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评定研究对象过去2年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冲动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8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657例出现NSSI,发生率为39.03%。其中男262例,女39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4.63±; 3.0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7±; 1.21)年; 268例为偶发NSSI,389例反复出现NSSI。下臂及腕部、手是发生NSSI患者的主要自伤部位(分别为40.03%、3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程度越严重(OR=2.255)、遭受校园暴力(OR=2.289)、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28)、抑郁障碍(OR=1.855)、双向障碍(OR=2.212)、冲动总分偏高(OR=1.401)、人际关系得分高(OR=1.398)和学习压力得分高(OR=2.098)等均是导致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危险因素。结论 NSSI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重度抑郁、遭受校园暴力、母亲教育程度高、抑郁障碍、双向障碍、冲动总分偏高、人际关系差和学习压力大等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应提高具有以上特征患者的关注度,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尽可能避免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并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发病危险因素,并构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22年1—12月在广州市某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诊治的10~18岁NSS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1∶1的设计原则,在病例所在学校相同班级中招募性别相同、学习成绩大致相当的同学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青少年一般资料、生理因素及进行量表评估,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青少年NSSI发病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分析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病例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人,2组10~18岁青少年人格特征-神经质、人格特征-外倾性、心理弹性、焦虑、抑郁、心境障碍、社会支持、校园欺凌、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负性生活事件情况、童年创伤经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D-RISC评分(OR=0.882)、SAS评分(OR=1.121)、SSSA评分(OR=0.871)、FES-F评分(OR=0.889)、FACESII-CV评分(OR=0...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贵州省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380名贵州省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初中版)》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不同组别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时点前12个月里,贵州省初中生NSSI行为的报告率为13.8%,发生1次的报告率为7.7%,男生14.3%、女生13.3%,初一14.3%、初二11.5%、初三1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二(OR=0.662)、核心家庭(OR=0.752)与NSSI行为发生存在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技校/中专(OR=1.813)、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OR=1.544)、被开色情玩笑(OR=1.598)、参与打架(OR=2.368)、感到孤独(OR=2.074)、因学习压力不愉快(OR=1.626)、伤心绝望(OR=2.126)、自杀意念(OR=4.047)与NSSI行为存在正相关。结论 家庭方面要注重家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以减少其出现NSSI行为。学校方面要研究贴合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健康教育内容及心理健康课程,以便学生能更好的自我排解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2016年12月1日~2017年4月30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例糖尿病患者,其抑郁症患病率为2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女性(与男性比较,OR=2.18,95%CI:1.49~3.19),维吾尔族(与汉族比较,OR=2.56,95%CI:1.17~5.57),离异/丧偶(与已婚比较,OR=1.74,95%CI:1.04~3.07)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学文化程度及以上(与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比较,OR=0.38,95%CI:0.19~0.76),有家庭支持(与无家庭支持比较,OR=0.50,95%CI:0.28~0.91)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市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诊疗时应及早筛查,及时干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生活事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通过分层二阶段抽样对3021名上海市初中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29名初中生(17.51%)存在网络成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七年级(OR=1.532,95%CI:1.038~2.261)、八年级(OR=2.560,95%CI:1.789~3.665)、九年级(OR=2.303,95%CI:1.587~3.342)、城区居住地(OR=1.486,95%CI:1.171~1.887)、父母有不良嗜好(OR=1.441,95%CI:1.035~2.007)、父母下班上网(OR=1.331,95%CI:1.046~1.695)、父母干预上网(OR=1.407,95%CI:1.051~1.884)、家庭功能不良(OR=1.054,95%CI:1.030~1.078)、人际关系紧张(OR=1.044,95%CI:1.003~1.088)、学习压力大(OR=1.089,95%CI:1.042~1.138)、受惩罚(OR=0.890,95%CI:0.851~0.930)以及其他因素(OR=1.391,95%CI:1.299~1.489)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生活事件有关,未来应从改善家庭功能和协助青少年积极应对生活事件的综合角度进行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家庭功能、负性生活事件各应激量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家庭功能指数量表等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一所卫生高职院校和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包括中职、高职、大专、本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两所院校共发放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675份,其中有效问卷3620份,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7.0%。