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份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高危/难治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UCBT的160例高危/难治AML(不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应用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霉酚酸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160例AML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中位年龄7(1~14)岁,中位体重23(8~77)kg。移植后42 d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为95.0%(95%CI 90.0%~97.5%),移植后120 d血小板累积植入率为85.5%(95%CI 83.3%~93.4%),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6(11~38)d、35(13~158)d。Ⅱ~Ⅳ、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7.3%(95%CI 29.3%~45.2%)、27.3%(95%CI 20.0%~35.0%),慢性GVHD发生率为22.4%(95%CI 15.5%~28.7%)。可评估的移植后36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13.1%(95%CI 8.4%~18.9%)。移植后5年累积复发率为13.8%(95%CI 8.5%~20.3%),无病生存(DFS)率为71.7%(95%CI 62.7%~77.8%)、总生存(OS)率为72.2%(95%CI 64.1%~78.7%),无GVHD无复发生存(GRFS)率为56.1%(95%CI 46.1%~64.9%)。移植前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CR1)期(95例)、第2次完全缓解(CR2)期(28例)、未缓解患者(37例)的移植后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3%(95%CI 1.9%~11.1%)、19.9%(95%CI 6.9%~37.7%)、30.9%(95%CI 14.3%~49.2%)(P=0.001),移植后5年OS率分别为79.9%(95%CI 70.3%~86.7%)、71.1%(95%CI 50.4%~84.4%)、52.9%(95%CI 33.0%~69.3%)(χ2=7.552,P=0.020)。结论UCBT是治愈高危/难治儿童AM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1次完全缓解期进行UCBT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进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及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18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在初诊及移植前两个时间点进行IPSS-R及WPSS评分,比较两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21.9(0.5~47.5)个月,移植后2年总体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5.1±3.4)%、(71.6±3.6)%,2年复发(RR)率和无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11.9±0.1)%、(16.5±0.1)%。初诊时IPSS-R≤3.5分与>3.5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724),WPSS≤2分与>2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P=0.726)。移植前除外10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4例患者可进行IPSS-R及WPSS评估,其中IPSS-R≤3.5分组OS、PFS率显著优于>3.5分组[OS:(88.6±4.1)%对(65.8±5.3)%,P=0.003;PFS:(87.6±4.2)%对(60.5±5.8)%,P=0.002],WPSS≤2分与>2分组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P=0.565)。此外,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相比改善组OS、PFS率显著优于未改善组[OS:(83.8±4.6)%对(69.3±5.8)%,P=0.027;PFS:(82.8±4.4)%对(64.0±7.2)%,P=0.006],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TP53突变(P=0.047,HR=2.460,95% CI 1.014~5.971)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21,HR=2.510,95% CI 1.151~5.47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差及极差(P=0.008,HR=2.765,95% CI 1.305~5.856)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17,HR=2.457,95% CI 1.175~5.141)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移植前进行IPSS-R评分对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改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二次allo-HSCT的41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为移植后骨髓形态学或髓外复发且二次移植前接受CART治疗。结果全部41例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16(3~46)岁。移植后骨髓复发31例(75.6%)、髓外复发5例(12.2%)、骨髓和髓外复发5例(12.2%)。复发后接受CD19-CART治疗35例(85.4%)、CD22-CART治疗2例(4.9%)、CD19-CART联合CD22-CART治疗4例(9.8%)。二次移植后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48.9%(95% CI 23.0%~70.6%)、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1.8%(95% CI 17.3%~64.9%),累积复发率(RI)为8.8%(95% CI 2.9%~26.4%),非复发相关死亡率(NRM)为51.1%(95% CI 31.2%~83.6%)。首次移植后复发时间≤6个月组(10例)二次移植后1年OS率低于复发时间>6个月组(31例)[45.0%(95% CI 12.7%~73.5%)对75.0%(95% CI 51.4%~88.8%),P=0.017]。结论CART序贯二次allo-HSCT可使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患者获得长生存,但NRM较高,移植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数目对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0例初诊MM患者,应用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免疫杂交(cIg-FISH)技术检测患者的HRCA,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0例患者中,无HRCA、1种HRCA、2种HRCA、3种HRCA的患者分别为120例(33.3%)、175例(48.6%)、61例(16.9%)、4例(1.1%)。