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免疫性肾小管间质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5例出血热患者(重型11例,中型4例)肾组织人白细胞相关抗原-2(HLA-DR),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淋巴细胞相关抗原(LFA-1)表达,以及CD4+,CD8+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单纯缺血性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出血热患者肾小管HLA-DR,I-CAM-1表达显著增多,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出血热患者肾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细胞以CD8+占优势,伴有ICAM-1,LFA-1等活性的因高表达;(3)急性肾小管坏死与出血热患者肾小管间质改变相比,单纯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髓质没有HLA-DR,I-CAM-1表达增强,炎细胞浸润亦缺乏与出血热炎似的改变。结论由病毒感染诱发的肾小管间抽局部免疫活化,可能是导致出血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5例出血热患者(重型11例,中型4例)肾组织人白细胞相关抗原-2(HLA-DR),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淋巴细胞相关抗原(LFA-1)表达,以及CD4+,CD8+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单纯缺血性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出血热患者肾小管HLA-DR,ICAM-1表达显著增多,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出血热患者肾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细胞以CD8+占优势,伴有ICAM-1,LFA-1等活性因子的高表达;(3)急性肾小管坏死与出血热患者肾小管间质改变相比,单纯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髓质没有HLA-DR,ICAM-1表达增强,炎细胞浸润亦缺乏与出血热类似的改变。结论:由病毒感染诱发的肾小管间质局部免疫活化,可能是导致出血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AA的免疫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因子在AA患者中变化的基础与临床意义,应用ELISA法及APAAP法对38例初治AA患者及2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诱生的G-CSF、IL-6、TNFα、IFNα及IL-8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及HLA-DR表达。结果:AA患者外周血CD4减低,CD8增高,CD4/CD8减低或倒置,HLA-DR抗原表达率增高。AA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G-CSF阳性率减低,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增高。G-CSF与CD4及CD4/CD8呈正相关而与IFNα呈负相关,IL-6与白细胞数及CD4呈负相关,TNFα与CD8呈正相关而与CD4/CD8呈负相关,IL-8与CD8及HLA-DR呈负相关,证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A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激活的CD8细胞可以抑制造血,多种因素引起的细胞因子紊乱最终引发AA。  相似文献   

4.
对21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CGN)病人和406例健康人群进行HLA免疫基因的频率,单倍型频率分析和疾病关联研究,结果:在疾病组中HLA-B13,B35,B55,DR7,DR10,DR12,DQ7基因频率和A11-B60,A11-DR10,A11-DR12,A11-DQ7,A24-DR14,DR10-B60,DR10-DQ7,DR12-DQ7单倍型频率显著升高,B46-DQ9显著降低,RR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0例肌源性肌病,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先天性肌病(CMD)和代谢性肌病(MMD)骨骼肌活检组织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免疫调控等免疫活性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酶组化SP法检测抗体CD3、CD4、CD8、CD68和HLA-DR,免疫荧光一步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结果(1)PMD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M、IgG和补体C3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分别为50%,31.1%和11.1%,以IgM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定位于肌膜和间质小血管壁上,并与PMD肌纤维的萎缩性病变有关。(2)PMD肌组织中有单核炎症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其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00%和55.5%。巨噬细胞多位于坏死纤维中,T淋巴细胞分布于变性坏死肌纤维和肌束衣小血管周围,CD8+T细胞数量增多,T4/T8<1。(3)HLA-DR染色显示PMD肌组织中变性萎缩的小纤维周围有HLA-DR+的激活单核炎症细胞浸润,与神经源性肌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肌纤维HLA-DR阳性反应者占22%(4/18),表明  相似文献   

6.
于青  徐琴君 《上海医学》1998,21(12):686-687
目的:探讨HLA-DR抗原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当和肾移植排斥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E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肾功能正常10例、慢性排斥而无CMV感染8例、CMV活动性感染6例,对照组6例4组的HLA-DR抗原的表达。结果:排斥组和活动性感染组HLA-DRCD8+细胞表达明显增高,4组CD4+细胞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且HCMV感染组CD4+/CD8+比率倒置。结论:CD8+在  相似文献   

7.
