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切除的89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患有大息肉94枚,其中亚蒂或广基20枚,侧向发育型肿瘤9枚,息肉最大直径为2.0~5.5cm;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发出血6例,穿孔2例,并发症均在内镜下处理成功;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75枚(79.8%),炎性增生息肉13枚(13.8%),腺癌6枚(6.4%),其中黏膜内癌4枚。术后3例腺瘤患者复发,再次行内镜下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内镜下行结直肠大息肉切除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急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摘除后并发急诊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3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6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共摘除息肉373颗.其中11例急诊出血,出血率为3.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后急诊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息肉形态、病理类型和摘除方式无关(P>0.05).结论 高血压是结直肠息肉摘除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内镜下治疗老年结直肠大息肉患者共48例,根据息肉的形状、大小等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及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不同的方法切除,对内镜操作要点、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大息肉均成功切除。48例患者中有13例并发明显出血,无穿孔发生。结论只要熟练掌握内镜技术,选择合适的方法,内镜下治疗老年人结直肠大息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黏膜下肿物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锐  刘之超 《上海护理》2005,5(6):18-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合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4年10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2例,均经过严密观察、治疗和护后理痊愈出院。结论对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予以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儿便血的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7月至2008年7月间196例便血患儿的内镜检查结果及镜下治疗效果。结果 196例便血患儿中,结、直肠息肉118例;慢性结肠炎33例;克隆氏病1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肛周疾病16例;正常25例。98例结肠息肉患儿进行高频电凝电切,20例行息肉活检钳钳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便血是患儿内镜检查的主要适应证,对结、直肠息肉可行内镜下治疗,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 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行MPS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 2008年4月~2009年9月共93例患者,其中食管32例,胃51例,十二指肠10例.根据小探头超声结果,对其中82例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并送检病理,其中,3例早期癌的患者做了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结果证明确实为早期癌,未浸润至粘膜下层;1例食管肉瘤患者超声示考虑息肉,怀疑恶变,结果证实为食管肉瘤;其余病灶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电凝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其中有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食管间质瘤由于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于外科行手术切除,5例较大胃间质瘤行胃镜、腹腔镜两镜联合切除.结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直肠息肉恶变内镜切除的治疗效果,作者对本院199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9例内镜下切除的直肠息肉恶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报告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直肠息肉恶变患者32例,其中19例行内镜下恶变息肉切除术.男11例,女8例,年龄28~74岁,平均55.6岁.所有患者均签署内镜检查同意书和内镜下息肉切除同意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内镜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7年3月该院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行内镜切除术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患者67例,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特征和可能影响术后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差异,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内镜活检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息肉样病变52例,内镜活检病理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所有患者根据内镜下分型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活检病理及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差异,分析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24例的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病理存在差异,总体差异率为46.2%。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LGIN以及HGIN活检与内镜切除病理的差异率分别为20.0%、42.9%、44.4%及54.5%。直径大于2.0 cm和病变表面充血是影响病理学差异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警惕其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延迟诊治以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脂肪瘤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20例结直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自1993年—2007年治疗的20例结直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病例中9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11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7例(85.0%)随访1~168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开腹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手术切除脂肪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是结直肠脂肪瘤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对结直肠小息肉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直肠小息肉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69)。对照组行内镜下圈套器热切除术(HSP),观察组行CSP。比较2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6个月时息肉新生率与息肉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后E、NE、Cor、CRP和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P与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完整切除率相近,但CSP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更轻,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下治疗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肿瘤型异位胰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的62例患者的病史及内镜下检查、治疗等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7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55例,除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改行腹腔镜切除外均完整切除病灶。结论:内镜下治疗对于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直径小于2 cm肿瘤型异位胰腺是一个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有效治疗方法,默契术中护理配合及全面术前、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困难性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技巧。方法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摘除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结果76例患者133枚息肉均为一次性完全切除,2例出现迟发性出血,无即刻及迟发性穿孔发生。结论根据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不同类型,灵活合理地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技术,可以完整、安全地切除病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出最佳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该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引起术后复发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肠息肉生长位置及组织病理类型等,并对筛选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3个、肠息肉直径≥2 cm和腺瘤性肠息肉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针对危险因素的分级及患者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有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09-910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观察组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取得了满意效果,手术时间短,患者胃肠道、肛门直肠功能恢复快复发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率,治疗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7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EPMR、内镜下套扎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全瘤整体活检.结果 57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3.0 cm,平均1.25 cm,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8例,中段34例,下段1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38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脂肪瘤4例,食管囊肿3例,孤立静脉瘤3例,起源于黏膜层的宽蒂食管息肉5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侧向发育型肿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4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2 cm者行内镜下EPMR治疗,6例食管囊肿和孤立性静脉瘤行内镜下套扎治疗,EMR手术时间15~25 min,平均18 min.5例术中出血,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穿孔.所有EMR、EPMR切除病变“全瘤”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3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EPMR治疗简便、安全,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常有残余组织存在,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处理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切除后的残余组织,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2007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3例患者的61枚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电切治疗,术前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电切后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息肉残基,治疗初始输出功率为40~50 W,如凝固不全,则每次逐渐递增5 W,直至将病灶完全清除.术后1,3个月内镜随访,复发者行病理检查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果:①61枚息肉均经ICC200圈套器切除,残断均以氩离子凝同术凝同治疗,一次性治疗均满意清除.②平均2.4个月随访中31例(93.9%)患者的59枚(96.7%)息肉破坏完全.其中2例直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1个月出现复发,病理检查为绒毛性腺瘤.③最终输出功率和病变大小呈正相关(r=0.97,P<0.05),输出功率在绒毛性腺瘤、管性绒毛性腺瘤和管性腺瘤、增生和炎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中,18例出现腹胀,1例出现黏膜下气肿,其余无特殊并发症.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结直肠息肉残基的处理方法,位于直肠较大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应使用较高的功率,并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用于内镜下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麻醉是丙泊酚/芬太尼静脉注射,而丙泊酚注射时常发生疼痛。七氟醚对气道无刺激,血气分配系数低,苏醒快,具有镇静、镇痛和肌松作用,故可用于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扎除术的麻醉。作者自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扎除术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胃息肉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在湘雅医院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48例胃息肉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发42例(88%).共检出息肉55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37枚(67%)息肉直径大于1cm.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仅为60%,Kappa值为0.38,P<O.01.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根据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胃息肉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