依据HRCA数目将患者分为无HRCA组、1种HRCA组、≥2种HRCA组,三组患者的R-ISS分期、血红蛋白、白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诱导治疗后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髓外病变(P=0.018)、HRCA≥2种(P=0.001)、未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01)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脱氢酶≥220 U/L(P<0.001)、HRCA≥2种(P=0.001)、未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无HRCA组、1种HRCA组、≥2种HRCA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22、14个月(P=0.00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60个月、30个月(P=0.001)。结论HRCA数目≥2是影响初诊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CA数目越多,肿瘤负荷越重,进展及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转化(L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 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MDS诊疗中心确诊、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且进行LT情况随访的320例初诊的原发性MDS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生LT的MDS患者初诊时临床和分子学特征以及MDS患者发生LT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13.6(0.4~107.3)个月,随访期间共有75例(23.4%)MDS患者发生LT(LT组)。与未发生LT患者(未发生LT组)相比,LT组患者年龄更大(60岁对48岁,P<0.001)、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更高(7.0%对2.5%,P<0.001)。两组患者中骨髓纤维化(MF-2/3级比例)(13.9%对6.5%,P=0.046)、WHO分型诊断构成比(P<0.001)、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分组(P<0.001)和IPSS-R细胞遗传学分组(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时,LT组和未发生LT组患者中位基因突变数目分别为1(1,3)个、1(0,2)个(P=0.003)。LT组TP53(P=0.034)、DNMT3A(P=0.026)、NRAS(P=0.027)、NPM1(P=0.017)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未发生LT组。6例患者初诊和LT时两次二代测序结果比较,LT时患者中位基因突变数目增多[2(0~8)个对0.5(0~4)个],中位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较初诊时明显增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5%为参照,5%~10%的HR=4.587,95%CI 2.214~9.504,P<0.001;>10%的HR=9.352,95%CI 4.049~21.600,P<0.001],IPSS-R细胞遗传学分组差和极差(HR=2.603,95%CI 1.229~5.511,P=0.012)、DNMT3A突变(HR=4.507,95%CI 1.889~10.753,P=0.001)、NPM1突变(HR=3.341,95%CI 1.164~9.591,P=0.025)是MDS发生L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IPSS-R细胞遗传学分组差和极差、DNMT3A突变、NPM1突变是MDS发生L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供患者性别组合对基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单纯外周血干细胞(PBSC)来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20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清髓性haplo-HSCT的6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3例(56.0%),女285例(44.0%),中位年龄32(14~62)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2例(37.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93例(45.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6例(8.7%),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7例(4.2%),其他恶性血液病30例(4.6%)。结果①所有患者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为(73.10±1.90)%,无病生存(DFS)率为(70.80±1.90)%,Ⅱ~Ⅳ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96±1.87)%、(13.08±1.33)%,3年中/重度慢性GVHD、重度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5.10±2.14)%、(10.66±1.38)%,累积复发率(CIR)为(19.43±1.67)%,非复发死亡率(NRM)为(9.80±1.24)%。②供患者性别相合、性别不合组haplo-HSCT后28 d累积中性粒细胞植入率、血小板植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P=0.842),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及移植后3年OS率、DFS率、CIR、NRM率、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男供女、女供女、男供男、女供男组haplo-HSCT后28 d累积中性粒细胞植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及移植后3年OS率、DFS率、CIR、NRM、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供男组移植后28 d累积血小板植入率[(91.45±2.63)%]低于男供女组[(94.77±1.75)%,P=0.004]、女供女组[(95.54±2.05)%,P=0.005],与男供男组[(95.08±1.41)%,P=0.2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35岁患者中,姐妹供者组、兄弟供者组移植后3年重度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71±5.90)%、(10.33±4.43)%(P=0.054);在>35岁患者中,女儿供者组、儿子供者组移植后3年中重度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0.07±6.65)%、(27.41±4.54)%(P=0.084)。⑤女供男组移植后28 d累积血小板植入率低于其他组[(91.45±2.63)%对(95.08±0.95)%,P=0.037]。