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杨程蓉  刘霆 《华西医学》2012,(7):1112-1114
近年来,端粒酶基因突变引起的端粒酶活性降低和端粒缩短,成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多数获得性再障患者是由免疫异常引起的,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约1/3的再障患者存在端粒缩短、端粒酶活性降低的情况,他们对免疫抑制剂治疗通常无效,而对雄激素治疗有效。雄激素在人体内可以通过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与端粒酶基因启动子上的雌激素受体成分相结合而发生作用,从而增加端粒酶活性,恢复骨髓造血和外周血细胞数,彰显出治疗再障的作用。端粒酶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异常是现今又一被肯定的再障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再障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突变与端粒长度变化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河北廊坊市中医院诊断明确的10例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标本,提取有核细胞DNA,筛查TERC基因及TERT基冈的突变,Southern blot法测定患者端粒长度,并与2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及45名同龄健康对照者的端粒长度进行比较.结果 经基凶突变筛查,10例患者中2例携带端粒酶基因突变患者(其中1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最终证实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端粒长度严重缩短,小于同龄正常对照长度的50%,与部分恶性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 Ⅱ)患者的端粒长度重叠,提示有恶性转化的可能.部分无突变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端粒也有缩短,只有同龄正常对照长度的50%~80%,但缩短程度不及有突变者.结论 端粒酶基因突变患者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对照严重缩短(<正常对照长度50%),提示可能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部分无突变患者也存在端粒长度的缩短,但不及有突变者.  相似文献   

3.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DNA序列,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使得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快速分裂细胞通过端粒酶合成端粒,以弥补端粒的消耗。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和端粒缩短,过短的端粒不再保护基因组稳定性,将引起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端粒酶基因的扩增出现在一些肿瘤细胞中,是癌细胞增殖的重要原因,其扩增的机制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近期研究表明,端粒酶基因扩增是基因组不稳定的结果,扩增的hTERT/hTERC基因对端粒酶激活和癌变进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同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PAGE法测定端粒酶表达活性,Southernblot方法测定端粒长度.结果AML患者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值为2.298±1.059]较正常对照(A值为0.387±0.598)显著增高,同时其平均端粒长度[(7.6±2.1)kb]较正常对照[(9.3±1.9)kb]明显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端粒酶活性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中.结论AML细胞端粒酶活化可能与其端粒缩短有关.端粒的丢失可导致染色体的失稳,激活端粒酶依赖的端粒机制,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烟雾暴露和衰老。既往研究证明,端粒过度缩短作为COPD患者加速衰老的标志,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参与COPD发病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过程中均能发现端粒的缩短。端粒酶逆转录酶是决定端粒长度的关键因素,其基因突变、缺失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也被证明与COPD的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端粒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端粒酶表达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Hyb以及PCR/SSCP法检测乳腺肿块中端粒酶的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结果乳腺癌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88.1%,乳腺良性病变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5.7%,两者差异显著(P<0.005).端粒酶表达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53基因突变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85.7%,在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中为2.9%,两者差异显著(P<0.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组织中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与P53基因突变有关,推测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端粒酶被激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ras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8例食管鳞癌及食管炎、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及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38例食管癌中 32例端粒酶阳性 ,检出率为 84.2 % ,ras基因阳性 31例 ,阳性率 81 .2 % ;癌旁组织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4例 ,阳性率 33 .3 % ;食管炎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2例 ,阳性率 1 6 .7% ;食管癌组与癌旁组织组及食管炎组分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38例食管癌端粒酶和ras基因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 (χ2 =1 1 .4 ,P <0 .0 0 5) ;端粒酶及ras基因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及ras基因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食管癌的诊断指标 ,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端粒是由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特有的核苷酸TTAGGG重复序列和几种特异性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研究发现,人体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正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阴性,端粒随细胞的分裂逐渐缩短,而85%的恶性肿瘤细胞有端粒酶的高表达[1]。我们采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elom ere repeatamp 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 ia,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进行检测,探讨端粒酶在AL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标本取自2002…  相似文献   

9.