自杀意念检出率最高的前5类特征分别为:成绩情况差(33.6%)、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5.8%)、成绩情况中下(11.7%)、经济情况差(10.8%)和就读于三年级(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中“人际关系因子”(OR=1.135,95%CI1.071~1.202)、“学习压力因子”(OR=1.169,95%CI1.101~1.241)和“外围事件因子”(OR=1.278,95%CI1.187~1.376)等3个因子应激量高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就读年级越高(OR=1.980,95%CI1.302~3.008)、成绩情况差(OR=7.206,95%CI1.745~9.789)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2.562,95%CI1.527~2.892)至严重障碍(OR=8.287,95%CI3.154~6.917)等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功能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高应激量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和学校应给予青少年必要和充足的支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从而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结果】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结论】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预防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10所学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伤害行为,利用c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学生NSS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 737名学生,包括2 033名男生和1 704名女生,男女比例为1.19∶1。调查对象包括初一至高三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过去1年内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为34.7%。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1~16岁年龄段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OR=1.220),发生过外伤比不发生外伤者NSSI发生率高(OR=1.788),学习日住校学生NSSI发生率比不住校学生低(OR=0.724),有关系亲密的朋友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低(OR=0.804)。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较高,应及早发现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和预防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某地区癌症患者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CCRP)现状并分析影响其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期间随机选取西安市地区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数字疼痛量表(NRS)调查患者CCRP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CCRP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的578例癌症患者中CCRP发生率为45.85%,根据是否发生CCRP分为CCRP组(265例)和非CCRP组(31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1.406)、心理状态(OR=4.899)、合并糖尿病(OR=1.296)、肿瘤分期(OR=2.807)、癌症类型(神经系统OR=2.061)、手术治疗(OR=3.089)、化疗或/和放疗(OR=3.658)、激素治疗(OR=1.883)和肿瘤转移(OR=2.484)是影响癌症患者CCR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癌症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心理状态、基础疾病、病情程度、癌症类型、治疗方式等众多因素与CCRP发生有关,临床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从而降低CCRP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 (NSSI) 的行为情况,并探讨音乐疗法对其 NSSI行为及焦 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3例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 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2) 和研究组 (n=31)。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4 周的音乐疗法。入组前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 (OSI) 评估两组患者的NSSI行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周 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 的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2、4 周时 NSSI 行为发生 率。结果: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自伤方式是刀割 (72.1%),伤害部位最多的是手 (47.6%)。采取一种自伤方式的患者最多 (52.5%),过去 1个月至少有 1次自伤行为的占 52.4%。治疗 1、2、4周时,两组患者 HAMA、HAMD-17评分较治疗前均降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NSSI行为发生频次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在治疗 2、4周时,研究组患者NSSI行为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 郁情绪,并降低NSSI行为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贵州省初中生社会支持在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留守经历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贵州省7 86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测量初中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和NSSI行为,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初中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23.0%;留守经历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OR=1.632,95%CI:1.464~1.818),社会支持对NSSI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OR=0.952,95%CI:0.949~0.955);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NSSI行为的发生(直接效应估计值为0.606 3,95%CI:0.265 2~0.947 5),也能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NSSI行为的发生(间接效应估计值为0.538 6,95%CI:0.418 2~0.675 8),社会支持在留守经历对NSSI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7.04%。结论 有留守经历初中生较无留守经历初中生NSSI行为检出率高,且社会支持主要通过客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3~16岁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干预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在校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睡眠障碍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6 095名蚌埠市3~16岁儿童青少年,其中1 798例(29.50%)诊断为睡眠障碍。