MCP-1在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肾间质中浸润的单核细胞(MC)数、肾小管病理损伤、尿蛋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例正常及31例原发性肾炎肾组织中MCP-1、CD68的表达。结果:正常肾组织有极少量MCP-1表达及MC浸润;膜性肾小球肾炎(MN)组肾小球内未见MCP-1、CD68表达;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T-B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嗜酸粒细胞(EOS),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IgE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人类组织相关抗原(HLA-DR)百分率表达与气道高反应(AHR)的关系。方法: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口服强的松20mg/d,疗程一周,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最高峰值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并检测外周血EOS、SIL-2R、IgE、CD3、CD4、CD8和HLA-DR百分率。结果:EOS、SIL-2R、IgE水平及CD4、HLA-DR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而反映通气功能的指标PEF,FEV1明显好转(P<0.01)。结论:EOS、SIL-2R、IgE和CD4、HLA-DR百分率表达增强在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对我国南方80例肾小球肾炎所致慢性肾衰患者和580例正常人进行HLA分型,结果发现:本病与HLA-A,B抗原无显著相关,而与HLA-DR4抗原显著相关(P<0.05)。慢性肾炎肾衰患者的DR4抗原频率为48%,正常对照则为19.8%。推测我国南方慢性肾炎肾衰患者的DR4抗原高频率与该地区的原发笥IgA肾病发病率高有关,具有DR4抗原的原发性IgA肾病预后不良,该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rug-ih-ducedAcuteLnterstitialNephritsD-AIN)是由药物引起的肾小管、肾间质的急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近年电子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发生率日益增加,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误、漏诊、故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D-IN)中浸润的炎性细胞、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探讨其在急性炎症和慢性纤维化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1例急、慢性D-IN病人肾活检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特点、肾小管和间质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1)D-IN病人肾间质内有大量CD3  相似文献   

12.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与HLA-DR抗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过程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取材标本,包括PVRB级玻璃体手术集取物以及PVR,C,D级增生膜进行观察,检测其中,CD3,CD4,CD8和HLA-DR的表达情况,结果:7例PVRB级的标本中,6例(85.7%)有CD8阳性细胞,2例(28.5%)同时有CD4阳性细胞,未发现CD8阳性细胞,2例(28.5%)有HLA-DR阳性表达细胞存在,10例(71.4%)有CD4阳性表达细胞,5例(35.7%)有CD8阳性表在,9例(64.3%)有HLA-DR阳性表达,结论,PVR病变组织臁增生膜有T淋巴细胞的存在,提示有T与PVR的病变过程,及自身免疫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慢性炎症性疾病.肥大细胞是多功能的免疫细胞,具有以多种方式参与DN发生发展的潜在能力.但目前尚未见有较全面的对肥大细胞与DN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报道.文中研究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活化水平的变化,及探讨肥大细胞与D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可能病理作用.方法 选取DN病例80例,其中早期19例、中期32例,晚期29例.同时选取正常供肾16例作为正常对照.以类胰蛋白酶作为肥大细胞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以CD3、CD20、CD68分别作为肾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上述炎症细胞数量.根据肥大细胞周围的甲苯胺蓝异染颗粒及细胞内颗粒减少情况分析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据以分析肾织织肥大细胞的活化水平.以此为基础分析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与DN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正常对照和DN患者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小管间质,肾小球中极少发现肥大细胞.DN患者的肾组织中,还可见肥大细胞侵入肾小管壁.②正常对照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很少.在DN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随着病情发展而显著增加.③与正常对照相比,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的比例显著增高,且表现为随DN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④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与肾功能损伤指标、小管间质损伤指标和炎症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肥大细胞参与DN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主要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肥大细胞在DN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可望成为DN防治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尸体移植肾组织中共刺激分子B7—1及HLA—DR的表达规律,探讨阻断共刺激途径诱导免疫耐受在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6例尸体移植肾及5例正常供肾组织中B7—1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排斥组移植肾组织中B7—1及HLA—DR强烈表达,并伴有大量CD^+4及CD^+8T细胞的浸润,与其余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在发生移植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等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主动表达B7-1,为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供了协同刺激信号;通过阻断共刺激途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为寻找新型免疫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尿毒清颗粒抑制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作用靶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毒清抑制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制备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10周龄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Sham,n=20)、模型组(UUO,n=20)和尿毒清治疗组(UNQ,n=20);UNQ组于于术前1天给予尿毒清2 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5只大鼠,取梗阻侧肾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肾间质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采用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分析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粘连蛋白(FN)表达。结果与Sham相比,UUO大鼠各时间点的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肾小管间质中TGF-β1、FN 表达均增高(P<0.05)。与UUO相比,尿毒清治疗后3 d,可观察到大鼠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P<0.05)明显减轻,同时肾组织中TGF-β1表达减少(P<0.05);治疗后7 d,上述治疗作用持续存在,同时进一步使UUO大鼠肾间质的FN 表达下降(P<0.05);治疗14 d后,肾间质细胞浸润情况评分(CIS)和慢性病变(包括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评分(AFS)较 UUO 组分别下降22.2%和19.1%(P<0.05),TGF-β1、FN的表达则较UUO 组分别减轻30.8%和30%(P<0.05)。结论尿毒清的保护作用表现在肾损伤的开始就通过减少TGF-β1表达从而使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受到抑制,同时还能减少病变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赵瑾  张莉  孟梅霞  王昌 《海南医学》2013,24(24):3602-3604