叶意  刘世喜  梁传余 《华西医学》2005,20(3):585-586
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ase)活性的研究是近年来肿瘤细胞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端粒的长度随有丝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使细胞进入危机期,并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已经证实端粒序列的延长由端粒酶来实现..而端粒酶活化又与细胞永生化(inmortality)有关,当端粒酶活化后;细胞染色体端粒倾向于稳定而不再丢失,细胞进入永生化状态,这一状态是细胞癌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癌症与衰老是在细胞凋亡 (apoptosis)调节机制的控制之下。现在关于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 (telomerase)的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观点 ,即细胞癌变与衰老主要是受细胞染色体两端的重复序列 -端粒长度的控制 ,端粒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而缩短 ,当缩短到临界长度时 ,该细胞就会死亡[1] 。端粒是由端粒末端转移酶 -端粒酶特异地合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多数人类肿瘤中都可见到端粒缩短、端粒酶活性表达加强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3] 。因此 ,鉴于端粒、端粒酶与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人群骨髓衰竭综合征(BMF)患者端粒酶复合体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方法 收集北方地区4家综合医院诊断明确的BMF患者90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正常对照45名.提取患者外周血DNA.PCR方法扩增TERC基因及TERT基因第一、二外显子,双脱氧核酸终止法测序.结果 90例BMF患者中发现2例TERC基因突变和2例TERT突变.TERC突变为n37 A→G和n 66G→C.TERT基因突变为n1870 G→T,造成氨基酸缺失E/*和n1780 G→T,造成氨基酸替换S/I.除TREC n37 A→G突变外,均为首次报道.其中1例TERT突变患者最终诊断为先天性角化不良(DKC),而非获得性BMF.90例患者最终确诊获得性BMF患者共89例,其中发现3例突变.中国北方BMF人群中端粒酶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4%.结论 首次报道了我国BMF患者端粒酶基因的3种突变.中国北方人群中获得性BMF患者端粒酶复合体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4%.端粒酶基因突变可引起端粒的缩短,可能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T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Ⅲ-Ⅳ期与Rai0期、Ⅰ-Ⅱ期之间,Binet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向宏  王家银 《检验医学》2006,21(6):581-582
端粒是由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特有的核苷酸TTAGGG晕复序列和几种特异性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研究发现,人体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正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阴性,端粒随细胞的分裂逐渐缩短,而85%的恶性肿瘤细胞有端粒酶的高表达。我们采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对急性门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进行检测,探讨端粒酶在AL发牛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特异的帽状DNA重复序列,随体细胞的分裂而缩短,并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是有RNA成分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它在活化后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以弥补由于“末端复制”难题引起的端粒丢失,使细胞越过“分裂钟”而永生化或发生肿瘤,对端粒酶调控的研究可发现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端粒和端粒酶的检测方法已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5.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持异的帽状DNA重复序列,随体细胞的分裂而缩短,并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是有RNA成分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它在活化后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以弥补由于“末端复制”难题引起端粒丢失,使细胞越过“分裂钟”而永生化或发生肿瘤,对端粒酶调控的研究可发现的肿瘤治疗方法。端粒和端粒酶检测方法已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6.
端粒、端粒酶与干细胞密切相关,在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中起重要作用.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富含鸟嘌呤,具有保护染色体的作用,端粒长度反映细胞的复制史及复制潜能.影响端粒长度的凶素包括:端粒结合蛋白、端粒帽蛋白、端粒酶及DNA复制酶等,其中端粒酶是最主要的因素.端粒酶位于端粒末端,作用是合成端粒DNA序列,以抵消或延缓端粒随细胞分裂的不断缩短.端粒酶活性的丧失及其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是造成干细胞体外复制和扩增受限的主要原因.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鲜均明  刘世喜 《华西医学》2003,18(4):586-587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异结构 ,能稳定和保护染色体。端粒酶能弥补丢失的端粒片断。端粒的不断缩短和端粒酶的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的永生化密切相关。端粒长度是决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的分子标志 ,而端粒酶活化则是细胞恶化的共同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研究中 ,端粒酶不仅是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也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与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一样 ,在头颈部的肿瘤中大多数 (超过 85 % )都有端粒缩短和端粒酶的表达。最有效、最敏感的端粒酶活性定性、定量的监测方法是PCR -TRAP法。1 端粒 -端…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及其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反转录DNA合成酶。大量研究表明,端粒及端粒酶与正常细胞调控及恶性肿瘤形成机制密切相关。端粒酶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价值。1端粒、端粒酶结构及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由6个核昔酸(TTAGGG)重复排列数次形成的所谓染色体帽结构,能防止染色体之间的粘连、丢失,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大多数染色体的端粒随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当达到使染色体完整性丧失的临界点时,细胞则增殖停止而死亡。说明端粒的缩短能控制体细胞的生长平衡。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端粒的结构、功能,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在癌变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端粒、端粒酶及其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端粒酶检测及端粒酶抑制剂等方面做一综述.1 端粒与端粒酶1.1 端粒端粒是位于线形染色体末端的一种保护结构,Muller和Mcclintock在30、40年代就认识到了染色体的端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和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方法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6 2例肿瘤和高血压患者及 38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 肿瘤组和高血压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高血压有关。因而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对肿瘤、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