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5,(7)
目的:比较温郁金主根茎与侧根茎姜黄素及挥发油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含量,以Agilent Extend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4%冰乙酸溶液(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420 nm,柱温为室温;药典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结果:主根茎姜黄素及挥发油含量均比侧根茎高,且新鲜根茎提油率较饮片高。结论:为确保莪术饮片质量合格,温郁金主根茎宜于加工商品温莪术,侧根茎适合于提取莪术油,以新鲜根茎提油率高,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2.
药用莪术的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F.Liang的干燥根茎[1].中医药学理论认为,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莪术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成分,其含量约为1%~2.5%,其中有大牻牛儿酮、莪术醇、莪术二桐、α-及β-蒎烯、樟烯、莪术呋喃烯酮、温郁金醇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3.
正交实验法优选莪术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关怀  王地 《北京中医》2000,19(5):45-46
药用莪术的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F.Liang的干燥根茎[1].中医药学理论认为,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莪术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成分,其含量约为1%~2.5%,其中有大牻牛儿酮、莪术醇、莪术二桐、α-及β-蒎烯、樟烯、莪术呋喃烯酮、温郁金醇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4.
4种姜黄属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谢莹  杭太俊  张正行  安登魁 《中草药》2001,32(7):600-602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姜黄属4种中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方法 以高效毛细管柱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结果 本法能准确测定莪术醇的含量,回收率为101.4%,RSD为0.4%,还测定了4种姜黄属药物(温郁金、姜黄,桂莪术,蓬莪术)中莪术醇的含量,发现4种药材中莪中醇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为姜黄属药材质量的分析控制提供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莪术油是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温郁金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或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的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含有β-榄香烯(β-elemene)、莪术醇(curcumol)和莪术二酮(curdione)等消炎、抗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复方莪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温郁金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及块根的适宜采收期。方法记录其根茎和块根生物产量、折干率,比较生长期内干物质积累动态,并测定根茎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根茎单株产量、浸出物含量下降的趋势和挥发油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极不一致,不能以含量作为主要考虑指标。结论温郁金的适宜采收期应为11月中旬~12月下旬。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程度温莪术根茎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不同阴干程度温莪术根茎的挥发油得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比较分析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上的异同。结果:(1)温莪术根茎在阴干过程中,挥发油得率呈现倒"V"字型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阴干30 d时为6.7μg·g-1;(2)温莪术根茎在阴干的前30 d,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组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后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显著下降;(3)莪术烯、别罗靳烯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在整个阴干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4)β-榄香烯,γ-榄香烯和新莪术二酮等有效成分含量在阴干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合理的干燥处理对提高温莪术根茎挥发油得率及其化学成分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对温莪术根茎进行适宜的干燥处理。该研究为温莪术采后初加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探究3者挥发油中7种挥发性成分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含有的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法(GC法)进行测定,给予SD雄性大鼠灌服寒凉药构建胃寒实证模型,再分别给予热性药、寒性药、生莪术、醋莪术、生郁金的水煎液治疗。通过观测比较大鼠在造模和给药的全过程中体质量、肛温、进食量、大便粒数和质地的变化,比较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结果:温莪术醋制前后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温莪术挥发油中1,8-桉叶素、樟脑、龙脑、吉马酮、莪术二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温郁金上述成分的含量(P<0.01)。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对胃寒导致的腹泻治疗效果弱于热性药的治疗效果,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表现为脾胃温性,温郁金的生品会加重腹泻,但致泻效果较寒性药致泻效果弱,温郁金表现为脾胃弱寒性。结论:1,8-桉叶素、樟脑、吉马酮、莪术二酮4种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温热药作用一致,且其含量高低与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这4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水蒸气蒸馏提取温莪术粗粉和微纳米粉体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将温莪术制成过50目筛粗粉与过325目筛微粉,采用L18(21×37)表之正交实验设计,以温莪术挥发油的提油率为考察指标,以粉碎度、蒸馏时间、加水质量倍数及浸泡时间为工艺考察对象。结果以温莪术挥发油的提油率为考察指标,由直观分析可知各因素对提取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蒸馏时间>药材粉碎度>加水质量倍数>浸泡时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工艺中,药材粉碎度、蒸馏时间和加水质量倍数对提油率有高度显著影响,而浸泡时间对提油率无显著影响。过50目筛提油率为1.25%~1.90%,过325目筛提油率为1.02%~1.65%;以过50目筛温莪术粉,加8倍水,蒸馏12 h的工艺路线,莪术的挥发油收率最高。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莪术中的挥发油,不必将莪术微纳米化,只要粗粉即可。而浸泡时间,由于其对挥发油的提取无明显影响,故在确定提取工艺时可以不予考虑。该方法的最佳工艺为:过50目筛温莪术粉,加8倍量的水,蒸馏12 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温莪术挥发油中组分及莪术醇含量的影响.方法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进行气相-质谱联用分析.结果 从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油中分别分析50个成分,相同组分有18个;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以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较高.结论 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莪术挥发油的组分不完全相同,莪术醇含量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
莪术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莪术中富含挥发油,且成分相当复杂,主要为倍半萜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经研究发现,莪术的提取物——莪术挥发油有较好的抗肿瘤、  相似文献   

12.