⑥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10 mg/kg预防GVHD方案女供男组的28 d累积血小板植入率低于其他组[(89.29±4.29)%对(94.49±1.45)%,P=0.037],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6 mg/kg预防GVHD方案女供男组与其他组移植后28 d累积血小板植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3.38)%对(95.62±1.26)%,P=0.404]。结论在基于ATG和PBSC来源的haplo-HSCT模式下,供患者性别组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haplo-HSCT后主要临床结局没有影响。女供男模式与血小板植入延迟和较低的移植后28 d累积血小板植入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243例65岁以下接受auto-HSCT的初治MM患者,同时以同期176例≤65岁适合移植但未进行auto-HSCT的初治MM患者作为对照,评估auto-HSCT对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为平衡auto-HSCT和非auto-HSCT患者之间各因素的分布,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技术按照1∶1比例匹配以减少组间的偏差。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共筛选出128例患者(每组64例)。64例患者诱导治疗后接受auto-HSCT,24例(37.5%)获得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16例(25.0%)获得完全缓解(CR),15例(23.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9例(14.1%)获得部分缓解(PR),auto-HSCT组疗效明显优于非auto-HSCT组(P=0.032)。与非auto-HSCT组相比,auto-HSCT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明显延长[OS:87.6(95% CI 57.3~117.9)个月对53.9(95% CI 36.1~71.7)个月,P=0.011;PFS:42.2(95% CI 29.9~54.5)个月对22.4(95% CI 17.1~27.7)个月,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auto-HSCT是OS(HR=0.448,95%CI 0.260~0.771,P=0.004)和PFS(HR=0.446,95%CI 0.280~0.778,P=0.003)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auto-HSCT可改善适合移植初治MM患者的OS和PF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t(8;21) 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t(8;21) AML患者纳入研究,男39例,女34例,中位年龄36(13~54)岁。73例患者中10例出现血液学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CIR)为15.7%(95%CI 7.3%~26.8%),中位复发时间为9.2(2.0~47.6)个月。73例患者中19例死亡,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为68.9%(95%CI 56.4%~81.4%)。移植后3个月内融合基因下降≥3个对数级组移植后3年CIR明显低于下降<3个对数级组[13.3%(95%CI 4.5%~26.8%)对57.1%(95%CI 13.2%~85.6%),P<0.001];移植后12个月内融合基因水平下降≥4个对数级组移植后3年CIR明显低于下降<4个对数级组[5.1%(95%CI 0.9%~15.4%)对25.0%(95%CI 0.3%~71.3%),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当天造血干细胞回输前(0 d)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高定量(≥1.58%)[P=0.006,HR=28.849(95%CI 2.680~310.524)]及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P=0.015,HR=6.640(95%CI 1.448~30.457)]是血液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Kit及Flt3基因突变对移植后血液学复发无明显影响(P=0.877,P=0.773)。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P<0.001,HR=8.925(95%CI 2.702~29.476)]、达到完全缓解所需的疗程数≥2个[P=0.013,HR=4.495(95%CI 1.379~14.649)]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0 d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水平≥1.58%及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是影响t(8;21) AML患者allo-HSCT后血液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监测有助于评估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小鼠原代巨核细胞骨髓腔移植构建血小板产生模型,为研究巨核细胞功能及血小板产生调控机制提供工具。方法通过磁珠富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GFP)转基因供体小鼠骨髓原代巨核细胞,将其移植入经半致死剂量辐照的受体小鼠骨髓腔,建立原代巨核细胞骨髓腔内血小板生成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受体小鼠中供体来源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大小等指标。结果磁珠富集可将巨核细胞在骨髓细胞悬液中的比例提高40~50倍。供体来源巨核细胞能够在受体小鼠骨髓腔成功定植并正常产生血小板,其产生的子代血小板具有与受体自身来源血小板相似的形态、大小及CD41、CD42d、CD61等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结论通过磁珠富集与骨髓腔注射可成功构建小鼠原代巨核细胞移植模型,该模型能够客观反映巨核细胞在骨髓内产生血小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促进造血重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49例接受auto-HSCT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5例于移植后第1、8天分别给予PEG-rhG-CSF 100 µg/kg皮下注射1次;74例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µg·kg−1·d−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持续3 d停药。