目的探讨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蛋白(TSP)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与CD34、CD40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不同类型肾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肾脏受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38例,中度损伤组32例和重度损伤组26例,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患者的VEGF、TSP、CD34、CD40阳性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VEGF表达位置主要集中在足突细胞浆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SP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中表达,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无阳性表达,CD34及CD40主要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随着患者病情增加,TSP、CD40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而VEGF、CD34则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TSP、CD40分别与肾间质纤维程度呈正相关,而VEGF、CD34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TSP在肾质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增强及VEGF在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减弱可能是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IgA肾病(IgAN)患者肾小管间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体内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参考IgAN病理类型HASS分级标准,把39例IgAN患者的肾活检标本,分为轻度增生组(HaasⅠ、Ⅱ型)、局灶增生组(HaasⅢ型)和增生硬化组(HaasⅣ、Ⅴ型)。据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标准评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GF-β、p-JNK、d—SMA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结果IgAN各病变组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和TGFβ1、p-JNK、α-SMA表达均增高,且p-JNK与TGF-β1、α-SMA表达和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正相关。结论在I酗N患者肾组织中,JNK可能是调控TGF-β1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关键细胞内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 1)的分布及其与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和间质病变的关系 ,探讨其在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AP四层法对 18例LN患者肾组织MCP 1,CD68 ,CD4 ,及CD8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取 8例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18例患者肾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MCP 1染色阳性。其主要位于肾小管基侧膜 (16/ 18例 )及间质小血管壁 (9/ 18例 )上。对照组MCP 1阳性的小管明显低于狼疮性肾炎患者 (7 4± 6 2 %vs 2 6 7± 2 2 8% ,P <0 0 1)。LN患者肾间质中CD4 ,CD8 及CD68 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其MCP 1阳性小管数与间质CD68 细胞浸润及间质病变的程度明显相关。而与CD4 ,CD8 细胞浸润程度及患者尿蛋白的多少无相关性。结论 LN患者肾小管MCP 1表达增加可能是导致间质单核细胞浸润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TGF-β_1在IgA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莹  吕吟秋 《医学综述》2008,14(20):3072-3075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之一。在IgA肾病中,一方面它能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并抑制其降解,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另一方面它可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从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TGF-β1的表达。修饰素cDNA注入骨骼肌内可阻止纤维化进程,有可能成为治疗肾脏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role of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2 (PAR-2) in the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 induced by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 was explored. Mice were sacrificed on the day 1, 3, 5, 7, 10, 14 and 21 after UUO. The expression of PAR-2 mRNA and protein and a-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protein in tubuloin,terstitium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t each time point, resped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2 expression in renal tubulointerstitium wa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starting from 24 h to the day 14 post-ligation,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 volume of interstitium and the positive area of α-SMA. PAR-2 was mainly expressed in ren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 especially in proximal tubular cells. It also located in renal capillary ansa, interstitial infiltrate cells and fibroblas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PAR-2 was active in interstitial and tubular cells in the early phase of fibrotic proces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 after UU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