26.1%)有异常表现,无1例能确诊。结论对于隐匿性肺癌,CT检查能明确诊断;对于颅内单发肿瘤而临床高度怀疑转移瘤患者,应行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致溶骨性破坏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以便及时治疗,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PsM致关节炎及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深部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于AIDS等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健康人感染少见。PM可引起局限性感染或多脏器受累,常见肺、皮肤和肝损害。骨关节炎并溶骨少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淋巴结炎、肝脾肿大、皮肤传染性软疣样损伤及肺炎等。病理类型有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变应性缺失/坏死型。结论PM可引起局限性感染或多脏器受累。对于用结缔组织病等无法解释的多系统损害,又有东南亚PM流行区生活史的患者,要高度怀疑P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