结果①PEG-rhG-CSF组、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9.5(7~17)d、10(8~22)d(P=0.007),3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2(0~7)d、1.5(0~4)d(P=0.030),4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分别为9(5~16)d、9.5(6~23)d(P=0.010);血小板植入时间、Ⅳ级贫血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移植后1个月内血小板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PEG-rhG-CSF组、rhG-CSF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84.0%(63/75)、82.4%(61/74)(P=0.798),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4(1~10)d、5.5(1~24)d(P=0.005)。③PEG-rhG-CSF组、rhG-CSF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17/75)、31.1%(23/74)(P=0.247),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3%(4/75)、9.5%(7/74)(P=0.336)。④PEG-rhG-CSF组、rhG-CSF组住院天数分别为31.5(23~43)d、37(25~75)d(P<0.001)。⑤PEG-rhG-CSF组、rhG-CSF组移植后6个月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6.4±2.5)%、(94.7±2.6)%(P=0.638),总生存(OS)率分别为100.0%、(98.6±1.3)%(P=0.312)。结论淋巴瘤患者auto-HSCT后应用PEG-rhG-CSF在促进中性粒细胞植入、缩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持续时间方面优于rhG-CSF,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移植后6个月DFS率及OS率与rhG-CSF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人骨髓瘤细胞系ARP1、MM.1S和NCI-H929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并对三种细胞移植后生长周期、肿瘤负荷和生物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将ARP1、MM.1S和NCI-H929细胞分别由皮下或尾静脉植入经137Cs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每周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监测肿瘤负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或骨髓中CD138+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CD138和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micro-CT评价骨病变。结果皮下移植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的小鼠在两周内均可形成局部肿瘤,免疫荧光检测支持浆细胞肿瘤。尾静脉移植后第20天时可在ARP1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κ轻链[(8.2±1.0)ng/ml]。尾静脉移植6周左右,ARP1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下肢逐渐瘫痪等表现,骨髓中能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予硼替佐米治疗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5.7±0.2)%对(21.3±2.1)%,P<0.01]。MM.1S和NCI-H929组小鼠骨髓中未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结论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系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作为MM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第二次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先后接受两次allo-HSCT且预处理方案均使用rATG的27例患者。观察自rATG应用开始10 d内(移植前5 d至移植后3 d)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发热、腹泻、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肝损伤、癫痫等)在首次、二次应用中的发生情况,评价rATG在二次allo-HSCT中的安全性。结果首次、二次allo-HSCT预处理期间自开始使用rATG至移植后3 d,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3%、77.8%(P=0.043),发热发生率分别为81.5%、63.0%(P=0.129),腹泻发生率分别为59.3%、25.9%(P=0.013),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2.2%、25.9%(P=0.750),其他事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3.7%、18.5%(P=0.083)。两次rATG应用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中断发生。此外,在首次移植和二次移植应用rATG当天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的均数分别为0.5×109/L、0.3×109/L(P=0.038)。结论rATG用于第二次allo-HSCT没有增加预处理早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SF3R突变与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在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的66例具有完整二代基因测序结果且进行了系列MRD监测的AML患者,研究治疗前CSF3R突变和治疗后MRD水平与患者治疗疗效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SF3R突变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2%和18.2%,明显低于无CSF3R突变患者的38.7%和60.6%(P值分别为0.006和0.038)。2个疗程化疗后MRD转阴患者的中位RFS与OS时间分别为64个月与未达到,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的15个月和 48个月(P值分别为0.004和0.050)。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CSF3R突变(HR=0.317,95%CI 0.129~0.779,P=0.012)、WT1突变(HR=0.304,95%CI 0.115~0.804,P=0.016)、NRAS突变(HR=0.153,95%CI 0.061~0.385,P<0.001)为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SF3R突变与MRD阳性趋向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71与0.088)。基于CSF3R突变与治疗后MRD将患者分为野生型CSF3R且MRD转阴组、突变型CSF3R或MRD阳性组、突变型CSF3R且MRD阳性组,三组患者RFS(P<0.001)与OS(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R突变与2个疗程化疗后MRD状态均可预测CEBPA双突变AML患者的长期预后,据此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  相似文献   

14.
