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一种靶向CD52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52 CAR-T),探索其对CD52+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以CD52为抗原结合区的CD52 scFv、4-1BB为共刺激分子的二代CAR-T细胞。慢病毒载体包装后感染T细胞,制备CD52 CAR-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52 CAR-T细胞CD4、CD8细胞亚群及其分化状态。通过体外杀伤实验、脱颗粒实验及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功能实验,观察CD52 CAR-T细胞对CD52+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了pCDH-CD52 scFv-CD8α-4-1BB-CD3ζ-GFP表达载体,感染人T细胞,获得靶向CD52的CAR-T细胞。②感染CD52 CAR表达载体的第6天,T细胞中表达CD52的细胞可被清除[CD52 CAR-T组CD52+ T细胞为(4.48±4.99)%,Vector-T组为(56.58±19.8)%,P=0.011]。③CD52 CAR-T的自我杀伤不会影响T细胞的增殖,培养后期CD52 CAR-T组的增殖速度高于Vector-T组。④T细胞表型检测发现CD52 CAR可以促进CAR-T细胞向中心记忆T细胞及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减少CAR-T细胞向终末效应细胞分化。⑤CD52 CAR-T细胞与HuT78-19t及MOLT4-19t靶细胞以效靶比1∶1共培养24 h,HuT78-19t细胞可被清除,而对MOLT4-19t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2.66±1.60)%对(56.66%±5.74)%,P<0.001]。⑥脱颗粒实验显示,HuT78-19t细胞对CD52 CAR-T细胞的激活作用显著高于MOLT4-19t细胞[(57.34±11.25)%对(13.06±4.23)%,P<0.001]。⑦CD52 CAR-T与HuT78-19t细胞共培养48 h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IFN-γ(3706±226)pg/ml、TNF-α(1732±560)pg/ml]远高于MOLT4-19t细胞组[IFN-γ(1577±846)pg/ml、TNF-α(74±12)pg/ml](P值均<0.01)。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CD52 CAR-T细胞,为进一步的靶向CD52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A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8例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34.5(2.0~74.0)岁,导致IAHLH的病原体中,病毒16例(33.3%),细菌17例(35.4%),寄生虫13例(27.1%),真菌2例(4.2%),患者发病至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中位时间为40(10~160)d,发病至确诊为IAHLH的中位时间为67(23~270)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如下:发热48例(100%),脾大34例(70.8%),血细胞减低38例(79.1%),铁蛋白升高45例(93.8%),甘油三酯升高7例(14.6%),纤维蛋白原降低17例(35.4%),NK细胞活性减低26例(59.1%),可溶性CD25升高35例(74.5%)。25例(52.1%)患者起病时伴淋巴结肿大。明确导致HLH的病原体后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6例(75.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3.3%(14/15)的寄生虫及真菌所致IAHLH患者获得了病情缓解,细菌及病毒相关IAHLH仅有66.7%(22/33)的缓解率。患者5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72.3%(95% CI 50.3%~69.8%),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上限(OR=20.0,95% CI 1.1~378.3,P=0.046)及诱发HLH的病原体感染未控制(OR=19.9,95% CI 2.9~134.5,P=0.002)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预后较好,诊断后应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有效控制病原体感染为关键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病灶>7.5 cm的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的肿瘤局部反应及疗效。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病灶>7.5 cm的32例R/R NHL患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AR-T细胞的体内扩增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观察全身不良反应及肿瘤局部反应,分析总有效率(ORR)及总生存(OS)情况。结果① 32例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13例获得完全缓解(CR)(40.63%),10例获得部分缓解(PR)(31.25%),ORR为71.88%。② 23例有效患者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2级13例,3~4级10例;而疾病稳定+疾病进展(SD+PD)组9例患者CRS均为1~2级(P=0.030)。③共15例(46.9%)患者发生肿瘤局部反应,其中CR 9例、PR 5例、SD 1例,肿瘤局部反应包括:浅表肿物直径增大且伴红肿热痛;深部肿物表现为腹痛、腹胀、憋气以及肿瘤局部疼痛、烧灼,瘤体增大或伴局部水肿;肿瘤局部出现渗出性病变,可见于腹腔、胸膜腔等。④有效组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SD+PD组[16.8%(5.3%~48.2%)对2.9%(1.5%~5.7%),z=−4.297,P<0.001],有效组中出现肿瘤局部反应患者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未出现肿瘤局部反应患者[22.2%(10.5%~48.2%)对12.6%(5.3%~21.6%),z=−3.213,P=0.001],多发肿块组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单发肿块组[35.8%(1.5%~48.2%)对16.8%(10.5%~18.5%),z=−2.023,P=0.040]。⑤肿瘤局部反应出现和瘤体缩小时间,均较全身不良反应时间延迟。⑥有效患者中出现肿瘤局部反应者OS率高于未出现肿瘤局部反应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对34.6%,P=0.169)。结论病灶>7.5 cm的R/R NHL患者CD19 CAR-T细胞治疗,近一半出现肿瘤局部反应,发生时间迟于全身不良反应开始的时间。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80001805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8例SDRPL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骨髓和脾脏病理、疗效与预后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位年龄54(42~69)岁。