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自睡眠(OR=0.517)、父亲和/或母亲打鼾(OR=1.402)、手机成瘾程度高(OR=2.006)、学习压力较大(OR=11.257)是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蚌埠市3~16岁儿童青少年夜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独自睡眠、父亲和/或母亲打鼾、手机成瘾程度高、学习压力较大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独立危险因素实施干预可减少和避免儿童青少年发生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运城市某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合并基础疾病及患者入院24 h内病灶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并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复诊进行血管性痴呆的评估。结果 有效研究对象1 018例,其中有256例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5.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754)、高血压(OR=1.994)、糖尿病(OR=1.384)、高血脂(OR=1.523)、多发病灶(OR=1.547)、病灶部位(OR=1.476)以及血清MMP-9(OR=1.530)、hs-CRP(OR=1.429)、Hcy(OR=1.374)、Lp-PLA2(OR=1.650)水平升高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存在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多关注年龄大、有合并疾病及多发病灶的血管性痴呆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血清指标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抑郁症自杀危险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按CCMD-3诊断标准收集120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使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2版,Hamiltion抑郁量表进社会心理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60例,自杀与负性生活事件相对危险度(RR=3.943)、主观支持(RR=4.276)、对支持的利用度(RR=2.187)、家庭亲密度(RR=1.493)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家庭亲密度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中的自伤判断条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4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10.20%。母亲教养方式、心理病理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后,不良母亲教养方式(OR=3.56,95%CI:2.71~4.67,P<0.001)、心理病理症状(OR=1.71,95%CI:1.56~1.88,P<0.001)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发生。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心理病理症状在母亲教养方式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75%。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可能通过心理病理症状影响NSSI行为的发生,帮助该群体正确对待心理病理问题可能有利于其NSSI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沧州地区5~12岁儿童遗尿症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抽取沧州地区5~12岁儿童及其监护人,通过问卷方式对儿童遗尿症患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发生遗尿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 054份,其中符合遗尿症诊断标准的儿童为181例,遗尿症患病率为5.93%。181例遗尿症的儿童就诊率为17.68%(32/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399)、年龄(OR=2.487、2.252)、家庭年收入(OR=1.398、1.523)、家庭儿童人数(OR=1.303、1.972)、遗尿症家族史(OR=1.456)、尿路感染史(OR=3.546)、便秘(OR=2.268)、膀胱功能异常(OR=1.777)、注意缺陷多动障碍(OR=3.762)、睡眠呼吸障碍(OR=1.605)及睡前水分摄入多(OR=2.881)是5~12岁儿童出现遗尿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5~12岁儿童检出遗尿症的比例较高,且该地区遗尿症儿童就诊率较低,该疾病与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及合并症等诸多因素有关,应组织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为防控大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苏州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6 366名,通过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问卷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问卷,调查童年期不良经历及NSS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与NSSI行为间的关联性。结果 受访在校大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9.0%,男性、大一、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亲密伙伴个数≤2的大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χ2值为28.62~100.78,P值均<0.01)。童年期不良经历检出率为76.8%,其中情感忽视检出率高达75.1%,其他依次为躯体忽视(15.7%)、躯体虐待(15.1%)、情感虐待(14.8%)、性虐待(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童年不良经历者是大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5.15,95%CI:4.04~6.56),且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均是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3.04~5.50,P值均<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少年的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抑郁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83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山东省青少年CES-D平均得分为(17.35±11.25)分,抑郁检出率为48.7%,可能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12.7%(102人),肯定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36.0%(共290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差(OR=1.57,P=0.031)、感觉课程难度难(OR=3.91,P=0.039)、家庭不和睦(OR=1.74,P=0.021)、权威型教育方式(OR=1.84,P=0.010)、社会关系差(OR=2.39,P=0.023)、不能获得帮助(OR=3.16,P<0.001)、内向型性格(OR=1.66,P=0.013)、心理健康差(OR=33.31,P<0.001)是山东省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山东省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较高,需要高度关注。学习成绩差、感觉课程难度难、家庭不和睦、权威型教育方式、社会关系差、不能获得帮助、内向型性格、心理健康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降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