 &#x;  ¯ í  í Ë     &#x; &#x;  &#x; ࿛  ú   Ü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12):1016
目的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CNS-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8例CNS-MM患者在初诊及CNS受累时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按1∶3配对的初诊MM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差异。结果CNS-MM自初诊时的中位发病时间为14.2(0.9~79.6)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5个月,累及CNS后的中位OS时间仅3.8个月。与对照组相比,CNS-MM患者IgD型多见(P=0.010)、贫血更严重(P=0.014)、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P=0.013)、髓外病灶多见(P=0.001)、乳酸脱氢酶(LDH)增高(P=0.009)。基于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联合方案的血液学+CNS缓解率优于硼替佐米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75.0%对16.7%,P=0.019)。同时存在2个高危因素(高LDH、髓外病灶)的初诊患者,接受含免疫调节剂的方案可显著降低CNS-MM发生率(P=0.026)。初诊时高LDH(P=0.008,HR=7.319,95%CI 1.663~32.219)、存在髓外病灶(P=0.006,HR=8.054,95%CI 1.828~35.486)是发生CNS-M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S-MM患者预后不佳。初诊伴有高LDH或髓外病灶的患者发生CNS-MM的概率增高。基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可能改善CNS-M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供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供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 +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低T3综合征(LT3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236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将其分为LT3S组和非LT3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在236例AML患者中,有62例(26.3%)患者出现LT3S。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白蛋白(r=0.443,P<0.001)、血红蛋白(r=0.187,P=0.005)水平呈正相关,与C反应蛋白(r=−0.406,P<0.001)、乳酸脱氢酶(r=−0.274, P<0.001)水平呈负相关。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总生存(OS)期(7.5个月对29.9个月,P<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期(2.0个月对24.0个月,P<0.001)明显缩短。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患者基线资料后显示,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OS期(9.6个月对30.4个月,P=0.010)和PFS期(3.0个月对30.0个月,P=0.014)仍明显缩短。合并LT3S是影响AML患者OS(HR=2.553,95% CI 1.666~3.912,P<0.001)和PFS(HR=1.701,95% CI 1.114~2.597,P=0.014)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在肥胖、体能状态差或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的AML亚组中合并LT3S者预后更差。结论LT3S的发生反映AML患者临床状态差,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IDT)和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HIDT(81例)和MSDT(17例)的CR期T-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HIDT组、MSDT组移植后100 d 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9%(95%CI42.0%~64.0%)、29.4%(95%CI 14.1%~61.4%)(P=0.072),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9.8%(95%CI 5.1%~19.1%)、11.8%(95%CI 3.2%~43.3%)(P=1.000),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3.1%(95%CI 43.3%~65.2%)、29.4%(95%CI 14.1%~61.4%)(P=0.115),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8%(95%CI 26.8%~47.9%)、11.8%(95%CI 3.2%~43.3%)(P=0.048)。HIDT、MSDT两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5%(95%CI 5.4%~49.0%)、68.8%(95%CI 11.8%~40.0%)(P=0.315),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8.0%(95%CI 5.5%~46.5%)、68.8%(95%CI11.8%~40.0%)(P=0.258),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1%(95% CI 9.8%~26.4%)、11.8%(95% CI3.2%~43.3%)(P=0.643),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5.9%(95%CI 17.9%~37.5%)、19.4%(95%CI6.9%~54.4%)(P=0.386)。结论对于CR期T-ALL患者,当缺乏合适供者时,HIDT可作为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骨髓红系造血的代偿特征,探究不同程度贫血对骨髓造血代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的H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以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作为替代参数,评估骨髓红系造血代偿能力,并对不同贫血程度HS患者红系造血代偿进行比较。结果① 302例HS患者中代偿性溶血病(代偿组)115例,轻、中、重度贫血(失代偿组)患者分别为74、90、23例。② 失代偿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HGB呈负相关(rs=−0.585,P<0.001)。③ HS患者的中位网织红细胞计数(ARC)0.34(0.27,0.44)×1012/L,约为正常人的4.25倍,最大ARC 0.81×1012/L,约为正常人的10倍;代偿组的中位ARC 0.29(0.22,0.38)×1012/L,约为正常人的3.63倍,失代偿组中位ARC 0.38(0.30,0.46)×1012/L,明显高于代偿组(z=4.999,P=0.003),达正常人的4.75倍。④代偿组的ARC与HGB呈负相关(r=−0.177,P=0.002);失代偿组ARC与HGB呈正相关(rs=0.191,P=0.009),轻、中、重度贫血组间AR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88,P=0.101)。⑤ 轻、中、重度贫血组的中位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分别为13.1%(9.1%,18.4%)、17.0%(13.4%,20.8%)、17.8%(14.6%,21.8%),轻度贫血组IRF小于中度及重度贫血组(Padj值均<0.05),而中度和重度贫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j=1.000);轻、中、重度贫血组的中位新生网织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09(2.60,7.74)×1010/L、6.24(4.34,8.83)×1010/L、7.00(3.07,8.22)×1010/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结论HS骨髓红系造血代偿随不同程度红细胞减少而增加,维持HGB在正常水平;而一经贫血发生,造血代偿即已达最大水平,不因贫血加重、EPO增加而进一步代偿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