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瞻性门控扫描技术减低X线辐射的效能及前瞻性门控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使用双源64排CT机,对50例心率≤70次/min患者行前瞻性门控,50例心率≤70次/min及50例心率>70次/min患者行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成像,对成像质量和X线剂量进行对比研究,经统计学处理分析2种扫描模式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差异及X线剂量差异.结果 2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成像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瞻性门控组中图像质量积分3分以上均达98%以上,全部病例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2种扫描模式下X线剂量参数总剂量长度乘积值、总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前瞻性门控扫描较回顾性门控扫描下心率>70次/min及心率≤70次/min的X线总有效剂量分别下降75.15%及79.56%.结论 当受检者心率≤70次/min时,可选择时间窗为R-R间期70%前瞻性门控扫描,图像质量优良,并且能大幅度降低冠状动脉成像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门控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回顾分析177例冠状动脉256层CTA检查患者,其中前置门控86例,回顾门控91例.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分为9个节段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3分为可评价节段.采用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结果 前置门控组86例中98.8%节段(765/774)为可评价节段.回顾门控组91例中99.6%节段(816/819)可评价.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1).心率<75次/min时,前置门控与回顾门控组的可评价节段分别为99.8%(647/648),99.7%(718/720),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5).≥75次/min时,2组的可评价节段分别为93.6%(118/126)和99.0%(98/99).2组的可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前置门控组及回顾门控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4±0.5)和(10.3±1.5)mSv(t=33.4,P<0.00),前置门控扫描的剂量明显小于回顾门控扫描,下降幅度达60.0%.结论 256层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方法较回顾门控方法剂量显著降低,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均较好.在低心率组图像质量两种方法相近,而高心率组前置门控较回顾门控法有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与标准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使用滤过反投影法(FBP)的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256层螺旋CT,选取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对于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心率>65次/min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将12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低剂量组均使用迭代重建算法(iDose)行图像重建,常规剂量组均使用FBP行图像重建.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分为9个节段评价,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噪声和有效剂量(ED)测量记录用于图像评价.结果 回顾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8.29±1.22和4.29±1.22,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49%(P<0.01);前瞻性门控扫描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ED分别为3.03±0.53和1.40 ±0.13,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剂量降低了54%(P<0.01);回顾性门控扫描方式和前瞻性门控扫描方式下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及降主动脉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iDose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100 k V条件下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差异,为低剂量个性化冠脉CTA扫描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临床疑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100 k V前瞻性(A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扫描;所有患者心律平稳,心率≤65次/min,体质量指数25 kg/m2。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计算噪声、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63±0.26)m Sv和(4.90±0.93)m Sv。A组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SNR及CNR低于B组(P0.05)。2组冠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相比,100 k V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1≥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 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冠状动脉支架随访中的可行性。方法 7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的心率快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P 0. 05)。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 40±0. 99) m 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受检者进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均未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图像质量分4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分别评价各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0例受检者平均体重指数(BM I)为(25.00±2.58)kg/m2,扫描时平均心率(71.13±9.63)次/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3.31±1.08)mSv,显示了94.76%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秀占79.49%。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受检者都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辐射剂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心率控制下的患者不同采集窗设置,明确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75例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无心率控制。心率≤65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65%~75%,65次/min<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30%~75%,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35%~45%。分析患者辐射剂量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75例患者有效剂量(ED)为(2.44±1.21)mSv,其中A组为(1.54±0.41)mSv,B组为(3.57±0.53)mSv,C组为(1.64±0.27)mSv;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854,B组 vs C组P=0.000。75例患者共评价1043段冠状动脉节段,平均显示13.9段,(3.66±0.51)分。其中A组(3.75±0.44)分;B组(3.60±0.54)分;C组(3.38±0.67)分;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004,B组vs C组P=0.032。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通过适应不同心率修改采集窗范围可以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产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降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冠状动脉CT扫描。A组采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250~450 ms),B组采用相对时相宽窗曝光(30%~75%),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两组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辐射剂量,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分别为(16.71±8.35) mGy、 (231.04±114.86) mGy ·cm、(3.23±1.60) mSv,均明显低于B组的(29.35±17.90) mGy、(398.27±238.40) mGy ·cm、(5.57±3.33)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32、-6.32, P<0.05)。A组中未出现重复扫描、出现1次、2次、3次重复扫描的例数分别为81、17、2和0,而B组分别为22、62、10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6,P<0.05)。结论 对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同时采用绝对时相ms扫描及重建,并且缩窄曝光时间窗,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在胸痛三联症(TRO)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TRO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模式,对照组采用64排回顾性螺旋扫描方式,对比2组主动脉和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辐射剂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评分。结果:2组主动脉及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图像主观评分优秀率为90.00%(243/270),对照组95.56%(258/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观察组为(2.4±0.3)m Sv,对照组为(21.1±4.9)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O患者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方式,其图像质量与传统回顾式螺旋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能显著减少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源Flash 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序列扫描实验组(窄R-R间期)与对照组(宽R-R间期)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每组各纳入100例患者,采用前门控序列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通过care dose4D自动调节。实验组:当心率≤75次/min时,65%~75%R-R间期曝光;心率>75次/min时,35%~45%R-R间期曝光。对照组:35%~70%R-R间期曝光。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裁定。记录所有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实验组有53例、对照组有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3.01±0.45)mSv,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6.91±0.3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Flash CT前门控序列扫描窄R-R间期曝光在保证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是冠心病患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诊的心律不齐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研究组66例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情况。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一致,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4.16比4.07、3.98比4.22、4.03比4.01,但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减少29%和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11、9.119,P=0.001)。结论 对于心律不齐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窄窗技术保证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式扫描诊断准确性相当,同时能提高检查安全性,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质量与心电门控技术和扫描管电压(kV)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男42例,女59例,平均年龄60.2岁±10.8岁)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连续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未口服或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控制心率和扩张血管药物.本组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44例)和回顾性心电门控(57例)(组1),以及扫描电压100 kV(43例)和120 kV(58例)(组2)分成2组,对组1、2的图像质量(1~4分)和有效辐射剂量(mSv)分别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仅1例因扫描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导致检查失败(技术成功率99%).组1前瞻门控组和回顾门控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平均分分别为3.3±0.5和3.3±0.3(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0.9±5.1) HU和(23.9±6.5) HU(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5.2±7.0) HU和(20.6±4.5) HU(P<0.001).结论 在不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和100 kV管电压扫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扫描不同kV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 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90例体质量指数(BMI)<21.5 kg/m~2,且心率满足前瞻性门控轴面扫描条件的患者,平均心率(54±6)次/min(bpm).9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 2组,A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00 kV,B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20 kV,根据患者BMI选择管电流,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5分优,1分差).采用配对t检验对2组的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平均扫描剂量为(0.88±0.32)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32±0.28)分;B组平均扫描剂量为(1.47±0.41)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52±0.34)分.A、B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1,P>0.05).A组扫描剂量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5,P<0.01),平均减少40%.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瞻性轴面扫描中,对于BMI<21.5 ks/m~2的患者,可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其辐射剂量可降到1 mSv以下,并且其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 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 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 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 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次前门控大螺距(Double-Flash)扫描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行DSCT Double-Flash扫描;以相同标准选取同期行前门控序列扫描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及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用于诊断的血管段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优的血管段所占比例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ED分别为(2.08±0.39)m Sv、(3.67±1.11)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分别为97.91%、9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率相对平稳且≤75bpm的患者,DSCT Double-Flash CTCA扫描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