确诊时均表现为明显的脾脏肿大,多有淋巴细胞升高,PET/CT显示脾脏代谢不高或轻度增高。临床分期均为Ⅳ期,累及脾脏、外周血和骨髓,未见外周淋巴结受累。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易见短毛刺状突起。脾脏病理可见形态均一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脾窦及脾索,白髓萎缩。免疫表型缺乏特异性,多表达CD19、CD20、CD79α等B细胞抗原。中位随访35.5(4~60)个月,脾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免疫化疗可使7例患者获得长期生存,1例伴CCND3 P284A和MYC S146L突变的患者在脾切除术后1个月进展为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在随访16个月时死亡。结论SDRPL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临床呈惰性病程。患者大多可获得长期生存,但进展为B-PLL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  &#x;   ìíü    &#x;  ¬   &#x;    ÿ   Ú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4):32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确诊的8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9例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总生存(OS):P=0.041,无进展生存(PFS):P=0.01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OS:P=0.031,PFS:P=0.030),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OS:P=0.005,PFS:P=0.040),是否伴淋巴结肿大(OS:P=0.007,PFS:P=0.012),是否伴脾脏肿大(OS:P=0.276,PFS:P=0.324)是影响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OS和PFS的因素。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改善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生存,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结论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临床特点相似,但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影响因素不同。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不仅需要联合化疗,B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需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应考虑脾脏切除手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1例淋巴瘤合并P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2(16~74)岁。10例患者PNS症状先于淋巴瘤出现,出现PNS症状至诊断淋巴瘤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11例患者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7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神经抗体的检测,2例阳性,分别为抗Ma2抗体和抗Yo抗体。11例患者中,PNS症状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者3例,定位于周围神经系统者4例,定位于肌肉者3例。11例患者中8例在诊断淋巴瘤前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皮肌炎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激素治疗获益不明显。11例患者在诊断淋巴瘤后均采用针对淋巴瘤的化疗。其中9例行疗效评估,7例为完全缓解,1例为疾病稳定,1例为疾病进展。淋巴瘤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PNS症状均获得极大改善。中位随访时间为42(4~95)个月。截至随访终止日期,11例患者中6例存活,3例失访,2例死亡,整组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结论PNS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并发于各种类型的淋巴瘤。早期通过化疗达到肿瘤的完全缓解可使多数患者PNS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民医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血流感染临床特点、病原菌谱、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10例allo-HSCT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性、感染危险因素及转归。结果210例allo-HSCT患者中49例发生血流感染,共分离出病原菌5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7.8%),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23.7%),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占42.5%;革兰阳性菌占23.7%,未发现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株;真菌占8.5%。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流感染影响因素有性别、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流感染主要与预处理方案强度有关(OR=3.043,95%CI 1.236~7.492,P=0.015)。49例血流感染患者中粒细胞缺乏(粒缺)血流感染占77.6%,非粒缺占22.4%;移植前活动性感染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占81.0%,移植前无活动性感染患者占16.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流感染患者总生存(OS)时间短于未发生血流感染患者,CRO感染患者比无CRO感染患者OS时间短,粒缺时间>14 d患者OS时间较粒缺时间≤14 d患者短,移植前是否合并活动性感染及感染时是否处于粒缺状态与OS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积极预防耐药菌血流感染、缩短粒缺时间、移植前控制感染、适合的预处理方案,能降低移植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小鼠CD3+T细胞体外刺激活化体系及最佳感染时间,构建小鼠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CD19 CAR-T),并验证其在体内外的杀伤效果。