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内血流分级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PDI)技术对膀胱癌的血流信号进行血流分级,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的表达。结果PDI技术测定肿瘤内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有较好的相关性,MVD与血流等级的相关性为r=0.49,P〈0.05,与VEGF表达为r=0.36,P〈0.05。随着血流分级的增高MVD增高,血流分级丰富组VEGF阳性表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结论PDI显示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有关。PDI联合MVD及VEGF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癌血流及其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癌血流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5例肝癌肿瘤血流信号,计测阻力指数(RI)、相对灌注率,血流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结果:肿瘤内阻力指数(RI)、相对灌注率、血流等级和MVD相关,相对灌注率、血流等级和VEGF表达相关,阻力指数与VEGF表达不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肝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肝癌血管生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血管生成相关因素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 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测定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44 .4% ,VEGF阳性病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于阴性病例 (P <0 .0 1) ,三者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 ( 3 9.4% )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 ( 76.1% ) (P <0 .0 1)。结论 PDI定量检测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计数、VEGF测定相结合 ,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VEGF阳性表达者血管生成活跃 ,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高 ,其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测兔肝VX2肿瘤血流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用肝VX2肿瘤模型兔8只,注射自制声学造影剂后,应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观察肿瘤病灶周边和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分布和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级。结果造影后肿瘤内部血流的显示率明显增加,尤以能量多普勒成像(PDI)变化最为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内膜生长因子(VEGF)弥漫性表达于癌巢中,表达阳性率52%~85%。统计结果表明,造影能量多普勒显像检测的血管阳性反应面积百分率分级与VEGF表达程度显著相关(r=0.764,P<0.05)。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造影显像技术,有助于评估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子宫内膜癌血流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46例子宫内膜癌肿瘤内血流信号 ,计测阻力指数(RI)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 MVD及 VEGF表达。结果 :肿瘤内血流 RI值和 MVD与手术分期有关 ,而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VEGF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RI值与 MVD呈负相关 (r=- 0 .2 87,P<0 .0 5) ;VEGF表达阳性者 MVD高于 VEGF表达阴性者。 VEGF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者之间 RI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述三项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特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直肠癌局部血流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121例,观察直肠癌病灶局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PDI)血流信号的变化、分布及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灶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对血流信号和VEGF表达的阳性细胞半定量分级。结果 CDFI和PDI检查病灶局部血流信号增多,血流信号的增多似与病灶分期无关。uT1和uT2期病灶VEGF表达与CDFI和PDI呈弱相关,uT1和uT2期病灶VEGF的表达与CDFI和PDI显著相关。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灶血流信号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病灶的血管生成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膀胱癌内血流分级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技术观察36例膀胱癌血流信号,进行血流分级,术后对肿瘤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肿瘤微血管密度,HE染色确定肿瘤浸润深度,根据有无膀胱肌层浸润分肌层浸润组和无肌层浸润组,另取10例膀胱全切患者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能量多普勒技术测定的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微血管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391,P=0.020)。随着膀胱癌内血流增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呈上升趋势,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MVD计数呈上升趋势,肌层浸润组MVD计数明显高于无肌层浸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膀胱癌内血流信号与病理微血管密度测值相关性较好,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Dopplerimaging,PDI)显示的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和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 (PDI)检测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FVIII RA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两者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 )组血流信号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组明显丰富 ,至少可见 1支以上穿入型血管束 ,LN( )组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40 0 9± 2 6 8)明显高于LN(-)组 (2 116± 2 0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LN ( )组MVD(5 7.14± 30 .98)较LN (-)组MVD(2 3 .96± 12 .96 )亦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活跃者 ,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PDI对乳腺癌肿瘤组织内血流的定量检测可能为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提供一较为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佐炳  方苇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47-949,93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子宫颈癌组织的血流信号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相互关联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38例子宫颈癌和45例正常宫颈组织内血流信号,计测阻力指数(RI);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结果子宫颈癌患者的MVD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子宫颈癌组织内血流RI值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宫颈癌肿瘤组织内血流RI值和MVD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无关(P均>0.05)。子宫颈癌肿瘤组织内血流RI值与免疫组化检测的肿瘤MVD呈负相关(r=-0.489,P=0.01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颈癌血流RI值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MVD从不同角度反映子宫颈癌的血管生成情况,有利于对子宫颈癌血管生成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BC)血管生成的定量检测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术前检测60例ANNBC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分析造影前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研究造影后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与ANNB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造影增强前PDI检测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无相关性(r=0.2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与MVD呈正相关(r=0.65,P〈0.05)。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组造影增强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肿瘤内MVD均显著高于无瘤生存组。高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及高MVD组总生存率(OSR)和无瘤生存率(DFSR)低于低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组和低MVD组(P〈0.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能量多普勒技术对ANNBC血管生成活性的定量检测可作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及治疗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CEUS定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测定CEUS定量参数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移植瘤20个,最终CEUS成功16个。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r=0.635、0.514,P=0.008、0.042),而CEUS各定量参数与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均>0.05)。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MVD与VEGF、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80、0.650,P=0.004、0.006),VEGF与PCNA呈正相关(r=0.611,P=0.012)。结论 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状态;MVD、VEGF、PCNA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表明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螺旋CT(SCT)灌注成像与其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SCT单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血流灌注量(PF)。测定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将结、直肠癌的PF与MVD、VEGF的表达进行比较,且三者亦分别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的PF随着病理分期期别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MVD的趋势一致。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87%(26/30)。PF与MVD、VEGF的表达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6,0.19,P值均>0.05)。MVD与VEGF间也无显著相关性(r=-0.03,P>0.05);PF、MVD及VEGF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T灌注成像与MVD、VEGF均能反映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状况,但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P<0.05;938.58±89.63,907.29±112.59,P<0.05;89.73±9.37,62.14±11.23,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74.6±41.9,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兔VX2肿瘤的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兔VX2肿瘤血管及其灌注的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VX2瘤株种植于兔大腿股外侧浅肌层,2~3周后应用TomTec三维超声工作站采集肿瘤灰阶及彩色多普勒三维数据,计算肿瘤血管的容积指数(VI)。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VI与MVD、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兔VX2肿瘤血管的三维彩色多普勒参数VI与免疫组化参数MVD及VEGF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r=0.9199,P〈0.001;r=0.6871,P〈0.05)。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敏感客观地反映肿瘤的血供,为在体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及其灌注提供了一条新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