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Chenet C.Linger是一种一株三药用的中药材植物,它的干燥块根作郁金入药、干燥根茎作莪术入药、干燥根茎趁鲜纵切厚片为片姜黄,温郁金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俗称莪术油“。。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温郁金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辐射及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好地控制温郁金的质量,笔者现围绕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温莪术挥发油中组分及莪术醇含量的影响。方法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莪术挥发油,进行气相-质谱联用分析。结果从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油中分别分析50个成分,相同组分有18个;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以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较高。结论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莪术挥发油的组分不完全相同,莪术醇含量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4.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育温郁金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择方法从"温郁金1号"变异植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生产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温郁金新品种"温郁金2号"[浙(非)审字2015002]。经小区品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温郁金2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莪术、姜黄和郁金药材干品平均产量分别达4387、2481、945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2.03%、10.38%和21.29%;生育期220~233 d;株高192.5 cm;萌发数5.6个;莪术药材中挥发油含量5.5%(m L·g~(-1)),较对照高31.11%。结论:"温郁金2号"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特别是莪术挥发油含量高,适宜在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和比色测定法对姜黄(Curcuma longa)、温郁金(C.wenyujin)、桂莪术(C.Kwangsiensis)、莪术(C.aeruginosa)和川郁金(C.sichuanensis)等五种植物的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川郁金之外,其余四种植物的根茎和块根的成分基本相似。而不同种之间的差别较大。因此,不同来源的郁金(块根)质量不可能一致,而且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不同种质类型广西莪术根茎和须根挥发油含量,为广西莪术充分利用开发须根中的挥发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种质类型广西莪术鲜药材的主根茎和须根的挥发油,并利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种质类型广西莪术须根得油率为0.60%~1.80%,其颜色多为紫色,个别为淡紫色、橙黄色;不同种质类型广西莪术根茎的得油率为0.40%~0.75%,其颜色多为紫色,个别为淡紫色、橙黄色。同一种质材料根茎与须根挥发油颜色基本相同。结论:不同种质类型广西莪术根茎和须根得油率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种质类型根茎和须根挥发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种质类型广西莪术须根挥发油含量高于广西莪术根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比较石油醚回流提取温莪术粗粉和微纳米粉体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将温莪术粉碎为过50目筛的粗粉与过325目筛的微粉,采用L18(2^1&#215;3^7)表之正交实验设计,以温莪术挥发油的提油率为考察指标,以粉碎度、提取时间、加石油醚质量倍数及提取次数为工艺考察对象。结果以温莪术的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由直观分析可知各因素对提取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提取次数〉加石油醚质量倍数〉提取时间〉粉碎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石油醚回流提取温莪术挥发油的工艺中,提取次数和加石油醚的质量倍数对提油率有高度显著影响,提取时间和粉碎度有显著影响。提油率为:2.09%~3.62%,以过325目筛温莪术粉体,加20倍量石油醚,回流2h,提取3次的提油率最高,提油率为3.62%。结论该法的最佳工艺为:过325目筛温莪术微纳米粉体,加加倍质量倍数的石油醚,回流2h,提取3次。  相似文献   

19.
郁金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敏  张娜 《中药材》2008,31(4):540-543
目的建立郁金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项下甲法测定郁金类药材的挥发油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郁金中的吉马酮和莪术二酮总量、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吉马酮、莪术二酮总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Kromasil ODS-1(250mm×4.6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44nm,柱温35℃.姜黄素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岛津ODS (4.6mm×4150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50501),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425nm,柱温30℃.结果不同品种郁金挥发油含量差异显著;吉马酮和莪术二酮总量、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学考查RSD值均小于2%.结论确立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郁金类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莪术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蓬莪术或广西莪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破血祛淤,行气止痛。莪术油是从中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莪术酮、莪术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油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作用,并能增强免疫力,还具有抗血栓及抗肿瘤作用。莪术油常用规格有:莪术油注射液10ml:0.1g;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250ml:莪术油0.1g与葡萄糖12.5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