方法磁珠分选纯化小鼠的脾脏CD3+T细胞,在可溶性抗CD3/CD28抗体、佛波酯+离子霉素、包被抗CD3/CD28抗体3种不同条件下刺激培养,分别于8、24、48和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情况;用包含小鼠CD19抗体的scFv质粒转染Plat-E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后感染活化的CD3+T细胞,制备鼠特异性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mCD19 CAR-T)。mCD19 CAR-T细胞在体外与B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A20细胞的靶向杀伤效果;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体内输注mCD19 CAR-T细胞,检测CAR-T细胞的体内杀伤和分布情况。结果包被抗CD3/CD28抗体的刺激活化效果最佳,且在刺激后24~48 h具有较好的细胞活性;抗mCD19的逆转录病毒感染CD3+ T细胞效率[(32.27±7.56)%]稳定,制备的mCD19 CAR-T细胞可特异性杀伤A20肿瘤细胞,48 h时A20细胞凋亡率为24.3%;体内检测发现输注mCD19 CAR-T细胞第6天即可检测到脾脏中CD19+细胞比例[(1.83±0.58)%]显著降低,到建模后第12天骨髓和脾脏中CD19+细胞清除更为显著,与A20细胞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脏:(0.36±0.04)%对(47.00±13.46)%,P<0.001;骨髓:(1.82±0.29)%对(37.30±1.44)%,P<0.0001]。且mCD19 CAR-T细胞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均有分布,GFP+CD3+ CAR-T细胞比例分别为(2.90±1.12)%、(4.96±0.80)%、(13.55±1.56)%,以骨髓中占比最高。结论获得优化的CD3+ T细胞活化刺激体系和最佳感染时间,稳定构建了抗mCD19 CAR-T细胞,并在体内外验证其具备良好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LymphGen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验证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资料完整155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标本,从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75种基因突变情况,研究LymphGen基因分型在新疆DLBCL人群及不同细胞起源(COO)分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对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①155患者中 105例(67.7%)能进行基因分型,其中MCD型14例(9.0%),BN2型26例(16.8%),N1型10例(6.5%),EZB型8例(5.2%),A53型27例(17.4%),ST2型20例(12.9%)。②各基因亚型在不同COO分型中分布不同(P=0.021),生发中心型(GCB)组中以ST2为主(28.8%),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组中以A53及MCD型为主(35.8%、17.0%),BN2型在两组中均较多分布(23.1%、26.4%)。③不同基因亚型PF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05):N1型2年PFS、OS率仅为(21.3±18.4)%,A53型3年PFS、OS率分别为(60.9±11.3)%、(46.8±10.9)%。④MCD型3年PFS、OS率最优,但5年PFS、OS率较差。⑤LymphGen基因分型预测O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6,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结论LymphGen基因分型在DLBCL人群中分布与以往报道有差异,LymphGen基因分型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低T3综合征(LT3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236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将其分为LT3S组和非LT3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在236例AML患者中,有62例(26.3%)患者出现LT3S。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白蛋白(r=0.443,P<0.001)、血红蛋白(r=0.187,P=0.005)水平呈正相关,与C反应蛋白(r=−0.406,P<0.001)、乳酸脱氢酶(r=−0.274, P<0.001)水平呈负相关。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总生存(OS)期(7.5个月对29.9个月,P<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期(2.0个月对24.0个月,P<0.001)明显缩短。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患者基线资料后显示,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OS期(9.6个月对30.4个月,P=0.010)和PFS期(3.0个月对30.0个月,P=0.014)仍明显缩短。合并LT3S是影响AML患者OS(HR=2.553,95% CI 1.666~3.912,P<0.001)和PFS(HR=1.701,95% CI 1.114~2.597,P=0.014)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在肥胖、体能状态差或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的AML亚组中合并LT3S者预后更差。结论LT3S的发生反映AML患者临床状态差,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省50家医院血液内科血标本来源细菌的构成和耐药性,了解血液内科血流感染(BSI)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平台,对2019年广东省50家医院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和ICU由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检出率进行分析,同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特征分儿童组(≤14岁)和成人组(>14岁)进行分析。参考CLSI 2019年M100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广东省50家医疗机构(三级医院48家)血液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三个科室各1618、1026、3626株血标本分离菌完整微生物信息资料。其中血液内科革兰阴性杆菌占71.8%,革兰阳性球菌占28.2%。血液内科分离前5位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群。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19.7%和80.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无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群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6.9%,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超过25.0%。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儿童组耐药率普遍高于成人组。成人组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4.1%,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超过25.0%,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超过80.0%,但儿童组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于成人组(11.8%对6.5%)。鲍曼不动杆菌无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科室之间比较,ICU和呼吸内科血标本革兰阳性球菌比例高于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最低,分别为0.3%和3.7%。血液内科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最低,分别为8.3%和25.8%。ICU整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都最高。结论血液内科血标本来源细菌构成比与重要细菌耐药性与呼吸内科、ICU存在差异,广东地区血液内科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及以草绿色链球菌群为主的链球菌属比例明显高于ICU和呼吸内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0年7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8个医疗中心确诊的12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成人HLH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采用Bootstrap重抽样的方法进行验证,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验证列线图,检查预测精度。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124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18~84)岁,男性61例(49.19%)。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血清铁蛋白增高者110例(88.71%),肝脾肿大者57例(45.97%)。124例患者中77例(62.10%)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0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成人HLH的预后受性别、年龄、纤维蛋白原、血肌酐、ALT和白蛋白的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PLT、白蛋白、ALT和治疗方案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5个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C-index为0.739,校准图显示HLH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成人HLH的预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性别、PLT、白蛋白、ALT和治疗方案是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为临床医师评估成人HLH预后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供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供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二次allo-HSCT的41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为移植后骨髓形态学或髓外复发且二次移植前接受CART治疗。结果全部41例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16(3~46)岁。移植后骨髓复发31例(75.6%)、髓外复发5例(12.2%)、骨髓和髓外复发5例(12.2%)。复发后接受CD19-CART治疗35例(85.4%)、CD22-CART治疗2例(4.9%)、CD19-CART联合CD22-CART治疗4例(9.8%)。二次移植后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48.9%(95% CI 23.0%~70.6%)、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1.8%(95% CI 17.3%~64.9%),累积复发率(RI)为8.8%(95% CI 2.9%~26.4%),非复发相关死亡率(NRM)为51.1%(95% CI 31.2%~83.6%)。首次移植后复发时间≤6个月组(10例)二次移植后1年OS率低于复发时间>6个月组(31例)[45.0%(95% CI 12.7%~73.5%)对75.0%(95% CI 51.4%~88.8%),P=0.017]。结论CART序贯二次allo-HSCT可使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患者获得长生存,但NRM较高,移植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靶向杀瘤过程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T细胞来源,经CD3磁珠分选及CD19 CAR慢病毒转染制备CD19 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19 CAR-T细胞转染率及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示踪荧光探针试剂标记CD19 CAR-T细胞后测定其荧光强度;LDH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B细胞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CD19 CAR-T细胞CD19 CAR转染率为(51.34±5.28)%。②24 h后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及U293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地塞米松,48 h后低浓度(4 mg/ml)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U2932细胞杀伤活性高于低浓度(0.75 mg/ml)地塞米松,而高浓度(12 mg/ml)甲泼尼龙杀伤活性低于高浓度(2.25 mg/ml)地塞米松。但各个时间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对EHEB细胞的杀伤活性均低于对应时间、剂量的地塞米松。③CD19 CAR-T细胞在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④CD19 CAR-T细胞与不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其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结论CD19 CAR-T细胞靶向不同肿瘤细胞株过程中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扩增和增殖抑制作用大于甲泼尼龙,高剂量组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2):102
目的探索开发一种靶向CLL-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并验证其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和AML原代细胞CLL-1靶点的表达水平。构建CLL-1 CAR载体并制备出相应慢病毒,感染激活后T细胞生产出CAR-T细胞,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CLL-1 CAR-T细胞的功能。结果AML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中均表达CLL-1。制备的CLL-1 CAR-T细胞转导率为77.82%,在AML细胞系以及AML原代细胞中,CLL-1 CAR-T细胞能明显特异性杀伤表达CLL-1的靶细胞系和原代肿瘤细胞。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和原代肿瘤细胞时分泌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更高(P值均<0.001)。在AML人源性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表现出有效的抗白血病活性并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未达到对22(95% CI 19~24)d,P=0.002]。结论靶向CLL-1的CAR-T细胞成功开发并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血液病合并发热并进行外周血mNGS检测的90例患者共98份标本的mNGS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病原分布特征与血mNGS的检验效能。结果外周血mNGS阳性率为68.37%(67/98),明显高于传统检查(37.76%,P<0.001)与血培养(9.18%,P<0.001)。单纯检出病毒、细菌、真菌阳性样本分别占38.81%、14.93%、2.99%;混合感染占43.28%,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混合型最为多见(25.37%);病毒阳性55例次(82.09%),细菌阳性30例次(44.78%),真菌阳性14例次(20.90%)。外周血mNGS与传统检查的临床认可率为64.63%(63/98);以传统检查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外周血mNGS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68%、36.07%、41.79%和70.97%,整体一致率为51.02%。传统检查阴性的22例次肺部感染,有14例次外周血mNGS检出病原,其中10例次为临床认可。结论该组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外周血mNGS病毒检出率高、混合感染比例高;外周血mNGS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以及传统实验室检查;外周血mNGS在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病原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认可率、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66例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410例,其中双表达淋巴瘤(DEL)166例(40.5%)。男82例,女84例,中位诊断年龄63.5(21~95)岁。110例(66.3%)患者初诊年龄≥60岁,106例(106/163,65.0%)患者诊断时LDH升高,74例(74/160,46.2%)诊断时β2-微球蛋白(β2-MG)≥3 mg/L,107例(107/163,65.6%)结外受累数目≥2个,65例(65/166,39.2%)有B症状,131例(131/165,79.4%)初诊时分期为Ⅲ、Ⅳ期,41例(41/161,25.5%)初诊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38例(38/161,23.6%)初诊时IPI评分3分,82例(82/161,50.9%)初诊IPI评分4~5分。DEL患者中9例(9/56,16.1%)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04)、β2-MG水平升高(P=0.002)、IPI评分高(P=0.003)与较差的总生存(OS)相关,β2-MG水平升高(P=0.031)、LDH水平升高(P=0.017)、分期Ⅲ~Ⅳ期(P=0.001)、IPI评分高(P=0.013)、免疫组化p53突变型(P=0.049)和PIM1突变(P=0.039)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4~5分(HR=2.622,95%CI 1.398~4.917,P=0.003)是影响DE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EL与非DEL患者的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对75.1%,P=0.002),而O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对83.6%,P=0.226)。在DEL患者中,REPOCH方案的总有效率高于RCHOP或RCHOP样方案(81.5%对63.4%,P=0.004)。结论DEL是一组侵袭性较强的淋巴瘤,具有较差的PFS,采用REPOCH方案化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健康的影响及医患双方对治疗方法的认知。方法该项研究为I-WISh国际调研的中国亚组分析,共102名医生和286例ITP患者参与调研,调研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疲劳和对血小板计数不稳定的焦虑是ITP患者在治疗后的主要症状,而医生对患者疲劳、焦虑症状的报告不充足。超过90.0%的患者认为ITP对他们的工作或学习、日常事务、体能、运动能力和性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60.8%(174/286)的患者认为ITP对情绪影响较大,其中对血小板计数波动(74.8%,214/286)、疾病本身(71.7%,205/286)及病情恶化(68.9%,197/268)的担忧占主要方面,医生也给出了类似的评价。医患双方均认为减少自发出血、维持安全稳定的血小板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是ITP最重要的三个治疗目标,其中降低出血风险是影响医生治疗决策的首要因素。此外,医生认为糖皮质激素(54.9%,56/102)最有可能使患者达到持续有效的治疗目标,而患者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反馈最好,且83.9%(240/286)的患者对TPO-RA的疗效表示满意。结论ITP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存在巨大影响,但中国医生对ITP患者疲劳和焦虑症状认识不足。在ITP诊治过程中医患应加强沟通,共同决策,以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